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己之辩”的古今之变

2024-12-22 00:00:00郭毅
中国故事 2024年12期
关键词:严复秩序伦理

【导读】“群己之辩”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哲学问题。“群己之辩”的“源”“流”不连贯,探讨的问题形式也差异甚大。在古代中国,人我关系与“群己之辩”之间密不可分,“群”是主体单位,而在如今,“群己之辩”以“权利”“自由”作为思想重构的基点,个体成为社会的主体。探讨“群己之辩”的古今之变,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群”“己”的观念,而且有利于寻得群己之间的张力,以达成群己和谐的最终目的。

一、“群己之辩”之“源”与“流”

在近代的西学传播过程中,尤其是严复翻译《群己权界论》后,“群”和“己”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可以说,“群”“己”观念经由近代的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引入,不断被深入探究,方才构成今日人们熟知的模样,以至于高瑞泉说:“严格意义上的‘群己之辩’是近代的产物。”

“群己之辩”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哲学问题,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复杂的形态。蒋孝军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群己之辩’发端于孔子,在不同时期有其独特的讨论重点,最终在明末清初对于个性独立的呼吁中逐渐失去生命力。近代士人通过西学的吸收开启了新的‘群己之辩’的讨论。”上面的论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蒋孝军肯定了“群己之辩”之“源”在中国,并且认为要追溯“群己之辩”的源头,需要回到先秦。其次,他将“群己之辩”分成了古、今两个阶段,当传统的“群己之辩”之“流”不再通畅时,近代便引入西学之“流”,这也是他见解的独到之处。

事实上,“群己之辩”的“源”“流”是不连贯的,探讨的问题形式也差异甚大。高瑞泉认为,古人的“群”往往定位在“国”“家”“天下”这些具体的范围内,不是如今对于个体而言的普遍和抽象的他者,现代的“己”不仅指个体,也指古人几近不提的个性。这种现象源于社会现实和“群”“己”形式的变化。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主体单位变成了个体,而非宗族,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群己之辩”的论证主体。近代的思想家认为“原有的制度已不能有效地将民众组织起来以适应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的生存竞争,因此必须对原有的群体秩序及群己关系重新进行思考”,因此,他们反思了古人的智慧,依据新出现的“群”“己”形式,在原有思想中融入西方的个性、权界等概念。

置身于现代的范畴里,我们对古代群己思想容易产生曲解。赵汀阳指出,人们总是带着现代观念穿越到古代,以现代价值观去批评古代。比如陈卫平的《“和而不同”:孔子的群己之辩》混淆了群己观念的个性,认为孔子的“己”没有将自我实现引入个性,由此得出了孔子的群己观在总体上呈现出重视“群”而忽视“己”的偏颇结论,然而,古代中国的“己”不甚强调个性,指向更多的是“义利”“理欲”等现实的个人需求。赵金科的《和谐社会群己论构建的传统文化底蕴——先秦道家群己论及其现代性评析》将儒道群己观简单理解为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把握和理解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且不说群己问题有其现实条件,要与当时的社会、伦理、制度等问题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先秦的群己观一直追求秩序重构下的群己和谐,而不是简单的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

二、由人我关系到权利、自由

人我关系与“群己之辩”之间密不可分。有学者直言,所谓“群己之辩”,如果离开人我之际,则根本无法把握。在古代中国,儒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正是由人我之际逐渐开展群己关系的反省。

首先,儒家强调人我之间要以他人为重。“人我之辩”的核心内容是尊重他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宽容,进而达成群己和谐。在儒家那里,以他人为重体现在忠恕之道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子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向内的自觉,自我觉悟;“恕”是向外的扩充,是我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以己量人、推及他人。“己”的情感在其中有着重要作用,“以己之情,通乎人之情;以己之欲,通乎人之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情感既是人我之际的基本准则,又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基本方式。

其次,儒家强调人我之间要和谐共处。儒家特别重视“和”这一概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说的是人际关系的“和”与“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不是抽象的概念,在后续的封建王朝中,“和”逐渐演变为构建一种使“万物各得其所”的社会秩序,也就是伦理纲常。伦理纲常以天理作为预设,旨在为群体秩序提供一种支援意识。天理作为封建秩序的抽象化,一方面肯定了封建秩序,另一方面也成为个体发展的深层次桎梏。实际上,伦理纲常体现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秩序的一贯追求,但是在后续发展中,它既没有指向个体价值实现,也脱离了群体价值的完全实现。这种现象遭到了明末清初诸多思想家的猛烈抨击。

人我关系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进行群己思考的理论缘由,但是,个体社会的原子化现象削弱了人际交往的社会源流。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利观念、自由观念难以形成,作为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严复的译著使中国人在汉语语境上去理解西方的“权利”“自由”思想。严复将穆勒的《论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论》,表现出严复特别重视“界”的观念,“群己权界”正是通过划分群己权利的范围界限,进而保障自由这一价值诉求。严复认为引进西方自由观念,是让国人了解群己之间以“界”为基础的平衡关系。个体的自由与价值容易遭受社会与他人的威胁,因此,严复一方面认识到要切实保障每个人平等地享有自由,就必须以不侵损他人自由为界限;另一方面要确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国群权力与国民个体权利的划分,也即“群己权界”。

在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严复的“群己平衡”是“群己划界”后,明确国群权力,发展个体自由的结果。严复不是偶例,蒋孝军在论述康有为的群己观时就曾指出,现代个体的生存方式不仅重构了西方世界,也通过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全球的开拓,而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为中国思想家重构中国社会的群己状态,提供了思想资源和现实参照。就此而言,近代“群己之辩”是以“权利”“自由”作为思想重构的基点。

三、由群体到个人、个性

众所周知,“群”从君从羊,《国语·周语》说:“兽三为群。”《诗·小雅·无羊》说:“三百维群。”这些用法表明“群”就是聚集起来的人类群体,然而人的群体生活又构成了社会共同体,因此,广义上的“群”涵盖社会的伦理、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包含人际交往、政治空间、伦理规范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系统。

家国天下正是古代中国的伦理、政治、文化单位系统。在家国天下的连续体中,中国统治之客体,以家族为单位,中国之人民间接隶于国。因此,严复惊奇地发现,中国古典文献缺少个人的概念。当然,这不能说明家国天下的连续体中没有个人的存在,甚至可以说,自我就是家国天下的出发点。如老子所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但是,古代中国人的自我,镶嵌在双重的自然与社会秩序之中:其一是作为天民,自我从属于以天道为核心的宇宙秩序,其终极价值都要从具有超越性的天道中获得。其二是作为家族成员和王朝臣民,自我又总是在一定的宗法和王朝秩序之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并获得具体的身份认同。这一身份感是相对的、语境化的,但在确定的关系之中又是明晰的、绝对的。可以看出,个体需要在家乡、国家等“群”之中寻得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群”是古代中国的主体单位。

当人类进入现代历史阶段,生存状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个体观念作为这场巨大改变的标志,也在不断被人们深入地体会和认识。

首先是个性的解放。谭嗣同被称为“冲决网罗”第一人,“冲决网罗”这一口号就贯穿着人的解放这一主题。在中国传统中,个性隐于群体之内,几近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宋明之后,世人对伦理纲常的过度理解,造成了打压个性的消极影响。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的议题是在五四运动之后才逐渐为人知晓,当时的人们意识到,这是中国与西方“群异丛然而生”的缘由之一。因此,为了使国家复兴,必须让个人摆脱陈腐的伦理纲常束缚,让个体得到自主、独立的发展,这样才能从旧的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走向个体性的生存。

对个体的深入理解推动了个体成为社会的主体。个性、个体欲望不再是“为讳”的存在,“我”也就相应地承载着个体主体价值,并因此成为一个价值自足的存在者。于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逐渐向现代转变,个人从社会中挺立出来,受到了更多关注。

四、结语

鸦片战争后,晚清士人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中国传统的群己观念发生了根本性重组。“群”概念流行,与当时中国人面临紧迫的“救亡图存”问题紧密相关,“己”逐渐“冲决网罗”,获得个体性的自由与权利。伴随着人们对于国家崛起和发展人民素质的迫切需求,“群”“己”成为学者讨论的焦点问题。与传统“群己之辩”不同,近代“群己之辩”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嬗变历程。古代中国的个人有着强烈的群体意识,个体需要以他人为重,秉持群体秩序优先的原则,在不同的群体单位下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做法虽然起到了维护群己利益、走向群己和谐的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忽视个体的个性诉求。“群己之辩”作为价值论的重要内容,群己和谐是“群己之辩”的基点,探讨“群己之辩”的古今之变,不仅可以通过两个时期对于“群”“己”的认知,深入理解“群”“己”观念,而且有利于寻得群己之间的张力,以达成群己和谐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瑞泉.“群己之辩”与近代中国的价值观变革[J].中国哲学史,2001(4).

[2]蒋孝军.传统“群己之辩”的展开及其终结[J].哲学动态,2011(9).

[3]刘晓虹.中国近代群己观变革探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陈卫平.“和而不同”:孔子的群己之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猜你喜欢
严复秩序伦理
严复全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34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严复修改试卷
做人与处世(2017年1期)2017-02-28 22:26:40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8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