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认定的核心期刊为主要文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研究的核心力量分布、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培养体系研究、基于职业素养的课程建构研究、职业素养的校企共育研究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等方面。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产教融合,并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和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关键词: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课程教学体系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的良好职业素养。然而,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倾向[1],导致高职学生缺乏职业发展所必备的良好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众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学zGbyzbl0JjygjwIowRhDw9/yh5So6MDnt4mLIamTL3U=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综述性研究较少,且缺乏基于科学计量的客观分析。为此,本文以中国知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作者群体、研究机构、研究热点、演化趋势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借助CiteSpace 6.1.R6 版本软件绘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通过对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单元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和度量,可绘制出科学知识演变进程的知识图谱,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科学计量学工具之一。本研究采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作为文献检索平台,从中选取北大核心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文献,以“高职职业素养”“高职职业素养培养”或“高职职业素养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将时间范围设为“不限—2023年”,共检索出 864篇文献,手动排除书评、会议通知、征文信息等非学术文献以及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共得到 2003—2023年间的 529条数据。
二、数据分析
(一)研究核心力量分布
研究核心力量一般指核心作者和核心研究机构,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演进历程、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发文量最大的作者是刘兰明,为 7篇,其他发文量居前的作者还有桑雷、赵慧、王芳等,这些作者共同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据普赖斯高产作者定律 M=0.749,高产作者最大发文量为 7篇,根据公式 M取整为 2篇,发文数量为 2篇及以上的作者即可视为高产作者。经统计可得,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高产作者的发文量总量是 109篇,占比约 20.6%,远未达到总发文量一半,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核心作者和科研团队。通过 CiteSpace 生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机构合作知识图谱,节点代表发文机构,其大小反映发文量的多少,即节点越大则发文量越多。连线则反映了发文机构间的合作发文关系。图谱中共有 484个节点,表明有 484个研究单位进行该领域的研究,而连线仅有 117条,远少于节点数,说明机构间缺乏合作。发文量达到 5篇及以上的机构有: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3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7篇)、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7篇)、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6篇)、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6篇)、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5篇)、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5篇)。这些机构构成了我国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
(二)热点研究领域
关键词反映了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通过考察关键词可获取论文的核心内涵及论述重点。在 CiteSpace中,设定节点类型为“Keyword”,时间切片为“1”,阈值选择Top50。为准确分析热点领域,将“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高职学生”等主题检索词排除,排名前15的高频关键词有校企合作、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工匠精神、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和现代学徒制,这些词代表了学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关键词聚类分析可探析该领域热度最高的研究主题。使用 CiteSpace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操作,得到 12个高频关键词聚类(见图 1)。12个聚类 S 值均大于 0.7,表明本次聚类结果良好。结合聚类结果和文献相关内容,进一步将研究热点归纳为: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培养体系研究、基于职业素养的课程建构、职业素养的校企共育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四大主题。
图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关键词聚类图
主题一:聚焦于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培养体系研究,涵盖了职业素养的基本概念、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培育体系构建,由#0人才培养、#2职业素质、#3职业能力和#9培养体系四个聚类构成。职业素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职业素养是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2],狭义的职业素养是排除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部分,包括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和职业行为等精神品质。也有研究者将职业素养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3]。毕树沙认为广义的职业素养容易使“概念泛化”,不利于研究和实践,狭义的职业素养概念要优于广义概念[4]。为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研究者开展了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构研究。刘兰明构建了一个 5维度、3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模型,提出了“课程引领、专业渗透、两线融通、六步嬗变”的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5]。周国明提倡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中融入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6]。桑雷认为优化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应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质量监控等四个维度着手。职业素养的多维构成促使其培养体系具有多层次和系统性的特质,不仅在培养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强调教育资源、实践活动和评估机制的有机整合,以构建全面和可持续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主题二:基于职业素养的课程建构,涵盖了#1课程体系和#5实践教学两个聚类,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优化和创新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学者强调将职业素养教育嵌入到课程框架内,例如,陈慧姝提出了一个以职业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职语文课程框架,通过改革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来培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7]。唐春生探讨了如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电力行业的职业素养的培养[8]。在专业课方面,研究者主张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能力与素养培养并行的教学模式。康乐对高职会计的嵌入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通过将专业知识与实际业务处理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9]。丁金昌提出了“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际操作来增强职业素养[10]。基于职业素养的课程建构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机整合到课程内容中,课程设计既要体现针对性,以满足特定职业领域的需求,又要强调跨学科性,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入真实的企业案例,加强学生与实际职业环境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素养水平。
主题三:职业素养的校企共育研究,由#4工学结合、#6人才培养模式、#7校企合作和#8校园文化四个聚类组成。该主题探索了校企双方如何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共立教育目标、协同教育实践和整合校企文化等多方面合作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职素养和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有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课程开发、教育管理及创业引领等领域的合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在职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11]。苏冰星提出校企双方通过共同构建指导方案、管理规章、检查方法和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双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企业项目,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12]。朱厚望通过校企合作案例,论证了创建校企协同联合体、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等策略对培育职业技能与素养高度融合的高素质人才的可行性[13]。职业素养的校企共育还包括校企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校园文化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并进行改进,形成有益互动[14],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企业的价值文化、经营文化、发展文化和行为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满足产业发展、职业岗位和社会需要[15]。
主题四: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主要由#10核心素养和#11工匠精神构成,涉及的关键词有工匠精神、职业精神、核心素养和德技并修等。工匠精神是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是工匠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和品格,是职业素养的精髓和灵魂。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型关键阶段,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尤为凸显。如何有效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成为了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熊蕾提出了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校园文化体系和制度体系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16]。王靖提出了构建“三堂融合、双元双导”的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工程,以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融通[17]。张宏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培育工匠精神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学生对工匠精神了解越深入,越是赞成工匠精神对于职业生涯发展作用巨大,学生接受工匠精神培育后,整体精神面貌变得积极上进,动手实践意愿增强,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环节能够更严格要求自己[18]。
(三)研究演化脉络
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及突现图(见图2)。关键词时区图揭示了不同时间段内的研究主题变化,而关键词突现图则可识别主题热点随时间演进的趋势并追踪研究前沿。综合关键词时区图、关键词突现图和相关文献内容,可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07 年,关键词有 “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等。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职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此阶段职业素养在学术界尚处于概念理清和内涵挖掘阶段,少数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研究主题。第二阶段是2008—2015年,关键词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文化”“课程体系”“培训体系”等。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高职教育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此阶段,高职教育主要是以高职院校为主导,借助企业等社会资源,探索了一系列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得到丰富与拓展,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视角也更加多元。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今。在我国经济转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也由规模扩张转为深化内涵建设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分析时区图和关键词显图可知,“工匠精神”“职业核心素养”“产教融合”“课程思政”等为此时期的核心关键词,也代表了研究的前沿方向。《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培育模式由院校为主导向院校和企业双主体转变,强调培养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高度融合的技能型人才,研究者也致力于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德育属性和教育属性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高职院校财经商贸类的专业教学可深入挖掘企业家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工程类专业课程可提炼责任担当、团队协作和细致严谨等精神内涵。利用好思政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抓手,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现代职业人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重要的研究主题。
图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关键词时区图及突现图
结 语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且存在合作不足的情况,仅有少数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对该主题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由关键词聚类可知,这一领域的主题有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培养体系研究、基于职业素养的课程建构、职业素养的校企共育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通过时区图和关键词突现图发现,不断有研究者“工匠精神”“产教融合”“职业核心素养”和“课程思政”等进行探索,是未来持续的研究主题。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的数量较少;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然建议较多,应对现实困境、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较少。为此,未来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视角,对职业素养开展跨学科研究,聚焦不同产业、行业领域的职业素养进行比较研究,也可通过与国外的研究进行比较,探索职业素养教育的共性与个性。此外,未来研究还应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职业素养养成机制,由此提出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培养方案。总之,通过不断拓展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方法,让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体系更加完善、框架更加完整、方法更加新颖、结论更加丰富,为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更加科学、系统和实用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3):145-149.
[2] 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3] 刘兰明.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 2011(08):86-87.
[4] 毕树沙.职业素养及其融入技能教学过程的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0):68-72.
[5] 刘兰明,任保奎,王芳,等.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11-14+41.
[6] 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08):61-62.
[7] 陈慧姝.基于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0):32-37.
[8] 唐春生.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2):87-89.
[9] 康乐.高职会计嵌入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1):101-102.
[10] 丁金昌.高职院校基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4(01):94-96.
[11] 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87-90.
[12] 苏冰星.高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29):60-61.
[13] 朱厚望.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3):32-34.
[14] 吴戈.高职校企文化渗透融合的探索及实践——以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4(26):39-42.
[15] 桑雷,马蕾.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需求及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05):93-95.
[16] 熊蕾.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7(24):76-81.
[17] 王靖.德技并修: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通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149-152.
[18] 张宏,涂玮,石莉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17,38(34):27-31.
收稿日期:2024-05-03
作者简介:董丰(1986— ),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经贸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程悦(1987— ),女,开封大学团委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