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权、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4-12-25 00:00:00谢婷婷张辛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12期

摘要: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土地确权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多元融合、助力农民增收共同富裕等方面提供了新动能。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并关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显著的门槛效应。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并完善土地确权制度,促进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化,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土地确权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民族地区财政与金融协同促进稳定脱贫的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20BMZ1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新疆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研究”(2024ZJFLY4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确定其五大要求,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产业兴旺,这实乃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至关重要任务。然而,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人多地少的现状使得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人均耕地面积少,精耕细作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在长时间内仍占据主导地位,尚待充分激活的农业产销链与价值链扩展影响,乃乡村振兴施策追求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首要攻克的难关所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土地确权的详细界定为土地产权结构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通过进行土地确权与“三权分置”改革,成功促进了农业土地流转,并且进一步推动了农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如在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多样化以及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土地保护和资源节约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土地确权政策如何促进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共同富裕的趋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已有的学术研究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土地确权政策的绩效做出了评价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是土地确权有助于大幅加快土地的流转。土地确权和颁证后,农村土地流转将更加安全、更加便利,以此促进农民收回土地的信心并刺激土地流转;二是土地确权对信贷融资的影响。学术界普遍研究认为,土地确权可扩展抵押物范围,并提升农户物权的稳定性,有效缓解农村地区贷款约束。然而,有的研究表明,其解决的供给型信贷约束仅涵盖规模经济上更有利的大规模经营农户;三是土地确权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也得到一些研究的关注。土地确权不仅能够提高农户对地权稳定性的预期和对产权安全的感知,激发土地要素活力,还能够加速农地向生产率高的农户集中,提高整体的土地生产率。以上文献大部分以农户为角度进行研讨,欠缺对中国乡村土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全局分析。

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基本前提,当前,乡村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课题。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农业升级和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实路径,不断培养新的业态,以及打造新的载体来推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此外,针对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过程,孙晓和罗敬蔚进行了对金融需求以及金融科技赋能优势的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探索当前金融科技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所面临的模式与困境。尽管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同时也面临着依赖政府过度、内在动力不足、资源错配、人才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综合来看,需深化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的研究才能做出综合性、可靠的结论,找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破除乡村产业发展困局的关键。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较为明晰的土地产权界定有助于增强土地产权的排他性和稳定性,为土地自由交易提供了便利。此外,土地产权的完善还534d96e6c7638d0af7f0ff9caeac7bf3能在土地投资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实现土地财产抵押和激发土地金融活力等。更为重要的是,土地确权的实施不仅可以明确土地所有权,还能激发资本要素的“蓄水池”效应。这种效应有助于解决乡村地区资本短缺和外流的问题,从而使得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内涵与方向上得以实现,如图1所示。

一是土地确权使得农户更加容易地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获得必要的生产性资金,通过土地抵押的方式进行融资,这为农户在引进和使用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和管理手段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以提高土地效益水平。二是通过实行土地确权政策,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促使其在进城务工或乡村产业间寻求非农就业,从而更能够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产业融合中,这为乡村产业多元融合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确权带来的规模经济能够吸引资本、知识、管理等要素,促使信贷资金、信息技术与经营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与农业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转型更新,发展设施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模式,有利于提升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四是该政策可将生产服务进行整合,降低农业绿色技术采纳的成本,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向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方向转型,有助于引导乡村产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稳健前行,进一步完善绿色化乡村发展体系。五是土地确权可降低土地制度风险所带来的高昂交易成本,形成更为合理的交易价格,进而促进农民的租金收益和财产性收益的增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

(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门槛效应

土地确权对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所谓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程度,是农村经济运行不可或缺的环节。相较城市地区,农村地区融资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银行业金融机构,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依赖于农村信贷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实现。当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后,可以有效吸引农村金融资本资源的聚集,促进资金流动提高金融效率,从而盘活农村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充分满足农户存贷款需求。与此同时,乡村产业经营主体获得生产资料、市场信息、新技术的资金边际成本持续降低,这将引导农民利用土地以多种方式参与到乡村产业经营各个环节,最终影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假说1:土地确权能够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假说2: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动态非线性关联,这种关联会随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越来越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验证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验证假设1,本文首构建以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1)式中:Hqdit为第i个区域在第t年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Lcrit为第i个区域在第t年的土地确权率,Cit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μ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δt表示不随个体变化的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考虑土地确权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影响,本文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考察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否对土地确权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产生门槛效应,建立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门槛面板模型如下: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3—2021年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剔除西藏、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展开研究。即使在2009年部分乡村就已经开始实施农村土地确权,然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成全面的土地确权工作需要五年的时间,这场国家主导的农地产权改革不仅要求推进更具强制性,而且必须如期完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确权改革试点先后的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以及中国各省级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按线性插值法进行估算。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基于农业产业效益的提升,通过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创新的推动,实现了多方面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进而迈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2021年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关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界定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综合钟晓华关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从而构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利用熵值法得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指数,记作Hqd。

2.解释变量:土地确权

本文研究中所述的“土地确权”是指基于发证形式,对各农户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确认和划定范围的工作。在该背景下,本文将各省历年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份数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数进行比值,从而得到土地确权率作为评估该省土地确权状况的衡量指标,记作Lcr。

3.门槛变量: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根据农村金融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程度进行评估,这已经成为了衡量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本文构建以农村信贷资源配置相关指标为投入变量、以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产出变量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本文利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相结合的方法,测算其配置效率,记作Erf。

4.控制变量

本文参考已有研究在模型中加入了其他五个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控制变量,分别是:①市场化水平(Mar),采用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编制的分省市场化指数的对数衡量;②经济发展状况(Gdp),采用人均GDP衡量;③农业生产环境(Dia),采用各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衡量;④互联网发展水平(Int),采用互联网普及率衡量;⑤政府教育投入力度(Fee),采用教育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进行衡量。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表3中第(1)列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一系列变量的基础上,土地确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显著为正,这表示土地确权率越高,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越有利。

(二)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结果

为确保前文实证回归结果是可靠的,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式对基准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3的(2)至(4)列。第一,对主要变量进行了1%及99%分位的缩尾处理;第二,本文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控制变量,即对外开放水平(Ope)和平均受教育水平(Edu);第三,采用土地确权率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由此,假设1进一步得证。

(三)异质性检验

为检验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是否存在区域异质性,本文根据南北方差异划分,见表3的(5)至(6)列。结果显示,南方地区土地确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在北方地区土地确权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时期“南方多租佃,北方多雇佣”的传统影响长期存在,导致北方乡村地区土地流转市场活跃度较低,从而削弱了土地确权对本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五、进一步分析

为了检验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本文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作为门槛变量,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在估计门槛模型之前,首先基于Hansen(1999)的研究成果进行面板门槛存在性检验,并确定门槛值的个数和门槛模型的具体形式。经过自抽样法反复抽样300次后,表4呈现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门槛变量显著通过了单一门槛,未通过双重门槛检验。

基于上述分析,面板门槛模型可以被视为单一门槛模型。结合表5的门槛效应检验结果可知,门槛值为0.991,因此,根据门槛值把土地确权率分为(Erf≤0.991)和(Erf>0.991)两个区间;由表5可知,当土地确权率属于区间(Erf≤0.991)时,土地确权系数为0.675,当土地确权率属于区间(Erf>0.991)时,土地确权系数为0.775,且土地确权的两个系数均显著,说明在较高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会更强,这也与前文提出的假设2相符合。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2013-2021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土地确权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重点关注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下,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正向影响;②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了门槛效应,随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土地确权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提高的变化特征。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需要以新一轮土地确权改革为契机,持续推进并不断完善土地确权制度,保确权过程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性,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具体而言,在对农户权利保护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方面,需重点强化村级集体组织在监督管理与权益保障中的作用,依托集体组织对土地流转进退机制的有效实施进行引导与促进,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权益的法律保护得到刚性执行。此外,针对涉农主体如农户、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多元利益关系,明确界定各方权益并构建合理的土地入股机制,对于确立相关的制度规范和强化约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转效率。借助区块链技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构建农村土地产权大数据平台,并配套完善土地产权交易电子档案库。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产权权属、主体资质、准入条件、经营信用、跟踪监督等各方面的信息共享,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双方提供交易前的产权验证和交易后的信息查询服务,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产权纠纷,确保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和有序运作。另外,随着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开始涉足到农业领域,推动农业生产从单一模式转向技术化、标准化以及多元化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应以土地要素流动为基础,促进乡村内部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要素的集聚与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使农民分享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三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打造良好农村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需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同时减弱“追求经济效益”的盈利观念,并切实贯彻执行农村金融支持政策,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民创业者以及乡村居民提供可靠、易得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涉农信贷抵押、质押创新,为了提高农村信贷资金的可得性,进一步扩大涉农信贷抵押和质押范围已成为当下必要的举措。此外,积极探索农地金融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地证券、农地信托等,以及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将有助于推进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larel B, Hazell P, Place F, et al. The economics of farm fragmentation: evidence from Ghana and Rwanda[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2, 6(2): 233-254.

[2]林文声,秦明,苏毅清等.新一轮农地确权何以影响农地流转?——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07):29-43.

[3]张龙耀,王梦珺,刘俊杰.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机制与微观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 2015(12):14-30.

[4]尹鸿飞.农地确权能否缓解农村正规信贷配给——基于德·索托效应的再检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58-167+176.

[5]林文声,王志刚,王美阳.农地确权、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8(08):64-82.

[6]耿鹏鹏,罗必良.“约束”与“补偿”的平衡:农地调整如何影响确权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21(02): 61-80.

[7]孔德议,陈佑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0):155-162.

[8]孙晓,罗敬蔚.金融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优势与基本模式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2(02):136-143.

[9]刘明月,冯晓龙,冷淦潇等.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21(10):51-63.

[10]高叙文,方师乐,史新杰等.农地产权稳定性与农地生产率——基于新一轮农地确权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21(10):24-43.

[11]于晓华,钟晓萍,张越杰.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59(05):150-162+222-223.

[12]吴比,刘俊杰,徐雪高等.农户组织化对农民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基于11省1022个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6(08):25-33.

[13]张国林,何丽.土地确权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J].改革,2021(03):121-133.

[14]王妍,孙正林.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3):138-148.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财政与金融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