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创新思维审视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内涵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是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创新活力的必由之路。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特点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民族众多和文化多元等特点的影响,西双版纳州的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存在诸多不匹配现象。因此,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变客观劣势为独特优势,以推动科技创新、注重绿色发展、实施重点改革、优化人才链条等为实践路径,积极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Y0801)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并首次作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符合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天水考察时进一步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乡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事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产业振兴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因地制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契合时代的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然。
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辖区内有13个世居民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六国接壤、相望,加快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关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在具备显著生态优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西双版纳州在科创、区位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产业现代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术界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更多聚焦于:一是基本内涵的研究,包括本质特征、内在逻辑、战略意义、实践路径等。二是时代价值的研究,主要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探索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适配研究。三是产生影响的研究,包括赋能数字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等方面研究。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以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的乡村为着力点,探索产业振兴的发展潜力,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鉴于此,本文以兼具国门边疆、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等特点的西双版纳为例,探寻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必须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配。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现实逻辑表现在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绿色发展理念挖掘产业生态价值,将新质劳动技能融入各条产业链,创新乡村“三产”生产要素配置,体现的是生产力的跃迁。简言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驱动,产业振兴的现代化转型、整体竞争力提升,科技是最大支撑力。科技创新通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与模式创新等引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西双版纳是普洱茶最核心的产区,全州茶叶种植面积约143万亩,全州茶产业税收占全省茶产业税收总量的55%以上,以老班章村、倚邦村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村寨因茶而兴,可谓“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推进茶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聚焦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优化精深加工,壮大规模化水平,以科技之力提高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助力提升“一片叶”到“一条链”的建设成效。同时,聚焦西双版纳热区农业特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殊农机装备研发和引进增收技术措施等,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当地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
(二)绿色发展突出产业振兴特色化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两山论”的创新提出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对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绿色、低碳、环保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西双版纳作为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是推动产业振兴的特色之举、根本之策。西双版纳拇指糯玉米是当地最具热带风情的“土特产”之一,产品出口阿联酋、德国、加拿大等地。可凭借引进高校科研力量,推进新品选育、改良攻关,建设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优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赋能糯玉米产业发展。热带水果也是西双版纳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例如坚果、火龙果、东试早(柚子)等,坚持优质高效的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布局产业结构,强化农特产品新品选育、研发,引入家庭农场、特色村寨等文旅融合概念,推动产业集群由“小散乱”向“精特美”转型,精准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三)重点改革促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才能更好找出解决矛盾的基本路径。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催生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以优化调整乡村产业内部结构。同时,亦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链的内部流动,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科技化、高效能化、高质量化转型发展。例如,西双版纳辖区内有211个行政村,各少数民族之间始终保持着“大杂居、小聚居”特点,引入物联网技术,推进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改革,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让更多地处偏远、消息闭塞的村落也能及时了解外部市场需求,激发生产活力,优化产业结构,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西双版纳州具备“一村一业”发展基础,有27个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注重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推进“数商兴农”行动,推进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广度和深度,有助于市场主体培育,推动线上消费带动村寨产业发展,力促更多村寨具备一二三产业“村级融合”的实力与水平。
(四)人才建设引得乡村振兴活水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生产力在人才选育方面不仅能发挥创新驱动“引凤筑巢”,更能为本土优质劳动力的培养夯实“造血”基础。西双版纳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2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名,加强非遗人才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营销思维等的拓展培养,有助于为非遗文化宣传推广和以非遗发展兴业打下坚实基础。再一方面,结合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质丰富等特点,加强高原特色农业领域从业人员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积极推进高素质青年返乡兴业,大力推进高素质“巾帼新农人”之类乡村产业发展的女性带头人培养工作,有效实施云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开展服务,进一步加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链建设。
伴随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乡村产业的发展亦取得显著成果,但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面对,诸如乡村数字化发展滞后、传统思想的桎梏、“三产”融合不深、专业人才不足等。唯有坚持问题导向,方能持之以恒释放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一)创新驱动囿于数字化发展水平
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将为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注入不竭动力。与发达地区相比,西双版纳州数字经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方面比较薄弱,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数字技术在解决农产品滞销、电商发展和城乡物联网等问题上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显著,数字价值潜力挖掘不充分。一些村寨依然保持着传统小农户经营,受地形地貌影响,农业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和引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加之小农户经营较为分散、信息接受能力不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等特点制约着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
(二)绿色发展与传统思想的桎梏
颠覆性科技成果运用是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积极探索和求变是乡村“新质生产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当前,乡村大部分经营主体仍然是小农户,对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推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接受程度不高,人心思齐、人心思进、人心思变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小农思想的老经验一定程度仍然存在,对探索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带来阻碍。另一方面是,“政府+企业+农民”的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健全,乡村闲置土地、房屋、人力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农民增收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带动农民利用经营性资产参与全产业链发展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有可为。
(三)“三产”融合亟待特色产业筑基
科学合理的产业体系构建有益于充分调动当地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增值空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释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最佳效能。一方面是乡村特色产业“三产”融合不足。西双版纳坐拥丰富优质的普洱茶资源和2000多年的悠久茶文化,当前茶产业主要支撑点一定程度还停留在一、二产业,挖掘种茶、制茶、饮茶、用茶、贸茶的全链条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大有可为,“古茶山、茶村、茶人”等核心要素的排他性竞争优势释放不充分,全域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亟待进一步形成。再一方面是特殊村落产业带动不足。西双版纳966.3公里的边境线覆盖42个沿边行政村、395个村民小组,因边境村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围绕热带水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一村一业”或“多村联合”的产业致富格局有待推广覆盖,拓展更广泛的边境“三产”融合,强化繁荣稳定有待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四)科技创新尚需人才链条牵引
新质生产力的引入需要人才的强有力支撑,“造血”与“输血”同等重要。一方面由于地区特殊性,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各类人才供给更加匮乏,西双版纳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不足31%,长期存在缺口。在吸引毕业大学生返乡就业和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就业等方面,受工作条件、发展优势和发展平台等现实原因影响,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大,“能力”与“社会责任”兼顾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加快培育匹配区域竞争优势的技能人才队伍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西双版纳州12个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大杂居、小聚居现状,受语言、文化、生产习惯等因素影响,乡村群众对新质生产力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能够适应大环境的人才队伍建设尚显薄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现代化的进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摒弃传统增长模式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不二选择。尽管如此,各方面发展的差异性使得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地区的推广实践仍需面临诸多不易。为此,提出包括提升农业科技攻关和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绿色发展促进群众生产生活观念转变、革新单一粗放式发展理念、搭建引才育才同步推进的健康人才链等策略,以期为开辟乡村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一)提升农业科技攻关和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
农业领域技术创新是完善现代农业新突破机制的关键。结合当地职业院校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从农业科技推广和引进增收技术入手,鼓励与周边各国开展人才访学、技能交流。支持当地科创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到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充分调动创新发展积极性。在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扶持一些具备农业科研和生产应用的龙头企业,推进农机研发、设备升级、种业振兴,在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过程中将新经验、新理念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广大农村群众心中,既解放“手脚”,更创新“脑袋”。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产业转型,发动创新企业(合作社)、网络达人、驻村工作队等针对性开设提升村民直播带货、智慧种养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田间学堂”,做优样板示范,不断打通城乡产业壁垒,推动融合发展。
(二)绿色发展促进群众生产生活观念转变
结合当地普洱茶、傣医药、热带水果等特色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应用推广试点,围绕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推行生态产业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村环境整治等基础性工作入手,“比学赶超”倡导移风易俗,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乡村闲置资源,围绕特色农业做实“政府+企业+农民”的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产业发展科技“颜值”,让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步从社会治理拓展到经济治理,实现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优化,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再利用,让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革新单一粗放式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打造农业科技化种植示范项目、产业集群融合发展项目,充分激活乡村传统资源,促进技术革新、组织模式转型和集体经济增长。对于具备区位优势、文化传统和产业发展优势的村寨,进一步探索完善“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强劲动力。发扬团结合作理念,在区位临近的边境村寨中利用数字化平台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边境旅游示范带,逐步谋划优势产业辐射乡镇,借力破除乡村产业发展的资源、科技、人才壁垒。
(四)搭建引才育才同步推进的健康人才链
坚持育才筑基,结合地区生产特点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数字信息技术推广和数字工具普及,如加强电商平台运营、现代民宿经营等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乡村居民数字资源驾驭与使用能力,帮助适应产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加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社会保障,通过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鼓励技术人才落地就业,推行创业担保贷款、“贷免扶补”等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兴乡,浓厚引才、育才良好氛围。坚持“就地取材”,发挥政府组织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当地企业家、创业模范在科创兴农第一线“传经收徒”,既以先进的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更以创新的理念培育乡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雨松,钟方雷.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产业现代化: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贵州民族研究,2024,45(04):176-182.
[2]乌·吴云,朱红艳.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现实瓶颈及发展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
[3]张力一翔.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4):151-160.
[4]刘学侠,宋宗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24,(04):64-74.
[5]林万龙,董心意.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18-27.
[6]李明圆.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7):1-6.
[7]赵慧,俞春霞,牛惠亭.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质量与优化路径[J].宏观质量研究,2024,12(03):62-76.
[8]王兴国,吴梵.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及实践路径[J].广东社会科学,2024,(02):54-61.
[9]巩艳红,高金城,庞洪伟.数字经济助推西藏乡村产业振兴:理论机理与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24,(12):180-184.
[10]杨骏,李长健.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8):1-7.
[11]侯冠宇,张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6):9-14.
[12]闫欣,马芊红.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启发[J].农业经济,2024,(08):10-12.
[13]陆岷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融合创新政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08):10-19.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Pathways for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Empowered by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 Case Study form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Zhu Xuelei Liu E
Abstract: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using innovative thinking to redefine the new connotations of the "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 in the new era is the key to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nd is the only way to inject innovative vitality into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ith their characteristics of innovation-driven,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border areas with ethnic minorities. For a long tim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numerous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Xishuangbanna State has been far from commensurate with its superior na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Therefore,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ransform objective disadvantages into unique advantages, and take practical paths such as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hasizing green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key reforms, and optimizing talent chains to actively open up new fields and new track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在;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