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历史,是诠释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在党史教育中,明确培育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的实践路径,可以促进广大青年自觉投身到弘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伟大实践当中,肩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开发党史教育红色资源,丰富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体系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逐步沉淀、积累而来的伟大精神财富与物质遗产,是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政治观念的鲜活素材。为此,我们要合力构建“党史+理想信念”教育矩阵,推进党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建设,拓宽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丰富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
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思政课堂是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主阵地和“第一课堂”。学校在思政课中应重点利用党史资源,思政课教师也应在教学中主动将思政课内容与党史知识相结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时,思政课教师要深化理论阐释,揭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同时,展示革命先辈先烈、英雄模范人物的英勇事迹、不朽精神和崇高风范,通过“摆史实”“立实论”“讲真史”,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第二,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学校可以利用红色资源,在校园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党史教育环境和氛围,实现环境育人。例如,在五四青年节、党的诞生日、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点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宣传党史知识;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栏,展示党史重大事件、优秀党员干部事迹等,增强学生的党史学习意识;利用校内广播,播放党史故事、红色歌曲和红色诗歌,增强党史的感染力以及学生的情感认同,将校园打造成“党史+理想信念”教育矩阵中的“第二课堂”,使青年学生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第三,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学校要以所在地为依托,与当地政府合力开发地方党史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时代需求与地域特色,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打破校园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学校可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研讨会、红色文化主题讲座等教育活动,聚焦红色旅游、红色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利用好当地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公共红色文化服务设施和党史教育基地,发挥“移动课堂”教学的独特优势,组织学生走进红色育人阵地,打造“党史+理想信念”教育的“第三课堂”。
创新党史学习教育载体,激发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生动力
党史教育载体,是指为实现党史教育目标,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活动形式。当前,传统的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学校如何借助于现代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创新党史教育载体,激发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生动力,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要创新党史教育课程载体。党史教育课程载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它们仍然是当下青年学生学习党史、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党史教育课程载体创新带来了契机。一方面,学校应开设结构化的党史在线课程和学习模块,通过视频讲解、在线讨论和作业评估,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党史知识,并运用大数据分析,整合党史教育主客双方在课程学习、课程反馈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数据,推动传统线下课程载体向网上课程载体转型;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教学情境,如虚拟实验室、虚拟展厅等,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鲜活。
第二,要创新党史教育管理载体。党史教育管理载体既包括舆论导向、校园文化、学习风气等软性管理类别,也包括行政手段、规章制度等硬性管理类别;既存在于内部的目标、队伍、制度、活动管理等诸多方面,也存在于外部与党史教育相关联的管理活动上。因此,学校应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党史教学、党建工作、党性教育管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以确保党史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打造教育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教育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
第三,要创新党史教育活动载体。党史教育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时代发展要求出发,积极创新实践活动载体,才能让广大青年将党的理想信念与初心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学校要制定党史教育实践教学方案,并以制度形式框定下来,让实践活动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学校应以互联网为平台,不断拓展实践活动类型,组织在线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学生可参与在线志愿者团队,协助建设在线党史档案馆、整理与翻译党史数字化资源等,为公众提供便捷的党史学习服务;撰写党史主题博文、制作党史宣传视频等,在参与中实践,在实践中践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第四,要创新党史教育传媒载体。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当代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党史内容,营造爱党知史的网络学习氛围,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网络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多维度地扩展新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让他们自觉成为党史信息传播的生力军。一方面,要着重开发党史教育“微”载体,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微博、党史学习App等,定期发布党史知识、党史人物故事、重大事件回顾等内容,并精准推送给青年学生。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数字化党史资源库,向用户提供能在线阅读党史经典著作、免费下载党史学习资源的开放式学习平台。
加强党史教育组织领导,推动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走实走深
党史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在纵向上垂直划分为若干层次,自中央层面延伸至地方各级党委组织,涵盖了党史研究室、党校、理论研究机构等多个机构和部门,以及党的有关部门所设立的专职或兼职党史教育工作小组和任务组,以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推动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走实走深的必然要求。
第一,中央层级党史教育组织是深化党史教育的主要领导。为确保党史教育与党的中心任务及重大决策紧密衔接,中央层级的党史教育组织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同时推动党史教育的创新研究和成果分享。此外,中央层级党史教育组织还负责对地方和基层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工作要点,确保全国党史教育工作同步推进。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出台的有关文件,对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进行有效指导。
第二,省级层级党史教育组织是加强党史教育的关键枢纽。省委党史研究室(院)负责依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制定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党史教育中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课题研究。省委党校(行政学院)作为重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处于强化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新时代青年干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省直单位的党史教育组织承担本省直属单位的党史学习教育任务,通过组织党课和讲座,与重点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共同推进对青年干部职工的党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第三,地市(州)层级党史教育组织是推动党史教育的中坚力量。地市(州)委党史研究室(办公室)负责指导和组织本地区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制定地市级的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地市(州)党校(行政学院)则提供系统的党史课程和培训活动。这两个部门,通过组织青年干部职工参与党史知识学习、宣传、竞赛,以及实地教育实践,来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不断深化党史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第四,县(市区)级及以下层级党史教育组织是落实党史教育的基础保障。作为党史教育组织体系中最基础、与学校联系最紧密的组织单元,基层党史教育组织是推动党史教育融入广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它通过组织集体学习、专题讨论和党史教育主题党课等形式,加强青年学生对党史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同时,建立党建共建机制,基层党史教育组织与学校协同合作,利用学校的平台和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共同开展党史主题活动、设立党史课程和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青年的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优化党史教育考核制度,保障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实施成效
学校党史教育考核制度旨在对青年学生的党史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系统化的考核流程,确保广大青年深入理解党的历史,且能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此来达到培育其理想信念的目的。
第一,科学制定考核细则,确保评估全面公正。党史教育考核要明确目标,兼顾知识掌握、理论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内容应全面涵盖党的发展历程、重大历史事件、关键人物和理论成果等,以多层次、多维度的评分标准和评价指标,以点带面、精确分解到各级部门,实现逐级覆盖。考核流程应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考核内容应定期调整,及时纳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政策,确保党史教育考核目标符合时代发展和实际需求。
第二,持续丰富考核方式,提升评估的多样性。在运用传统的笔试、面试等考试形式的同时,还要应用现代技术,如在线考试和互动平台,引入案例分析、历史事件模拟、专题辩论和小组讨论等考查方式。可以创新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展沉浸式的历史情景模拟考核,帮助青年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体验党史事件。可以设置党史教育实践性考核环节,组织广大青年进行社会调查或专题研究,并在完成后对其进行考核、评分。
第三,定期完善考评机制,全面跟踪高效履责。设立党史教育考核审查委员会,定期对考核标准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开展系统性的调研,学习先进的考核经验,并根据反馈内容来优化考试手段和考核方法。建立综合评估平台,实施多维度评估机制,实时跟踪学习进展和考核成绩,定期分析数据并生成详细的考核报告。此外,应将党史教育考核常态化,确保考核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及时发现并解决广大青年在党史学习中面临的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党史教育考核制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第四,系统整合考核资源,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设立集成化的考核管理平台,整合所有考核相关的数据资源(包括考核标准、题库、成绩、反馈信息等),通过集中管理,减少信息遗漏和错误。建立党史教育考核系统与其他教育管理系统的接口,实现数据共享与互联。将考核数据与信息系统、教务系统对接,使考核结果、学习记录、课程安排无缝衔接。利用数据分析和智能技术处理考核数据,识别异常情况和趋势,通过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考核表现,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等,生成精确的分析报告。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3A043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