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

2024-12-23 00:00姚娜
职业时空 2024年4期

摘要:高职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支撑,是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骨干力量。“双高计划”的推进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辅导员职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指出了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分析“双高计划”下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必要性以及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现状,探讨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路径,以期助力高职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2019年,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优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的“政治领路人”、日常管理工作的直接负责人,是高职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可见,随着“双高计划”建设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要尤其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加快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高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步伐,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赋能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构成

(一)日常事务管理能力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十分繁杂,包括收集汇总学生各类信息、做好评奖评优工作、评选助学金与助学贷款、选拔培养学生干部、定期巡查学生宿舍、指导学生制订学习和活动计划等。面对如此复杂的工作任务,高职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日常事务管理能力,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各项学生工作,确保公平公正,让学生信任,让学校满意。

(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联系的桥梁、沟通的纽带,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量,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养[1]。能将政治理论知识和时政热点贯穿于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共产主义觉悟、政治素质,引导他们进一步坚定对党的崇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但有些学生和家长对于高职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上不了普通高等学校的无奈之举,这种认同偏差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可能会引起他们对学业和学校的排斥。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较差,大多文化课水平不高,本身存在着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消极的问题,再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加剧了高职学生的焦虑心理,不及时疏导和干预,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放弃学业。同时,高职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感情、不知如何正确社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面对高职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高职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他们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应当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加强心理辅导,多与他们谈心谈话,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教育技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爱情观、就业观,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危机事件应对能力

校园危机事件的特点是意外性、聚焦性、破坏性和紧迫性,一名优秀的高职辅导员必须拥有较好的危机事件应对能力,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首先,诸如校园暴力、校园自我伤害等这类校园危机具有征兆信号,若辅导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加强防范,将这类学生列为重点关注人员,定期与他们开展沟通交流,并委派同宿舍人员或学生干部对这类重点人员进行一对一追踪,出现不正常情况及时汇报,就有可能将危机事件遏制在萌芽中。其次,当发生自然灾害、食品安全、校园安全等危机事件时,辅导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慌不忙不乱,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配合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危机,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最后,危机解除后,辅导员应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高职辅导员是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群体,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生活现状都最为了解,在高职学生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指路人。在当今就业难的大环境下,高职辅导员更应拥有较好的就业创业指导能力,并能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整个求学过程。辅导员应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在整个高职学习生涯中通过授课、讲座、谈心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明晰职业规划。当学生进入毕业求职阶段,高职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双高计划”下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建设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高职辅导员队伍的需要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工作实绩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实现程度、职业胜任和发展程度,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2]。可见,高职院校要想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以满足“双高计划”下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是非常关键的。通过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他们的工作效率会大幅提高,在更好完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自身职业的满意度。

(二)培养德技兼修的工匠型人才的需要

新时代,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强的大学生,他们不仅要拥有高技能,还应拥有高品行。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品行方面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功利性太强,缺乏工匠精神,不符合“双高计划”中对高职大学生德技兼修的要求。高职辅导员能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职业素养教育和创新精神教育之中,那高职院校必能培养出更多德技兼修的新时代工匠型人才。

(三)适应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双高计划”第一阶段的培养对象是“00后”,他们是具有典型时代烙印的一代,他们生长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社交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能更方便接收到新知识、新信息,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但同时也面临着易受干扰、注意力下降、价值观偏离的问题。他们可塑性强,但可塑难度也大,需要高职辅导员具备更好的职业能力去培养他们。辅导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根据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调整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教育方法[3]。同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将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有机融合,保障培养出有定力、有担当、有能力的学生。

三、高职辅导员队伍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辅导员招聘机制不完善

辅导员工作涉及多个知识领域,要想胜任这份工作需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充足的知识储备,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就业困惑等。部分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缺乏针对应聘者职业能力的考察,招录到的辅导员可能存在职业能力不高的情况。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明朗

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努力的目标,但目前来说,明确一条具体可实施的路径还存在一定困难。首先,职业化存在难度。有些辅导员选择这份工作是无奈之举,他们将辅导员工作视为跳板,缺乏长期职业规划,这导致辅导员队伍人员流失严重、缺乏稳定性,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其次,专业化存在难度。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专业学习背景,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高强度的日常工作进一步制约了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发展的步伐。再次,专家化存在难度。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家化辅导员,要能高效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要能将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还能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发展路径单一,缺乏精准性、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专家化发展。

(三)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低

辅导员这一职业建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已有70多年。在这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党和政府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助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但在有些学生眼里,辅导员就是他们的“保姆”,当遇到问题,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求助辅导员,辅导员需要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辅导员日常事务多而杂,肩负着学生日常管理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危机应对处理、就业指导等多重角色的工作,需要不断切换身份角色。因此,辅导员责任重大,但也容易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这种忙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他们在薪资待遇、职称晋升、职务晋升通道等方面都不如专任教师有优势,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大大降低了职业认同感。

(四)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肩负多重角色,是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和科研者,因此,对他们的考核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但当前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主要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工作内容难以量化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水平是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等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质的提升,若只重视结果,不注重辅导员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对辅导员进行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会降低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随时处理突发状况,日常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处理事务性工作,这就导致辅导员的工作绩效难以量化。

(五)辅导员队伍培养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针对性、个性化。部分辅导员缺乏心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专业学习背景,就业指导、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也较为薄弱,需要对辅导员开展差异性、针对性培训,切实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而不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培养方面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对辅导员实操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四、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优化高职辅导员招聘机制

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辅导员招聘工作时,只是标明了学历、年龄、政治面貌等相关要求,并没有依据辅导员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招聘内容[4]。“双高计划”的开展对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将辅导员职业能力纳入招聘条件,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为优化高职辅导员队伍夯实基础。

高职院校要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已出台的文件为依据,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完善招聘条件。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传统笔试加半结构化面试的考试模式上,加入辅导员职业能力测评、情景模拟测试等环节,重视对应聘者职业能力与素养的考查。

(二)重视辅导员师生比配置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按师生比总体上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足额配备到位。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严格保障辅导员的配备数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需求招录专职辅导员来扩充辅导员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新入职专任教师以多样化形式参与辅导员工作,在校内选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的专任教师、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辅导员,建设一支优质的专兼结合的高职辅导员队伍。

(三)重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

当前,辅导员工作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状态,他们每天埋头于各类琐碎事务之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极易引发职业倦怠、职业认同感缺失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升路径,通过定期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表彰活动、成立辅导员工作室、提高高级职称辅导员聘用比例、畅通专职辅导员行政职务晋升渠道、提供赴国内外研修机会、鼓励攻读博士学位等途径提高辅导员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改善他们职业认同感低的现状,激发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高职院校应积极优化辅导员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能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学校应将辅导员工作实效作为评价基础。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同事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辅导员工作表现的全过程评价。

对于考核评价优秀的辅导员,学校应给予表彰,在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对于考核评价不佳的辅导员,实行末位淘汰制,将工作不积极、成效不明显的辅导员淘汰出辅导员队伍。

(五)重视辅导员的双线晋升

高校辅导员同时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受学校和院(系)的双重管理,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辅导员职务、职级的双线晋升,有效落实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作为管理干部,辅导员可以走行政晋升,学校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要向优秀辅导员倾斜,其中,学生工作部(处)、校团委主要负责人原则上应从辅导员队伍中选任;作为教师,辅导员可以进行职称评定,学校要重视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的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评审应以辅导员实际工作业绩为导向。

(六)加强辅导员队伍精准化培训

高职院校应改善目前对辅导员培训流于形式、全面铺开的问题,培训应具备针对性、精准性。针对本校辅导员队伍的不足之处,开展精准化的专业、职业能力培训,不仅开展理论培训,还应注重实操培训,让培训达到最佳效果,切实提升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区慧琼.“双高”视角下广西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25):17-20.

[2] 曾亚纯.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21.

[3] 黄维,李柯,张贤丽.“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高教论坛,2021(09): 86-88+124.

[4] 黄亚丽,汪青青,陈金蓉.“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辅导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的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1(24):194-196.

收稿日期:2024-03-18

基金项目: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政专项)“‘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研究”(2023SJSZ0554)

作者简介:姚娜(1992— ),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