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景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24-12-23 00:00:00唐巧蜜
职业时空 2024年4期

摘要: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又是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缓解人才共享矛盾的客观需要,还是促进现代职教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脸谱化”、课程内容“无序化”、培养模式“单一化”、师资队伍“薄弱化”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基于需求导向重构培养目标、围绕职业标准打造旅游“金课”、依托数字赋能创新培养模式、利用三个平台建设双师队伍这四个方面出发,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国内旅游产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动态,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与旅游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旅游业逐步朝着智能化、协同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态势对旅游职业人才质量与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但仍存在落后、封闭、松散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管理职业人才的高质量输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要在明确旅游业本质属性及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面向数字时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通过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对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相融合,持续推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数字背景下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顺时而为”对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同时对于产业的人才布局也提出了挑战。数字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传统旅游的延伸与拓展,催生了“智慧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还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知识广度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进时代步伐,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强调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真正的“产学研用”[1]。可见,在数字背景下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时势发展的必然行动,也是推动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缓解人才供需矛盾的客观需要

旅游人才市场具有对口人才需求量大、流动率高等特点,因此,旅游企业往往存在“用工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受制于有限的实践资源,导致所培养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继而出现学生就业率低等问题。为了缓解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亟须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做到无缝对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同时化解企业“用工难”与学生“就业难”的双重问题,实现校企合作共赢[2]。

(三)促进现代职教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数字背景下,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逐步加快,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创新性、前瞻性上与行业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可以通过引入行业标准及企业岗位要求,引导院校育训结合、内外融合,切实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并举并重的职责。不仅如此,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及虚拟教学资源等的应用,全面深化了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有力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审视

(一)培养目标“脸谱化”,影响产学融合的效力

以合作共赢为前提的旅游产业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并不是新鲜词,当前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旅游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对接不精准、融合纵深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学融合的效果。不仅如此,现今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相雷同,从类型教育及专业结构视域来看,这种不准确的定位和脸谱化的目标会使考核指标过于宏观,影响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难以实现精准性与针对性的能力培养,造成所培养人才职场实践能力的缺乏,继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4]。

(二)课程内容“无序化”,学用不匹配问题突出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其质量水准直接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误区,甚至常年使用同一种课程,不能根据市场动态进行调整。教学实践中,很多课程内容往往是任课教师主观臆断,缺乏教研室的协商讨论,导致课程之间存在较多内容重复的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还有些教师对实践教学认知不足,安排的实践内容不清晰,既无教学大纲,又无考核大纲,学用不匹配问题突出,整个课程实践环节含混而过,最终以提交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课程实践教学。此外,还有少数院校因现实条件有限,实践基地与场所不足,导致独立开设的实训实验课程不得不转为理论课[5]。

(三)培养模式“单一化”,不适应旅游市场变化

由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与牵引,国内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趋势,除了传统旅游外,诸如商务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兴业态也越来越多,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6]。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服务标准也在不断丰富,旅游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继而暴露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的弊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袭的是“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培养模式,虽然学生在校期间知识学习更完整,但却缺乏深度的职业特色。

(四)师资队伍“薄弱化”,协同育人平台有待推进

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支持。虽然,很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也逐步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无论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均趋于多元化与合理化,但由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有待推进,师资双向交流不畅,企业兼职教师占比较低[7],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成效,加之多数教师数据思维与数字意识缺乏,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8]。

三、数字背景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一)明确定位,基于需求导向重构培养目标

针对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脸谱化”、雷同化问题突出等情况,高职院校要秉持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多径向、多渠道、多层次出发,深化校企合作,基于市场需求导向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组建由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精英等构成的教研小组,通过教研组的多轮讨论与研究,在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要了解区域性自然、人文知识,具备数字素养,兼具招待、餐饮、客房、会议、团建等单项服务能力,以及跨行业设计、策划与营销能力,并将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的技能叠加转向综合性服务能力拓展方面,使所培养人才逐步由技术技能型转向复合型、创新型[9];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面向学生职业发展进行长远规划,针对旅游业转型期强烈的变动,在设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做知识储备,预留人才培养的提升空间,以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瞻性与产业适应性。

(二)优化课程,围绕职业标准打造旅游“金课”

为了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之路,高职院校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围绕职业标准打造旅游“金课”,引领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面向立德树人、以人为本、成效导向,大力推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开发建设新课程,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准确把握数字时代特征,以国家战略、行业特点及职业标准为导向,结合小康旅游兴起、全域旅游升级、智慧旅游发展、公共服务优化等特点,以新品质为课程建设主线,在提升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构建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的跨学科复合型课程群,整合校企教育资源,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与课程模式[10];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需求及专业特点,在“金课”构建中侧重打造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金课”,金课建设要以产业链为依托,以1+X证书建设为推力,突出课程内容的递进性与层次性,同时开发“三创”训练课程,以多角度、多主体培育职业人才[11]。

(三)分层多元,依托数字赋能创新培养模式

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不适应旅游市场变化等情况,高职院校要面向“旅游+”新态势,同时结合学生就业、创业、学历提升及海外留学等多元化需求趋势,细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数字赋能与支持,构建分层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协同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特别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实训能力培养、社会服务综合素质养成等方面,通过联合开发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研发适应智慧旅游特点的教材、教学软件,建设教学数据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等,实现分工协作与通力配合;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积极探索新型学徒制、“订单”培养等模式,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优秀文化的融合,实施文化浸润,又要推进实训场所、大赛训练场所、企业工作场所“三场合一”,通过实践教学场景创设[12],积极探索以技能为中心,标准合一、主体多元、功能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将学生实习与就业实习有机结合,逐步过渡到五年制“4+1”“3+2”培养方式,以此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协同联动,利用三个平台建设双师队伍

为了解决师资队伍“薄弱化”、协同育人平台待推进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协同联动,搭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协同育人平台,利用三个平台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其中,宏观平台是国家层面的平台,加强与全国旅游协会、旅游院校的经验交流与师资培训;中观平台要求在省旅游协会的支持下,组织开展高峰论坛,促进学术交流;微观平台则是学院层面的平台,通过组建校、政、企、行四方构成的旅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同推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及师资培训活动[13]。此外,高职院校要强化内引外培,既要引进学历高、技能水平高的专业师资迅速提升队伍综合素质,又要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技能大师等加入师资队伍,确保学生所需内容与行业现状不脱节。还要采取校企共培的方式培育“双师型”教师,鼓励专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顶岗实践,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并主动参加形式多样的行业培训,切实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结 语

面对数字背景下智慧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现状,结合市场需求及职业要求,全面把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借助数字赋能,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掀起一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革命”,全面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向、新机制、新理论、新模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参与主体多,而且涉及要素丰富,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若不对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内涵与培养定位进行突破和提升,仅仅推动课程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其实际效果是有限的。因此,还需从学科内涵建设、专业调整优化、技术升级应用、产业文化培育等多个方面出发,深入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助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余杰.“政校行企”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路径及策略——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9(08):130-134.

[2] 赵金中.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以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9(03):122-126.

[3] 付向阳.基于虚拟情景教学资源建设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93-96.

[4] 卓毅.旅游产业转型视域下协同育人平台的升级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1(07):156-160.

[5] 韩福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46-150.

[6] 卢杰,陶嘉.地方高校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职教论坛,2016(35):49-52.

[7] 韩一武.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调研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86-91.

[8] 周博.“互联网+大数据”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产经,2024(04):116-118.

[9] 余晓燕.全域旅游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供需求分析与改革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6):92-96.

[10] 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11] 吴金铃.高职扩招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金课”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0(08):107-112.

[12] 郭喜梅,李庆雷,殷晓茵等.基于云班课平台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1):176-180.

[13] 姜海涛,王艳丽.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类专业“1346”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92-96.

收稿日期:2024-05-04

作者简介:唐巧蜜(1989— ),女,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