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赋能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24-12-25 00:00:00赵鹏陈鑫毅赵丽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2期

摘要: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行动者,农民主体数字素养水平已成为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为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关键作用。根据我国农民数字素养现状,分析出存在技术人才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人才建设、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聚焦产业融合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

关键词:数字素养 农业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广西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广西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课题编号:24JYF018;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中国南部陆地边境地区相对贫困治理的实地实验研究编号:20BJL087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数字化进程不断加深,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各产业发展的“加速器”。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总值达到50.2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41.5%,数字经济地位愈发稳固。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加快数字农村标准化建设过程,引导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在此大环境下,农民数字素养薄弱将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赋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因素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绝对贫困消除,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深度贫困脱贫、脱贫地区返贫、贫困地区可持续性等,而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强劲助推器。研究表明,政府数字经济政策促使当地农民收入增长3%左右,农村电商可提高电商经营户收入,对其他农户具有溢出效应。农民数字素养提升助力农民掌握数字技术与应用工具,推动发展“智能化”、“精准化”农业;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消费趋势,按需生产;实现直接与供应商或买家相对接、减少信息壁垒、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从事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工作,提高收入水平。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将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红利空间,增加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对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较大数字潜力,农民数字素养提升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推动在农业中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质量,推动转型升级。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意味着树立现代数字化思维,学习应用数字化技术设备,实现增收创益。数字素养提升助力农民主体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现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数字化手段,应用智慧化、数字化设备与平台,实时了解土壤条件、气象变化、病虫害情况等关键信息,科学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向精细化、高效益方向转化,发展全链条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以绿色理念为引领,推动农业生态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是贯彻先新发展理念,保障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意味着利用大数据平台能力提升,农民主体通过大数据平台智能监测土壤状况,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精准施肥用药,降低施用强度,减少污染;建立生态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重点监测生态系统薄弱点,及时给予科学补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监测农业资源环境数据,科学降低土地复种指数,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衡量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二、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一)农民数字素养现状

1.城乡间差异大,农民数字素养普遍偏低

我国城乡间居民数字素养差异高达37.5%,农村人口数字化素质总体水平仅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35.8%农村居民仅将智能手机当作娱乐设备,32.9%的农村居民认为移动应用对个人就业、创业及增收无任何作用。部分农民对数字化技术持怀疑态度,缺乏提升自身数字化素养动力。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较匮乏,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系统数字化教育培训。智能化农业技术与工具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与操作技巧,而农民缺乏相关知识,难以掌握应用。上述因素综合导致农民数字素养相较于城市偏低。

2.区域发展不平衡,领域间水平差异明显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也应注意到中观层面各地区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差异与微观层面农业各领域数字信息水平差异。地区差异表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略高于整体水平。2020年中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水平仅有37.9%,而东部发达地区则有41%;2015年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而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42.6%、43.5%,中、西部分别比东部低18.4和17.5个百分点。领域差异表现在数字经济应用农业各领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2021年全国畜禽养殖信息化率达34%,大田种植信息化率为21.8%,而水产养殖信息化率仅有16.6%。促进农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必须解决区域差异大与数字化农业结构失衡问题。

3.代际差异显著,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偏低

农民老年群体数字素养处于弱势地位,在互联网接入与终端使用皆处于薄弱环节。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我国非网民主要组成,截至2023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比例为41.9%。原因如下:第一,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等生理因素导致学习数字信息知识难度大,有畏惧退缩心理。第二,多数老年人学习数字信息知识时习惯向子女求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其子代无法及时给予知识反馈,进一步加大老年提升数字素养难度。第三,市面流通软件多为适用年轻群体的普通版本,缺乏针对老年人应用软件,老年版本应用软件乏善可陈,限制老年群体自主学习,降低老年群体提升数字素养实践性。

(二)农民数字素养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1.数字信息人才短缺

我国农村科技信息化人才数量与质量严重不足,难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人力资本支撑。第一,劳动力流失严重。据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外出务工人员2.9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1.72亿,较去年增加1.8万人。由于乡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农民单靠农业收入无法支撑生活支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大量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第二,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水平低,农民整体认知水平、接受程度低。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48.4%,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仅1.2%。第三,农村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发展滞后制约农民数字素养水平提高与乡村数字化人才培养。大部分乡村地区不具备开展专业系统化数字教育培训条件,农民缺乏获取与应用数字技术机会,限制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

2.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加速发展,但农村网络渗透率比城市网络渗透率低24.1个百分点,与城市网民82.9%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经济水平落后等困难,导致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耗时长、成本高。目前农村存在着网络信号差、通信不稳定、物流条件匮乏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农业、智慧农业应用发展。另一方面,相关软件赋能农业现代化支撑力度不够,无法为农民数字素养提升提供相应配套支持。

3.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度不高

实践证明,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能够推动经济提档增效,然而目前我国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程度不高。2022年,中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9.2、41万亿,三二一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44.7%、24%与10.5%,同比提升1.6、1.2和0.4个百分点,二产与三产渗透率增幅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农业10.5%远低于工业24.0%、服务业44.7%的水平。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明显不足,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仍具较大空间。再者,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程度不够也表现在农业各领域应用数字技术程度参差。同上文所讲,2021年我国水产养殖、大田种植远低于畜禽养殖的信息化率。

4.土地经营方式限制

我国农业小规模化、碎片化经营呈主要现状。目前我国的小农户规模已超98%,小农户经营土地占比约70%。小农经营方式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推广大型智能农机遭遇限制。一方面应用智能农机成本高,对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智能农机成本高、操作难度大、应用初期难度大,经营主体无法承担高昂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

5.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乡村经济条件落后、自然地理条件受限及农民文化素养薄弱等问题使得推行信息化、现代化农业难上加难,因而需要更多资金扶持。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不足。2020年,我国县级以上县(市、区)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投入为341.4亿元,仅为国家农林水事业经费的1.4%,535个县(市)基本没有任何财政资金投入,668个县市中用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资金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2020年全国共有841个县基本没有社会资本投入,906个县社会资金投入在十万元以下。政府应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开展政企合作,共同研发,共享合作成果。

6.相关机制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相关机制政策不够完善,无法为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农民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标准不明确,部分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责任划分模糊,农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未充分释放数据红利。虽然数据产出已达6.6 ZB(注:数据规模单位),约占世界总数67ZB的9.9%,但真正开放可使用的数据资源很少。数据要素间流动存在多种制度障碍与标准壁垒,不同地区、部门、机构间数据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连接。

三、实现农民数字素养赋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一)加强人才建设

加强人才建设,为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保障。一是吸引人才回流。通过政府补贴、政企合作等,吸引各类具有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人群回乡发展,激活城乡人才要素流动,优化返乡创业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回乡积极性。二是加大专业化信息教育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与当地农业特色相结合,针对不同人群优化培训内容;保证授课内容针对性、有效性、简化性;采取多元化培训形式,提升授课效率。三是开展政校合作,加大高新农业技术研究支持力度,将人才培育重心向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倾斜;大力倡导终身教育,依托老年学校,为农村老年群体提供适宜培训课程,激发老年群体学习兴趣,转变固化思维。

(二)完善相关设施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建设农业现代化,完善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是物质基础。一是加强农村网络硬件建设,帮助相对贫困群体以更少成本获取数字要素,加快5G网络普及农村进程,解决农村网络信号差、通信不稳定等问题,注重后期硬件维护、升级与更新,保障网络后续可持续发展。二是相关研发部门要做好应用软件等更新完善,降低软件操作难度,开发更便捷应用软件、小程序以供使用,提高农民主体学习应用积极性;开发适宜老年人使用应用软件,加强老年友好型软件投入,新增老年版本,突破老年群体视力限制,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

(三)聚焦产业融合

农民数字素养提升赋能农业现代化,应聚焦农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一是多场景应用数字技术。推进农林牧渔等乡村传统产业深层次、宽领域应用大数据、农村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不同特点农业生态模拟基地,精准把控农业生产发展。二是创新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开拓农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如直播带货、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等休闲农业,实现增益创收、节能增效。三是鼓励小农户积极参与农产品线上直播营销,促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与下游小农户联合整合直播产业链资源,将乡村从分散孤立的生产单元提升为现代农业数字化产业链中,农户成为“数字化农民”,推动发展现代化农业。

(四)推进农业合作社数字化

以小农为主体,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重要途径。一是发展农业合作化有利于整合全村土地资源,便利大型智能农机设备应用,发展大规模、全链条农业。二是通过合作社引进数字化技术与设备,极大程度上减少农民个人的成本压力,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技能与运用能力。三是合作社组织集体培训、采购先进设备、搭建数据服务平台共享资源与信息,提升农民数字化水平。以山东桓台县为例,实现土地流转率高达85%,“数字大田示范农场”3000亩,充分体现推动农业合作社数字化进程有利于破除碎片化土地限制,更好地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赋能农业现代化,资金支持是经济基础。一方面,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统筹管理,将多层次资金引导向农业数字化方向,出资设置“数字农业现代化发展”基金项目;提供数字技术设备补贴以降低应用数字化设备成本;出台吸引高素质人才回乡发展红利政策,对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开展政企合作,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如公益性组织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组织专业知识培训;相关企业深入调研,针对性研发所需产品与技术,给予公司内部技术研发人员奖励,激励创新型技术的产出和应用。

(六)完善相关机制政策

x2vO1KScedNWPDdnlicOYe2WohaW10hy0ZU0u8HgIg0=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赋能农业现代化,完善的机制政策是安全保障。一是完善我国关于农村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机制,降低数据信息泄密隐患。划分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责任界限,明确任务主体;建立详细明确农民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标准,加快建立涵盖相关风险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的数据库系统,优化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增强农民网络信息安全感。二是协调各部门资源互通有无,打破信息资源壁垒,畅通信息资源流动,完善数据信息流通平台。加快数据流动,提高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效益,释放数据红利。

参考文献:

[1]朱秋博,白军飞,彭超等.信息化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9(04):22-40.

[2]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03): 257-261.

[3]魏琦,张斌,金书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构建及区域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11-20.

[4]金春枝,李伦.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空间分异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 2016,36(08):106-112.

[5]黄晨熹.老年数字鸿沟的现状、挑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20,(29):126-128.

[6]曾亿武,宋逸香,林夏珍,等.中国数字乡村建设若干问题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21(04): 21-35.

[7]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48-56.

[8]钟钰,甘林针,王芹,杜焱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3):105-115.

[9]李周,温铁军,魏后凯,杜志雄,李成贵,金文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专家深度解读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04):2-20.

[10]陈国军,王国恩.“盒马村”的“流空间”透视:数字农业经济驱动下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构[J].农业经济问题,2023,(01):88-107.

(作者单位:1南宁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