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一种以数字为依托的新经济形态逐步形成,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深刻影响着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进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生产、储运、销售环节的内在机理,改善乡村产业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技术型人才缺失、产业数字化转型困难、整合效率较低等问题,从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培育多元化经营模式、加快技术创新等角度着手,提出切实可行建议,以释放数字红利,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关键词: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 数字红利
*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数字科技驱动山东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2023RKY07016);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与山东实践研究”(23CXSXJ18);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黄河中下流省城农业碳账户建设及差额补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DGJ19)。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势必要继续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数字经济内在优势推进产业数字化,使数字经济成为乡村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各种困境,阻碍着乡村振兴工作的进程。因此,本文通过剖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的理论机制,研究乡村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现实路径,将数字技术融入乡村产业的各个环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使全民共享数字发展的红利。
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从而为乡村产业赋能,已经成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等现代化技术,从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着手(见图1),为农产品产业链赋能,打破传统农业发展的时空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一)数字经济赋能生产环节,降低生产与交易成本
我国农业领域数字化规模迅速发展,数字经济赋能生产环节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全国安装北斗终端农机超220万台(套),植保无人机总量近20万架,年作业面积突破21亿亩次。数字化技术与农作物生产不断融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遥感系统、监测系统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不仅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实现精准投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变量操作,促进智能生产决策的实现,并且可以对农作物长势、灾害、环境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测,控制农业生产过程,降低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有效防范农业生产风险,从而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和农作物的成本消耗。数字平台通过调节市场供求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产品流通效率低下等问题,不仅制约着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而且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断上涨,严重阻碍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数字经济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可以将线上信息与线下资源结合,使各类要素得到精确匹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在平台聚集效应的加持下,生产者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农产品供求信息的实时流动,促进市场供需快速匹配,从而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将以产定销的销售模式转变为以销定产,对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及时调整,有效预防农产品的滞销问题,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二)数字经济赋能储运环节,构建智能运输体系
储运是农产品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产与消费环节相连接。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不断取得突破,数字技术在农村储运环节中的赋能作用效果显著。构建智能化的储运体系,可以极大减少损耗的成本和提高运输的效率。一方面,物联网、5G、智慧物流体系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物流过程中的运输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农产品得到规范的保温、保湿和保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此外,国家提出加快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提供良好的储藏条件,有效地推迟果蔬的成熟衰老,延长农产品的上市周期,促成农产品的错峰销售,以满足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电商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集散中心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物流逐渐从传统的物流模式向数字化物流转型,极大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三)数字经济赋能销售环节,优化销售市场环境
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入与广泛运用,提高了生产、经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效率,将商品和服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优化销售市场环境。一方面,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要素不断地发展和普及,逐步与传统产业结合,形成农产品网络销售,实现了从传统的销售模式到现代化销售模式的转变。目前,网络销售在增加销售收入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两项增速均快于网络零售额总体。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连续三年增长率在10%以上,进入平稳增长期。另一方面,网络销售为农产品搭建了更为广泛的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大量信息在此聚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创造了供需两端即时对话和有效沟通的便利条件,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得以克服,提高了农产品的供需匹配水平。同时,销售平台依托物联网和区块链的数字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置信溯源系统,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需求,从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数字经济通过赋能生产、储运、销售环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扩大销售,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当前我国乡村产业整体发展仍然较为落后,在基础设施、人才供给等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
(一)部分地区设施简陋,数字基础缺乏支撑
截至目前,随着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的不断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乡村数字化得到明显提升,部分乡村已经初步实现数字化升级。第五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04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7.7%;城镇网民规模达7.9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72.3%,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如图2所示)。从整体而言,我国互联网普及范围逐渐扩大,但城乡差距依然显著,部分乡村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尤其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条件差、维修难度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果不明显、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普及,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无法拟合,阻塞各种数据要素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动,易产生农村信息孤岛。
(二)农村人才较为匮乏,产业内生动力不足
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数字化人才的发展及储备占据重要地位。目前,相对于需求,在农业领域我国数字化人才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乡村产业发展中对数字化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的需要,对乡村产业的发展存在掣肘。《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调查报告(2024年)》显示,成年人中,城镇居民达到初级及以上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的人口占比为65.92%,农村居民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50.57%。未成年人中,城镇居民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70.94%,农村居民初级及以上水平占比为53.11%。城乡居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水平协同提升,但城乡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我国乡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农业收益普遍较低,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严重,大部分数字化人才倾向流入具有更多就业机会、收益水平更高的城市,而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的是数字素养较低的儿童和老人,他们大多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且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加之数字经济的先进性、创新性,农民难以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数字技术无法被充分利用,难以发挥数字经济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生活质量较差,对高端数字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尽管利用政策引进了部分技术型人才,但难以使人才扎根乡村建设,无法满足农村对大量人才的需求,农村数字化建设仍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在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专业技术人才往往流向大城市,加剧了数字鸿沟的产生,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乏力,数字经济难以与乡村产业相融合,严重阻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
(三)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相对固定,产业数字化转型困难
结合当前基本国情,我国部分地区仍然以小农户经营模式为主,小农户经营模式的特点决定其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市场上无法占据优势地位,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制约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小农户经营模式的生产规模小且分布零散,对现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有限,不利于充分发挥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大数据、5G等现代化技术投入和维护成本较大,传统经营模式难以承受长期的高投入,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传统经营模式受内在因素的限制,无法快速而准确获取市场信息,无法准确定位消费者的直接需求,在产业链中处于被动地位。且传统经营模式对风险的预防和抵抗能力弱,受外界因素影响大,缺乏对数字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控制农副产品因供需不平衡而带来的价格波动,限制着数字化乡村的建设速度,影响着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
(四)农业领域科技创新较少,乡村产业资源整合效率较低
科技创新成果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应用的效率和效果在实现产业结构数字化转型方面起重要作用,影响着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国数字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物联网、智能装备、遥感监测、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设施栽培、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种植业的数字化水平分别达到41%、32.8%、16.4%和21.8%,综合经济效益提高30%。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但区域间科技创新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上的研发滞后,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较少,即使数字技术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赋能销售环节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在生产、储运环节赋能效果差强人意。并且对于农民而言,相对于研发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加注重数字技术的实用性,而我国目前的数字技术的研究泛化,偏向于理想化,脱离实际问题,无法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了解和分析,阻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的进程。《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科学技术支出为10885.84亿元,较2022年上涨853.82亿元。政府对科技投入有所增加,但对比于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所需资金的总量来看,投入资金仍显不足,无法为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数字治理模式不规范、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数据整合难度较大等问题。政府部门信息渠道有限,数据收集困难,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在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数据过程中缺乏监管,存在泄露风险。且数据使用标准的缺失,极大妨碍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使乡村资源整合效率较低。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日益显著,对带动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但农村部分地区在基础设施、人才供给、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阻碍着乡村产业建设,影响乡村产业振兴进度和效度。基于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乡村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从以下四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拓展数字经济应用的广度与深度,有效保障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创新关键技术装备
就我国发展情况而言,与城市相比,乡村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要实现乡村产业的全面振兴还需进一步建设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智能装备支撑,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以便应对乡村产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政府应基于农村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草拟切实可行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并因地制宜地推动方案的规划与落实,确保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真正惠及广大人民。一方面,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优先引入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化技术,为农业生产、储运、消费等环节实现数字化升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偏远乡村,要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的服务体系,尤其是交通运输体系,提高运输的质量和效率。在网络设施方面,应扩大网络普及范围,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满足农村地区对网络的基本需求,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红利。同时,加快网络设施迭代速度,提高网络运行质量,保证网络平稳运行,降低网络使用成本,减少乡村地区资金投入压力。此外,在网络覆盖的基础上,深化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程度,应用监测系统、灌溉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益。并且在医疗、教育等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基础设施上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以先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打造坚实基础。
(二)储备乡村数字化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人才的培养、引进与留用是乡村发展过程中的着力点,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激发乡村生机与活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起到极大的助力。为储备乡村数字化人才,首先要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培养本土劳动力的数字思维和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构建智能化数字平台,对典型事例进行宣传与视频讲解,增强对农民数字思维应用层面的示范引领,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树立认知体系,提高群众对数字经济的认可度和乡村建设的参与度,加快乡村数字化队伍的建设,激发乡村产业的生机与活力。其次,积极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利用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本地人民学习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农村地区数字化技能的普及,实现对乡村本土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此外,充分发掘数字经济创造高质量工作岗位的潜能,应用一系列福利政策,如奖励津贴、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为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知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并加大对乡村生活设施、娱乐设施、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在留住本地人才的同时,吸引外来人才扎根建设乡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
(三)培育多元经营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
现阶段,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经营模式仍然较为单一,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缓慢,数字经济赋能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实现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任务刻不容缓。一方面,在推进农业数字化的进程中,将个体经营者与龙头企业相结合,带动个体经营者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解决市场竞争力差、信息闭塞、社会化服务规模不经济、投资能力有限等问题,激发小规模经营者的活力。另一方面,创新多元经营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与传统经营模式相互融合,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传统经营主体协同发展,借助多元化手段,搭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夯实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快我国农村经营模式的数字化改造,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经营的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水平,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基于我国当前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可以看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程度仍需深化。政府应提高数字科技创新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经济发展成果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首先,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机制,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实时调控、监测,以降mpj7i9p5Mll1HtELtzIRow==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农村物流工程建设,推动冷链服务向农村地区深入延伸,利用数字科技成果为储运环节赋能。并通过数字科技平台,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扩大销售规模,转变销售模式,以销定采,防止滞销。其次,当地政府应以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利用大数据、监测系统对乡村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打破信息壁垒,构建数据资源共享的格局。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完善乡村数字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数据的安全监管和合理开发提供法律依据。此外,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研究,着重加强与我国农业发展特点相匹配的数字技术研发,提高科研投入的精准度,使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赋能农业的各个环节,增强数字技术在农村产业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潘光曦,范增鑫,郭冰.政策性保险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机理与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2024,(06):58-62.
[2]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9):113-120.
[3]马述忠,贺歌,郭继文.数字农业的福利效应——基于价值再创造与再分配视角的解构[J].农业经济问题, 2022,(05):10-26.
[4]迟明园,石雅楠.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对策[J].经济纵横,2022,(04):122-128.
[5]祝合良,李晓婉.数字经济驱动强大国内市场形成的机理、动力与对策——基于我国强大国内市场形成基本条件与所面临困境[J].中国流通经济,2022(6):25-36.
[6]钟钰,甘林针,王芹,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特点、难点及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05-115.
[7]卢晨晖,叶琪.数字经济赋能我国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J].当代农村财经,2022,(07):5-9.
(作者单位:1山东科技大学2济宁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