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先后三次在延安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史称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座谈会上发表的两次重要讲话,会后被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于1943年10月19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1953年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不仅对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对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文艺界整风运动和各抗日根据地文艺运动的发展。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冲破重重阻拦,从祖国四面八方奔向这里。这其中就包括大批满怀革命理想和创作激情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到来和活跃极大丰富了延安的文化生活。曹禺的《雷雨》《日出》,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诃夫的《蠢货》、莫里哀的《伪君子》、包戈廷的《带枪的人》等中外名剧在延安轮番上演。但是,文艺界这种不切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抗战现实需要的“大洋古”(指演大戏、洋戏、古戏)艺术倾向让延安的老百姓敬而远之。这种现象也引起了中央领导尤其是毛泽东的注意。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发表文章,对延安存在的一些落后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有些文章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印刷复制、四处散发,用来攻击解放区,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解决延安文艺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毛泽东从1942年初开始频繁同文艺界人士谈话,展开调查研究。他致信艾青,请他代为收集有关文艺方针问题的意见;又先后同欧阳山、草明、周扬、刘白羽等人谈话,了解各方面的问题。经过广泛而细致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对如何解决延安文艺界的问题有了底。194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召开文艺座谈会的问题,文艺座谈会就此提上工作日程。27日,中央以毛泽东和凯丰的名义发出请柬,邀请文艺工作者和有关负责人5月2日到延安杨家岭开会。
1942年5月2日下午,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式开始。毛泽东在阐明文艺工作与其他革命工作应当协调发展的基本观点后,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等问题供大家讨论。由于讨论极为热烈,座谈会又在5月16日和23日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
5月2日,在文艺家们踊跃发言之后,朱德对某些作家瞧不起工农兵的问题进行了批评。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不要眼睛长得太高,要看得起工农兵;中国第一也好,世界第一也好,都不是自封的,都要由工农兵批准才行……八路军和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应该歌颂?”朱德的话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在与会者心中引起很大震动。5月23日,毛泽东对前几次讨论进行了总结性发言。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这样公开集中地阐发自己的文艺思想,打开了延安文艺的新局面,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
1943年10月19日,在鲁迅先生逝世7周年之际,毛泽东特意选择在这一天的《解放日报》上公开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共计两万多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指出了革命文艺的重要性,系统地总结了五四运动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党的文艺路线,指出了会议应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结论”主要阐述了五个问题,即: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如何去服务,即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党的文艺工作和非党的文艺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批评问题;文艺界的整风问题。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他向广大文艺战士发出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讲话发表后,延安文艺工作者掀起了学习高潮,他们深刻检查剖析自己的思想,提出“到农村、到工厂、到部队中去,成为群众的一分子”的口号并身体力行。诗人萧三、艾青,剧作家塞克到南泥湾了解部队情况并进行劳动,作家陈荒煤到延安县参加工作,刘白羽和陈学昭下农村到连队。广大文艺工作者到群众中去,创作了一大批代表性作品,如《白毛女》《兄妹开荒》《逼上梁山》《王贵与李香香》等。这些经典的红色文艺作品,在当时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成为一个时代人民文艺成就的标志与象征。延安文化俱乐部建筑街头艺术台,举办“街头画报”“街头诗”“街头小说”三种大型墙报,还有街头音乐、诗朗诵等活动。各文工团深入部队、乡村演出,鲁艺的秧歌队曾轰动延安一时,群众大为赞赏。
必须到群众中去,为人民群众服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深刻论述了文艺和人民群众、文艺和革命斗争、文艺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应当首先从“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根本的问题入手,理解领会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必须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正因为文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文艺创作才更应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从而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否则,文艺作品就会空洞无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必须做到正确的取舍。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创造了不同形态的文艺作品,留下了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我们必须要做到扬弃,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传承。正如毛泽东所说,“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因此,文艺创作要继承和借鉴全人类的优秀文艺成果,并结合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实践,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
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群众的趣味,更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毛泽东指出:“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不仅仅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简单复刻,而是将生活刻画得“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首先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使文艺作品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过揭示其中的矛盾,“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从而“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最终要落脚在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中。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创作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