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遵循坦诚表达、真实陈述、倾吐心声等写作原则的学生,在创作想象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思维拉回现实生活。本应充满大胆想象的创作,往往变成了对现实的简单复述,显现出创新性不足、内容单一等问题。即便有的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其作文也可能因漫无边际的空想而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供细致入微、切实可行的写作指导,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构建稳固的想象支架,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挖掘隐形资源,利用教材构建支架
(一)利用关键词语,寻找想象支点
在构建教学支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写作教学的具体情境,深入挖掘并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定若干关键词汇作为想象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先借助这些词汇构建画面,随后进一步完善故事。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我来编童话”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阅读过的童话故事,讨论其中常见的元素,如人物、时间、地点等。人物元素可能包括王子、公主、巫婆等,时间元素可能涉及黄昏、寒冬、夜晚等,地点元素可能包括城堡、森林、大海等。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随机选取一组人物、时间和地点的组合,并利用这些关键词汇编写童话故事。如一名学生抽到了公主、黄昏和城堡,他创作了如下故事:“一位公主被邪恶的后母逐出王国,她孤身一人踏上旅途,十分茫然。黄昏时分,她望见前方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城堡。然而,城堡散发出阴森的气息,她犹豫着是否应向城堡的主人求助……”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引入一些在传统童话中不常见的关键词,探索将其融入故事的可能性。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公主、黄昏、城堡等元素的基础上加入电脑元素,并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新颖而有趣的故事。在关键词汇的引导下,学生能快速找到想象的切入点,创作想象类作文。
(二)利用生活经验,寻找想象载体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尚不丰富,他们在写作时往往会面临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对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作富有想象力的作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不愿好好进食的经历及家人是如何应对的。如有一名学生提到,自己的外婆会拿着饭碗在后面追赶,而自己则在前面奔跑。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实例,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改编。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进行想象,对人物进行拟物化处理,如将饭碗与外婆的形象结合起来,将其想象成一个会主动追逐人并喂饭的神奇饭碗。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加入更多想象元素,丰富故事情节,设想在喂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些奇异事件。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结果进行想象,思考自己进食与否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如有一名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持续拒绝进食,饭碗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将自己覆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外婆变成了一只碗》这样充满童趣的作品。同时,通过此类学习活动,学生能学会改编生活经历,加入想象元素,创作新颖独特的想象类作文。
(三)利用写作提示,寻找想象路径
部编版教材中写作提示的设置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并探索想象的路径,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让他们学会构思和创作想象类作文。
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写作提示“一旦动物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它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呢”,引导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识别其核心特征,并设想这些特征发生变化后的情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迁移应用这种写作技巧,便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遇到类似主题的作文写作时,能借鉴并运用教材中的写作提示,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构建多种支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构建阅读支架,开拓学生的思维
“阅读是吸纳,表达是倾吐。”在学生进行想象性表达实践前,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课文的功能,引导学生在解读作者思维与方法的过程中,全面理解想象类习作的写作技巧,并在随文练习、片段试写等专注于特定技巧的表达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月光曲》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从阅读到领悟再到应用的语文鉴赏与表达任务序列,包括“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和“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此处的文本阅读想象实际上是基于作者的表达成果向表达内容进行逆向推导,旨在引导学生解读作者的语言、揭示作者的表达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轻拍双手,随着节奏感受音乐的起伏。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月亮、大海、微云、风、海浪等元素,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观看这些图像,构建出直观可感的画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并随着旋律的变化,再现月亮穿行、海浪澎湃的动态场景,深刻理解微波粼粼、雪亮的浪花、波涛汹涌等景象,体会文字与音乐交融之美。在学生领悟到作者语言表达形式的奥妙后,教师可以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身体律动,用心感受曲调的变化和情感的流露,然后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构建导思支架,引导学生梳理想象路径
通过阅读理解与专注写作的实践,教师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宽想象的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表达所联想及想象的内容,进而通过文字将个人情感与思考记录下来。在这一从思考到表达再到书写的转化过程中,教师应不断为学生构建启发与引导的支架,帮助他们从单一的思维角度转向多元化的视角,将模糊的表达尽力阐明,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现实世界合理对接,并在学生想象受阻时及时提供疏通与突破的协助。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变形记”为例。该习作是围绕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鼓励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并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描绘一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在编者提供的众多写作提示中,无论是对《花之歌》的再次感悟,还是对变形后生活巨大变化的引导,或是富有诗意的题目建议,其目标都是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构建一个崭新的世界,并在描绘这一新世界的过程中体验想象的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在指导学生完成身份选择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并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将想象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为后续的角色体验和想象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一名学生选择了“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这一题目,并以“幸福”为核心,想象蚯蚓自由自在、窜来窜去的快乐生活。然而,这种思考显然是片面的,对快乐本质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偏差。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蚯蚓的生活,思考哪些外界因素能使它感到幸福,帮助这名学生重新定义幸福,并从阳光雨露的滋养、帮助落叶迅速转化为养分、在泥土中穿行以帮助植物根系松土、与同伴嬉戏玩闹等角度出发,详细描述自己的快乐体验,如:“我是泥土的宠儿,甘甜芬芳的土壤,感恩归根的茎叶,任我随意品尝。我和伙伴们在松软湿润的庄稼地里尽情翻滚爬行、嬉戏玩闹,植物的根系因我们的穿行而变得更加自由舒展。我吃进去的是腐败肮脏,排出的却是植物喜爱的丰富营养。我没有闲言碎语的烦恼,也没有黑暗孤独的彷徨。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我仰望星空,对自由充满向往;我脚踏实地,为芳草大树提供帮助。”
(三)构建评价支架,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学生完成习作放下笔的那一刻,教师应提醒学生不要急于结束这次表达实践,而应通过自我阅读、小组互评、寻求建议、补充完善和反思提升汲取智慧,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通过认真细致的修改和实践,他们能改进学习方法,构建适合自己的语言体系,积累语言经验。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教师应结合习作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评和互评。同时,教师可以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写作动力,让学生享受成长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时,教师可以围绕“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这两个语文要素,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设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交流科幻故事,理解该类作品追求想象奇特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科幻故事的热情;二是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科技信息,展开有根据的想象,并清晰、具体地表达;三是鼓励学生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习作,并尝试从想象奇特、令人信服两个方面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开始构思和写作前,教师可以展示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一致的习作评价标准,具体如下:一是能运用这一单元学到的至少三种方法进行想象和构思;二是习作中提及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科学技术元素,并通过具体事例进行了阐述;三是习作中人物的经历奇特,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四是想象奇特且合理,令人信服;五是书写美观、整洁,阅读起来流畅。这样,无论是在写作之前还是写作过程中,学生都能随时提醒自己应达到何种水平,并积极思考想象和表达的方法与策略。
结语
在指导学生完成想象类习作时,教师应积极构建从阅读到写作的指导支架,并在学生亲身实践、沉浸式表达时及时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让学生在真诚表达、自信表达中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