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城归”返乡创业大部分从事农村三产融合相关行业,带动经济和就业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从理论上讲,人才和产业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以人才带产业,产业引人才,表现出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联系。就现实来看,促进二者共同发展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个体培育上重视外部人才输入,忽视内生动力激活;在二元制度上,重视制度性融合,轻视文化共识熏陶;在基础设施上,重视加大投资宏观目标,轻视具体情况微观分析。鉴于此,扎实推动“城归”群体助力农村三产融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聚焦主要问题,培育“城归”群体创新活力,打破融合壁垒创造动力,突出数字技术提高效力。
关键词:“城归”返乡创业 农村三产融合 数字经济 相辅相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归’返乡创业与农村三产整合:内在逻辑、绩效评价与实现路径”(72063016)。
目前,发展种植业、开办农家乐、做农村电商等不同的创业形式在农村中涌现,其中有大部分是城市生活经历的农民工,他们带着资金、技术、经验和乡情,重新回到农村这片广袤的大土地上施展拳脚,“城归”由此而来。其结合家乡各种特色资源和政府优惠政策,不仅带动创新创业3100万人,还解决了农村“空心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农村治理不力等问题,为农村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村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文化这五方面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关系密不可分。政府鼓励多途径创新农村三产融合实现路径。实现农村产业创新人才从哪里来?目前农村人才匮乏,内在人力资源补给不足,需要外生力量助力农村发展,“城归”群体就成为主要人才供给和“三农”工作的重点人群。“城归”返乡创业源自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是对于“城归”群体来说,返乡获取经济利益是其根本目标,面临城市就业压力和竞争与日俱增,新一轮资源的转移下,乡村结合市场机遇和政策资源极大降低了创业者交易和经营成本,成为“城归”群体的不二选择。二是“城归”群体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具有建设家乡的朴素情怀,进而会在三农工作的推动下从事农村三产融合,助力乡村发展。人才是突破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道口,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现阶段研究“城归”返乡创业群体与农村三产融合的逻辑关系为新阶段实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归”群体在城乡融合大背景下返乡创业水到渠成
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来鼓励更多人加入“城归”返乡创业大军中,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活跃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鼓励简化市场准入、加大政策扶持、改善金融服务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中指出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和产业融合发展,并鼓励对宅基地复合利用,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农村旅游等。其中还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税收优惠等,帮助农民工更好地实现创业目标。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林牧渔并举、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农村三产融合的多方路径探索由“城归”返乡创业人群来实现是必然选择,也是农村三产融合题中之义,对乡村振兴实现农村三产融合意义重大,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城市就业要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归”返乡创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家政策也在鼓励这类群体归乡,不仅在政策优惠上还是在乡土文化感染上,都给出极大的支持。
(二)“城归”返乡创业具备创业优势,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多元主体
返乡创业农民具备较高的的创新意识。首先,近年来一大批返乡创业农民正在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将新的发展理念带到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涌现出新产业、新业态,使农村资源由传统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型,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转变,成为带动小农户现代化生产和进入大市场的纽带。其次,多种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不同程度上都需要新思想农人的参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城归”返乡创业农民工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能推动城乡融合。再009aab482ca08741ac3d4eaa9830d9586571cdc630340c6da6df07d4d4b56216次,“城归”返乡群体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熟悉当地的风俗文化、地方习惯、生产模式、收入来源,能够更快地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并做出相应判断,经过多方平衡对比,以及根据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做出决策,寻找当地合适发展的路径。最后,传统农民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并没有组织生产的意识,更不知道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作物转型升级。这些都需要经过学习深造,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和良好的心里素质的人才能实现,这就进一步把人才资源定位在“城归”返乡创业群体上。
(三)“城归”返乡创业群体与农村三产融合之间相互成就
1.农村三产融合给“城归”返乡创业群体提供了就业岗位,在城市建设和就业逐渐饱和的情况下,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一些发达城市开始利用数字技术从事高尖精行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数已不满足其需求。“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在更适宜自身发展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充分感受自己的家乡情怀,又给自己带来比城市更高的收入。要实现三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开辟全新的农村三产融合,需要有更多“城归”返乡创业人群在旧有的道路上寻找不足,想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不断更新农村三产融合方法和路径。农村三产融合成就了“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又将在现有的农村三产融合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成就。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向农村融合渗透。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要素壁垒逐渐消除。农村三产融合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一二三产业联结逐渐强化,边界趋势逐渐弱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现如今,农村三产融合已经深入人心,农村休闲活动体验、农村康养、农耕文化研学都是农村三产融合的特色产物。农村三产融合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了农村乡风建设、改善了乡村治理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环境的改善,创造了不少优美乡村,使农村植被比城市多、天空比城市蓝、邻居比城市友好,这些都能推动“城归”群体归乡,不仅是在经济上,也是在精神上,都能够满足“城归”群体返乡创业的需求。现代居民在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的同时,会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收入水平、工作环境、居住条件等。大多数农村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大改善,尤其对进城务工和读书的农村人来说,返乡创业无疑是一条可行且具有时代性的选择。
2.农村三产融合离不开“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其发展需要具备高素质文化的人才支撑。一是“城归”群体具备高素质特征,能够运用现代科技,带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高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转型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城归”群体返回农村不再简单从事传统种养殖农事活动,而是将传统农业产业与新产业新模式联结,如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向观光旅游、研学旅行、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发展,以用户群体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农村资源价值,强化了农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引导土地和资金向其流转,巩固农业基本盘的作用。二是“城归”群体致力于使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传统农村主体转型升级,构建多方合作的农村集体经济。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现代物流体系和营销网络,建立品牌优势,示范带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除此之外,还有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也是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之一,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形成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新产品,形成产业化经营,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多元主体公平合作,与当地农民建立信任,利用自身的优势,将知识技术和经营理念运用到合作体系中,实现农民受益主体。不仅将农村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且为三产融合实现路径提供方向。
(四)数字经济成为“城归”群体促进三产融合的有益工具
1.数字经济对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方面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技术显著改变了传统创业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创业者能够更加公平高效获取市场需求信息,打通了产品生产、营销和服务等环节,促使产品要素在经营主体和产业体系中流动。使市场需求转化为数据,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以销定产”,把握产销对称信息,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产业融合领域不断细分,实现效益最大化。其次,数字经济润滑了产业发展矛盾,增强了经济发展动力,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产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最后,数字经济的出现扭转原先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吸榨农村资源的不良局面,其改变了生产结构,催生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领域,也改变了城乡之间相互分割的体制机制,“城归”群体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2.数字经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之间劳动力错配的现象。带给农村的人口效应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数字经济带来了劳动回流效应,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与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了不同的就业形式和大量的就业岗位,使城市工作的打工人或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改善了城乡劳动力配置失衡现象。其次,数字经济带来了农村人力形成效应,由于互联网教育和知识网络的非排他性缩小了城乡间信息获取的差距,知识的易获得性以及网络教育的普及性,有利于农村培养农村人力资源。再次,数字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借助网络平台,将农村旅游、休闲、饮食、观光等闲散资源整合,运用平台经济,打破传统的封闭交易,突破了时空限制,增多了消费渠道,扩大了贸易边界,通过数字经济的四维效应,闭合了城市和农村间的产业链,也延长了农村功能链,有利于三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数字技术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构建起城乡融合的大网络,让更多的城市人口感受农村的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程度,在城市建设程度逐渐饱和的同时,给“城归”人群以新的商机和优质的就业机会,助推其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手段和新的行业路径在农村开拓更广阔的商业愿景。
3.数字基建给“城归”群体提供优质的创业沃土。一是金融型数字基建为返乡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能够快速对借款人进行资质识别,包括借款历史和财产状况,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计算信用积分,判断是否有贷款能力,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二是信息型数字基建如政务数字化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一方面,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创业者可以通过网上申报、审批和缴费完成政策资金扶持,降低了交通成本,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如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医疗等,涉及城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数字平台使信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融通,有利于农村实现产业升级,给农村三产融合带来产业转型信息渠道。三是融合型数字基建极大的缩短了信息传递和物资运输在城乡之间的距。如5G网络、农村互联网和高铁的普及,有利于二者资源互通,给农村极大的追赶机会,也提供给“城归”群体另一个有利于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个别农村地区三产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融合单一,且程度较低。现阶段,多数农村制约生产力发展机制还未能打破,资源条件有限以及不能将有限资源扩大化利用,加上土地流转程序复杂和传统农民观念限制,随着“城归”返乡创业群体数量增多,这给农村地区的三产融合产业化经营带来一定难度。
(一)个体能力欠缺:“城归”返乡创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主体因素
在个体培育上,重视外部人才输入,忽视内生动力激活。从理论上来看,未开发农村缺少识别资源并利用人才,只有依靠外部力量,将现代农业技术与农村发展规划方向相结合,依托引入技术、人才、资金等才能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加快农村发展。就现实来说,“城归”群体返乡创业迎来了身份转变,不仅是生产者,也是合作者和自主经营者。目前主要农村创业项目有农村电商、乡村休闲旅游、种养殖业观光等,需要创业者具备相关农业、管理、运营、营销、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在创业中遇到挫折及如何调整,对创业者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大多数“城归”创业者都是在原有的创业路径下整合农村资源,通过探索、识别、瞄准、行动将农村资源商业化,缺少对农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土地资源的全方面认识,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人类每一次进步都需要创新才能推动,农村也不例外。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至今,也需要创业者具备创新精神,这不仅给传统农人带来挑战,更是给“新农人”带来挑战。
(二)社会制度束缚:“城归”返乡创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社会因素
在二元制度上,重视制度性融合,轻视文化共识熏陶。名义上颁布取消户籍制度中不合理的限制,消除对不同群体的差别对待。实际上具体措施有待落实实处。受到各种制度壁垒约束,“城归”返乡创业人群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受限,现行土地制度下,城市来的新村民受农村资产所有权性质和权益导致其安居收到限制,部分“城归”群体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只能依靠当地土地流转和租用农房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城市居民没有当地村民各项权益,意味着其难以真正融入农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使得其从事创业活动面临更高的风险。城市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活文化等和农村相差甚远。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和当地农村居民在文化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观念影响行为,这使两者在治理决策和发展方向上会存在矛盾和冲突。此外,农村由于城市文明的入侵,破坏乡村原生环境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一些商业谋利的人只顾经济利益采伐农村各种资源,所以如何平衡外来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数字基建局限:“城归”返乡创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的技术因素
在基础设施上,重视加大投资宏观目标,轻视具体情况微观分析。农村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资预算,尤其是基础设施与城市联结的轨道,按村民需要办事。但部分农村中出现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不但浪费了政投入资金,还没有激活当地农村内生动力和提高自营能力。例如,有些农村建设装饰多度的文化广场和亮化工程,甚至还有修建豪华村委会办公楼,装饰华丽,实际使用效率不高,与村民的实际需求脱节。还有大多农村只是完成了修围栏、通水电、建设休闲器材等新农村建设,缺少使用新的数字技能普惠乡村经济,农户家里没有配用电脑和无线宽带,大棚养殖、智慧农业、数字控制等高端农业技术在一般农村中存在的少之又少。农村能提供的创业条件有限,部分电商平台在农村经营,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发货地距离收货地遥远,导致发货时间易超时,还有的产业由于受生产场所限制,难以扩大市场,基础设备不全,经营效益不佳。对此,考虑到各个农村具有不同情况,需要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根据农村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对症下药才能治标治本,用唯物论矛盾分析法指导农村发展方向。
(一)培育“城归”群体创新活力
加强“城归”群体的技能培训,孕育长效动力模式。一是以三产融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培养一批有能力、善管理、会经营的“城归”返乡创业群体,注重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可识别“城归”返乡创业群体组织举办农村创业大赛、论坛和讲座等活动,提升自我认同感和其对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注重利用各大媒体和网络力量宣传返乡创业群体优秀成功案例,积极引导返乡下乡人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创业。二是宣传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有可为,用政策上的倾斜鼓舞当地“城归”参与基层治理、农村建设,返乡创业群体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再次融入到农村生活生产活动中,强调家乡情怀对返乡创业群体的牵引力,建立返乡创业人员与家乡的常态化联结,并且还要加强其与外来力量的沟通交流,在成为城市和农村中介力量的同时,依托人才优势,形成迭代效应,不断给农村注入新力量。三是发挥“城归”群体和当地农民双方优势,一方具有技术、经验、资金优势,另一方具有技能、资源、生产优势,推动二者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双向联结,发挥二者主体优势作用。以技术赋技能、以经验合资源、以资金投生产,三方面相互结合,共赢共生,不仅提高了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也给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和力量。
(二)打破融合壁垒创造动力
灵活土地流转等各项政策,让“城归”群体安居乐业。一是加快“三权分置”的改革步伐,探索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多渠道实现途径打破阻碍乡村人才队伍的制度性壁垒,不仅是土地制度,还包括金融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城归”群体更好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在农村内生网络搭建的同时,不能忽视外部网络的构建。为巩固乡土情怀对“城归”群体的影响,要打造市民的精神家园,让农村成为其除城市之外的又一个归属地。二是转变“城归”返乡创业群体思想认识,构建城乡融合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育公共文化,搭建城乡人才和产业融合的美好未来,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演出、展览、比赛等,创办城乡群体共同兴趣的文化活动,对参与活动者给予正向激励和奖励,使两方群体在思想上逐渐形成共识,培育情感,凝聚价值共识。三是重视“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在三产融合方面做出的贡献,每年“城归”返乡创业群体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对此,政府需要正面引导,发现更多返乡创业群体促进农村三产融合领域,特别是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关注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从而促进“三农”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鼓励,在人力上给予技术指导,在资金上给予政策优惠,在纳税上参考税收偏向,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形成社会合力效应。
(三)突出数字技术提高效力
掌握数字技术使用,推动“新农人”助力产业发展。一是要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数字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三产融合嵌入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基础设施、人才储备、发展程度不同,所以经济发展实现能力大小不一,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打造一批“城归”返乡创业促进三产融合优秀案例,带动周边区域走上创业之路。二是要推进数字化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培养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城归”群体,让更多农民掌握数字技术的使用,健全乡村商业体系,完善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发展农产品冷链供销模式,让生产、物流、销售、贮存数字一体化技术运用到设施农业、现代农业、标准农业的方方面面。让“城归”群体使用到数字农业技术的附加功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创新农村三产融合路径。三是要具备使用数字经济概念的头脑。通过阅读了解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充分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在这个数字技术横飞的时代,要善于运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发挥其中应有的优势,用数字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无人机驾驶农机、电子化设施精准灌溉、物联网遥控实时监控等,打好数字基础性建设基地,完善乡村电商的平台框架,更多地运用数字技术指导生产,使农村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对于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意义影响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婕.“城归”创业,政策加把力[N].人民日报.2020.03.1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大会堂,2022.
[3]赵林.乡村振兴视域下“城归”群体的补位路径探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5):54-56.
[4]曹雁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绩效,促进机制整合模型建构研究[J].投资与创业,2022,33 (03):22-24.
[5]杨正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调查:动因、效应、困境与对策——基于贵州省部分县市的调研[J].南方论刊,2024,(07):20-24.
[6]公茂刚,张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路径[J/OL].农业经济问题,2024,(08):74-76.
[7]杨莉.三产融合促进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12:119-120.
[8]卢京宇,郭俊华.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3,11:105-106.
[9]肖宏达.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及优化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3,(21):104-106.
[10]黄婉婷,蓝红星,施帝斌.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J].统计与决策, 2023,(16):106-107.
[11]蔡武,刘潞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劳动力错配视角[J/OL],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4,38(04):28.
[12]沈费伟,王政武,陈春潮.城归精英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J].东南学术,2023,(05):143-145.
[13]张东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4,(04):69-72.
[14]黄瑶.乡村振兴背景下“城归”现象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建议[J].山西农经,2021,(02):187-202.
[15]李练军,杨石美,曹小霞.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4,40(01):14-19.
"City return" to the hometown entrepreneurship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theoretical logic,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LI Xue1LI Lianjun1、2
Abstract:At present, most of the "city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to start businesses are engaged in the relevant industrie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driving the economy and employment, but also promoting the pa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oretically speaking, talent and industry have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alent to industry, industry to attract talent, showing both complementary and mutually promoting contact. In realit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promoting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two,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a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put of external tal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dividuals, ignoring the activation of internal power; In the dual system, emphasis is placed on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while cultural consensus is ignored. In infrastructure,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macro goal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while the micro analysis of specific situations should be ignored. In view of this, firmly promote the "city return" group to help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consider all aspects of the focus on the main issues, cultivate the "city return" group innovation vitality, break the integration barriers to create momentum, highlight digital technology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ity return" back home entrepreneurship Rural three industry integration Digital economy Comple -ment each other
(作者单位:1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作者单位: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