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4-12-25 00:00:00杨钰芳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2期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战略的总目标,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颠覆与超越,是科技与创新在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的新质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仅会带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同时破解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难题,更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但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才严重短缺、传统农业模式主导、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等困境,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为此,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完善人才建设机制、坚持宣传教育并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等路径,让新质生产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实质进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的稳定性。农业农村现代化旨在建立高产低耗的农业体系、塑造绿色宜居的农村环境、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这一新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的中国式创新和发展,是符合现阶段科技革命浪潮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自被提出以来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及领域,成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着力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无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新机遇和新思路。为此,新阶段要将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发展数字化和绿色化,从而为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经在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城乡技术鸿沟扩大、人才严重短缺、村民改革意愿较弱以及发展资金不足等,这些都会导致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技术鸿沟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稳步推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增强了农村生活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但是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相对缺乏,城乡之间的“技术鸿沟”愈加明显。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就要推进形成以数智化为核心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需要农村基础设施作为物质基础。

一是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先决条件,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通讯网络、大数据中心、卫星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能水平不高、知识储备不全、创新意识不足等原因,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尤其是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新质生产力的引入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的新技术作为支撑,而许多农村地区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和手段,缺乏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数字化、信息化的需求。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日常居住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设施,也是用于保障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例如,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物流支持;生态水系、水污染处理厂等水利设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环境保证等等。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直在不断完善中,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个别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公共基础设施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居民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存在巨大差异,这极大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人才严重短缺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因此让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就需要一支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者整体科学素养偏低,劳动力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无法完全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要,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一是农村劳动者整体科学素养偏低,无法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这就导致农村受教育机会受到极大限制,进而影响到农村劳动力整体教育水平。农村地区教育理念落后,人们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更注重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就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发展教育缺乏有效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从而限制了农村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

二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严重短缺。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薪资水平、更高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这些都吸引着农村人才向城市转移,乡村优质教师、留不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和渠道受限,导致职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农民在农村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因此许多人选择前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这给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三)传统农业模式主导,改革意愿较弱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创新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标志着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发展模式的颠覆和变革。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农民存在着固化的行为方式和安于现状的心理习惯,只求温饱不求腾达,对新科技、新模式有强烈的抵抗心理,而且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差,缺乏接触新技术的机会和资源,这些都使新质生产力在农村的应用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是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传统的农业模式过分依赖人工,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粮食需求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就业需求,因此许多农民观念比较保守,更希望拥有稳定的生活状态。尤其在现阶段我国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人成为了发展农业的主力军,认为农业生产就应该遵循传统方式,对于自己能力以外的事,不敢去尝试,也不敢冒险。而现代农业强调技术革新、创新突破、生产效率,他们对新技术感到陌生或不信任,非常排斥对新技术的学习,担心无法掌握这些技术,或者害怕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搅乱自己安稳的生活。这些安于现状的思维定势不仅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挥和应用。

二是农民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实现。一方面,农民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理解不足。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信息源相对较少、传播途径较为单一等原因,极大限制了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数量。而且许多农民知识贮备不足,对新质生产力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农民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自身知识水平有限,在培训时表现出接受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对农业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困难。

(四)农村发展资金有限,发展动力不足

发展新质生产力依赖于多方面的支持,其中资金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基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就给农民带来了新的难题。新质生产力的开发和应用往往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购买机械设备、技能培训等,这些都增加了额外的生产成本。但当前我国农村所占比重较大,政府扶持资金有限。此外,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这些都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困境之一。

一是我国农村所占比重较大,政府扶持资金有限。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大多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资金主要依靠收入较低的农民自身积累,各级政府从比较利益出发对农村投资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资金流向效益高的非农部门,这就导致农业的发展资金非常受限。同时,尽管我国政府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但我国农村数量庞大,政府的扶持资金不足以满足所有农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金需求。

二是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地区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缺乏多元发展,资金渠道单一,难以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金需求。首先农村居民往往依靠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些活动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农民收益不稳定。其次农村土地资源有限,土地收益也不高,难以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最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极大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导致市场就业竞争力弱,缺乏多样化的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发展,从而收入水平难以提升。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在新时期切实加强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作用是补短板、强基础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激发主体创新活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此,要想新质生产力为农村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为农业转型、农村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一是推动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新模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凸显新质生产力高科技特征的基本要求,新质生产力能否发挥实效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在具体农业产业上得到有效应用。一方面强化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科技创新研发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当前,我国涉农企业数量多,关键是要牵住“牛鼻子”,通过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及农民等共同参与、共同投入,引导涉农企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发展,充分调动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到具体产业上是科技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成果只有从研究院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平台。一方面,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乡村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条件,尤其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要加强农村地区的5G网络全覆盖,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优化和升级,以满足科技发展的数据传输和存储需求。另一方面,推进农村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当前,我国农村的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技术水平不高,存在设施老化严重、功能不便捷等问题,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要求,为此必须不断优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二)完善人才建设机制,打造新质人才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核心力量。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建设一支创新型、技能型、知识型的人才队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地区要改变人才缺乏的现状,关键是要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解决人才存量不足和增量困难的问题,才能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考核工作,及时清除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奖励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其次,许多农村地区仍然在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重视知识掌握和应试技巧,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学校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政府要积极引进城市先进技术和理念,为农村人才培养提供学习和借鉴机会,缩小农村和城市技术人才发展条件的差距。

二是创新农村人才引进机制。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如住房补贴、税收减免等,吸引有技术、有经验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生活。其次,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尽可能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最后,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引进人才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工作,提高政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政策内容,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

(三)坚持宣传教育并重,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往往比实际工作中的障碍还难以打破,转变思想观念是顺应时代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民习惯用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条条框框”观察事物,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缺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和觉悟。为此,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通过宣传与教育的方式解除农民思想上的桎梏,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的发展。

一是加大新质生产力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接受新的理念。政府通过拓宽宣传的手段和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农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新质生产力的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转型升级而产生的,提高生产率为核心标志的新型生产力质态。同时,通过具体实践案例向农民全方位展示新质生产力是如何助力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绿色化、农民生活便捷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力,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指引。

二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在农村组织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帮助农民介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使他们意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更好地适应并参与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来,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此外,教育活动要重视对农民共同体意识的养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必须全体村民广泛参与,避免改革与己无关的思想,才能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持续的支持和动力。

(四)调动各方力量优势,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资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活水之源。

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财政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既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也有前瞻性和引领性作用。近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但相较于整体的财政支出,农业投入比例仍有提升的空间。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投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扶贫基金、粮食补贴等方式,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要重点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技术支撑、整治农村环境等这些领域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农村的投资环境,为农村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可靠便利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此外,政府要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和扶持措施,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从而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流动性。因此,要加大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创新力度,鼓励建立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在农村的覆盖率,提供更加便利和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从而缓解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资金压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5.

[2]习近平.论“三农”工作[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

[3]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1).

[4]杨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27-35.

[5]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6]马海涛.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J].财政研究, 2024,(03):3-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