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心理的健康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深入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背负着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使命,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职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普及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导向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兼具系统性与复杂性的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究与实践。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核心素养框架内,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有机统一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围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灵活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规划教学活动,能使语文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沃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入小学语文的篇章解析、阅读理解、写作训练等环节。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思考诸葛亮面对困境时的心理调适策略,鼓励学生从中汲取积极应对挑战、冷静分析问题的智慧,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保持平和的心态,有效管理情绪。这种情境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一部分,能帮助学生同步实现知识获取与心灵成长。
在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等互动环节时,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过程能让学生学会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在团队中有效沟通与合作,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与社交技能。
此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能为学生营造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敢于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失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难题时,教师能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调节情绪,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正向的激励与反馈机制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成长,收获学习的喜悦与成就感,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充分展现语文课程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还在无形中为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学生常被要求熟练掌握大量字词、句段及写作技巧,却鲜有机会掌握有效管理和调节情绪的方法,且在面对挫折时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落实该政策方面仍感力不从心。他们或未能深入领会“双减”政策的内涵,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难以摆脱对成绩与排名的重视,导致课堂教学依旧围绕应试目标展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面临诸多挑战。部分教师缺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意识,常将两者视为相互独立的教学范畴,未能找到有效的结合点。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缺乏具体的方法与技巧,仅停留在口头说教层面,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
此外,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作者情感的抒发等,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态、获得情感认同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素材。然而,部分教师并未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忽视了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从而错失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良机。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一)目标融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明确切入点是保障二者实现有效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基础,还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准确识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之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蜘蛛开店》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蕴含着深远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入其中,使语文课具备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双重功能。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定以下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在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情境图,生动、完整地讲述故事,并引导学生提炼故事中的道理,反思其对自我成长的启示。这一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审视与反思。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蜘蛛开店失败的原因,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审美创造目标设定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蜘蛛积极应对挑战、改变自我的故事。这一环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自信心。
通过上述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教师能为学生营造既充满挑战又充满关怀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这种融合的教学模式能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方向发展。
(二)内容融合,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点
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应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撑点。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课文中蕴含的自然景象与生命哲理,为学生构建一座联结知识汲取与心理成长的桥梁。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对爬山虎叶子变化细致入微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连续观察经历,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感知,并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耐心、提高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好,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无形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随后,在深入解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转向对爬山虎攀爬过程的深刻剖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教师还可以细致分析文本中使用的动词,如触、巴、紧贴,引导学生代入爬山虎的视角,体验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是如何在风雨交加、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坚韧不拔、持续向上生长的,借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反思自己成长道路上可能遭遇的挑战与困难。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面对挑战时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盲目坚持并非应对挑战的上策,关键在于认清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这种从自然现象跨向人生哲理的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自我反思与成长的种子。
(三)手段融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力点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生长点。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现对学生心理素质与语文素养的同步培养。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直观且生动的情感体验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手段,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唐代诗人杜甫在听闻叛乱平息、国家重归和平时的复杂情感。通过深入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与社会环境,学生能深刻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细腻地揣摩人物心理,还能在情感共鸣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一课的续写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桑娜夫妇收养孤儿后的生活。这一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成为一次心灵探究的旅程,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人性、生活与未来的看法。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可以敏锐捕捉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发现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所持的不同人生态度。针对这些差异,教师不应简单地给予评判,而应采取更为细致入微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美好与人性的光辉,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反思人生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文字的海洋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成长的力量。
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背景的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逼真的情境氛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互评互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
结语
通过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人格。展望未来,笔者诚挚期望能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这一领域的探究与实践,携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同时,笔者期待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老厂镇老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