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产业政策;资源配置;企业规模分布
DOI:10.19313/j.cnki.cn10-1223/f.20241018.004
一、引言
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对资源进行初始配置的基础上,对资源在市场主体间进行的再次分配。改革开放以来,产业政策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各级政府对经济的重要管理和调控工具。在此过程中,关于产业政策有效性的争论不断。林毅夫(2017)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的角度,论证了产业政策存在的必要性。与之相反,张维迎(2016)基于人类认知局限导致政府失灵、政府官员激励机制扭曲等事实,认为产业政策反而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大量实证研究对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进行了检验,但也未达成一致结论。一些研究认为产业政策产生了正面影响,可以将资源导向生产率更高的企业(宋凌云和王贤彬,2013)、促进创新(李彦龙,2018)。另一些研究持相反观点,认为产业政策导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钱雪松等,2018)、扩大了行业内企业间的生产率离散程度(张龙鹏和汤志伟,2018)、造成重复建设(江飞涛等,2012)等问题。
现有研究对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存在分歧,可能有两个原因:(1)现有相关文献大多集中在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及供应等方面(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张莉等,2017),鲜有研究从微观企业视角评估这些影响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否有利。产业政策会直接影响要素在微观企业间的配置,例如通过控制信贷资源的分配,直接增加或减少了企业的资本投入。企业要素投入的变动是否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对于判断产业政策的经济影响至关重要。其重要判断标准在于,投入不足的企业增加了投入,投入过度的企业减少了投入,这些信息都体现在微观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变化中。(2)产业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关于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出现分歧的重要原因是,不同文献侧重研究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一种机制是,产业政策放松了企业要素投入约束提升了企业的产出,导致宏观经济产出变动;另一种机制是,产业政策的实施,淘汰了小企业,投入要素配置给剩余企业,进而宏观产出发生变动。不同的作用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厘清产业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测算不同机制的重要性和影响幅度,对于客观和准确评估产业政策的真实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Hsieh and Klenow(2009)的理论框架,测算企业劳动、资本两类投入要素的扭曲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五年规划的产业政策信息,实证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幅度。要素投入扭曲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规模,通过观察产业政策实施前后企业规模分布的形态变迁,分析产业政策影响经济运行的不同作用机制。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微观企业生产要素投入扭曲的角度分析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例如,王文等(2014)发现产业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张龙鹏和汤志伟(2018)发现产业政策会导致行业内部的生产效率离散度扩大。前者研究着重于考察企业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具体考察企业具体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后者则从生产率离散度角度刻画的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角度展开分析,偏向宏观层面的视角,微观视角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2)利用反事实测算和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法,分析产业政策通过企业要素投入影响宏观经济的三种作用机制。企业要素投入的变化,会直接导致规模发生变动,最终形成宏观经济产出的变动。现有大量研究关注产业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但少有文献研究产业政策通过微观企业资源配置渠道影响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企业规模分布形态的变动蕴含了大量信息,从中可以分析产业政策的不同影响机制及其强度,有利于深化对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的认识。
研究发现:(1)在中国微观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投入不足与劳动投入过度的背景下,产业政策的实施,缓解了企业资本投入不足,同时抑制了劳动投入过度。其中,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同时支持的行业,资本扭曲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改善,只有地方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劳动扭曲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改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三类产业政策都显著抑制了企业劳动要素投入过度的扭曲,但税收优惠并未缓解企业资本投入不足的扭曲。(2)产业政策的实施缓解了企业资本投入不足,约束了企业劳动投入过度,最终总体上促进了企业的规模提升,但相对来说,对大企业规模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此外,产业政策实施带来的竞争效应,会淘汰部分小企业,但这一效应居次要地位。(3)产业政策的影响对不同性质企业存在差异。对国有企业规模提升幅度最大、对港澳台企业中的大企业规模提升幅度最大。
本文剩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第五部分分析产业政策通过微观资源配置渠道影响宏观经济的三种机制;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启示。
二、文献回顾
一直以来,围绕着产业政策产生了大量的争论,焦点在于产业政策产生了正面还是负面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例如,Choi(1994)认为,东亚奇迹的根源在于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Amsden(1992)认为,在韩国经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产业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中国的研究也发现,产业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且市场化程度越高、地方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效率和能力越强,产业政策作用效果越大(韩永辉等,2017)。这些研究都支持了市场失灵理论。另一些研究表明,产业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被扶持产业的生产效率没有得到提高(Beason and Weinstein,1996)。相反,产业政策的不当干预,对产能过剩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张杰,2015)。这些研究倾向于支持政府失灵和政府部门激励机制扭曲理论。可以看出,关于产业政策经济效应的研究存在较大分歧。
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另辟蹊径,从微观企业要素投入的视角分析产业政策的影响。黎文靖和李耀淘(2014)发现,产业政策能够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没有影响。进一步发现,在受到产业政策激励的行业中,民营企业相较于国有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何熙琼等(2016)的研究也发现,相较于没有获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银行信贷。政府补助方面,王克敏等(2017)发现,相对于未受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企业,受产业政策鼓励或支持的企业政府补助、长期负债更多,投资也更大。可以看出,对于产业政策提升了企业投资,现有研究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于投资效率的影响还存在一些分歧。
产业政策对劳动和土地等投入要素的影响也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例如,白极星和周京奎(2018)发现,产业政策提高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而工资收入的提高可能源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张川川(2017)发现,中国鼓励FDI 流入的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谭周令(2018)的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显著提高了工业用地出让,其中,重点产业政策总体上提高了城市工业用地出让的宗数和面积,并且地方政府优先提供大面积地块给大企业和项目(张莉等,2017)。
上述研究表明,产业政策会影响企业的要素投入行为,这是否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要素投入扭曲幅度可以较好衡量企业资源配置状况,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可以清晰地观察产业政策影响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过程和机制。微观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获得改善的重要判断标准是,投入不足的企业是否增加了要素投入,投入过度的企业是否减少了要素投入。投入不足的判断标准为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投入过度的判断标准为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Petrin and Sivadasan,2013),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差异越大,要素投入扭曲幅度越大。现有研究也注意到了产业政策可能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例如,张龙鹏和汤志伟(2018)发现产业政策会导致行业内部的生产效率离散度扩大。该研究从生产率离散度角度考察,更加偏向宏观经济层面的视角。
促进竞争的产业政策也能通过优化市场环境、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和要素市场流动性等手段间接改善要素投入扭曲。有研究发现,政府对资本市场的逐步放宽,减少资本投入扭曲(龚关和胡关亮,2013)。产业政策降低了总体资源错配,促进竞争的产业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资源错配程度;产业政策覆盖面越广,资源错配的降低幅度越大(王文等,2014)。
要素投入扭曲改善会极大提升宏观经济产出(Hsieh and Klenow,2009)。那么,产业政策通过影响要素投入扭曲,如何影响了宏观经济产出?产业政策导入了更多的投入要素,能够促进企业的产出增加;另一方面,产业政策的选择性意味着对一部分企业的支持力度要远高于另一部分企业,使得一些企业处于相对的竞争劣势,有更高的概率被淘汰,这些都会导致宏观经济产出的变动。
具体地,产业政策的实施,政府会将更多资源投入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规模扩大。Alder et al.,(2016)以中国经济特区建设为例,分析区位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产业政策通过增加实物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带来区域GDP增长。因此,大量宏观层面的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可以促进工业行业产出增长,也整体上提高了地方产业的生产率(宋凌云和王贤彬,2013)。以具体的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来看,政府补贴通过企业规模扩张投资,进而提高了经济绩效(李凤梅等,2017)。对具体产业开展的案例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例如,产业政策的支持对新兴产业实现规模效应起到了显著作用,促使新兴产业从幼稚期和成长期顺利过渡到成熟期(任保全和王亮亮,2014)。
虽然产业政策是政府选定某些产业进行支持,但对不同企业的支持力度存在差异。产业政策是“锄强扶弱”还是“抑弱扶强”?Criscuolo et al.,(2019)研究发现,欧洲的选择性援助产业政策可以提高就业、投资,由于政策目标是表现不佳的工厂和地区,产业政策效果只对小企业有效。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使得成长行业中的小规模企业和成熟行业中的大规模企业收益更多(金宇超等,2018)。更进一步,区分不同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来看,供给型产业政策直接抑制私人投资的倾向在小企业中更为显著,环境型政策在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对大企业呈现负向作用,对小企业呈现正向作用(徐远华和孙早,2015)。从企业层面来看,在特定产业中,政府选择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进行支持(宋凌云和王贤彬,2013)。
此外,产业政策也具有竞争效应。大量研究发现,产业政策促进了产业升级,在此过程中,大量企业被淘汰,形成了产业政策的竞争效应。吴利华和申振佳(2013)的研究发现,政府对低效国有控股企业的支持,使不具有竞争力、低效企业继续生存,不仅影响了不同所有制小型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也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潘红波等(2021)发现,属于产业政策制定前高成长性行业的企业,在政策实施期间获得的政府补助和新增贷款更多,并且业绩表现更好。何文韬和肖兴志(2018)发现,产业政策支持之后的光伏产业,小企业会迎来剧烈的退出。田磊和陆雪琴(2021)研究发现,减税能够抑制企业动态演进活跃度,导致企业退出率降低,相反,降费能够提高企业的动态演进活跃度,提升企业的退出概率。
回顾已有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对产业政策的影响存在分歧,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现有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确实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价格及供应(张莉等,2017, 黎文靖和郑曼妮,2016),但并未明确这些影响是否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关注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能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2)产业政策对于宏观经济同时存在几种作用机制,不同机制带来的宏观经济效应可能存在差异。关于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出现分歧,可能的原因在于着重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因此,从微观企业间资源配置角度,同时分析产业政策各种作用机制的强弱,对于理解产业政策相关研究为何会出现分歧至关重要。
三、理论分析和模型设定
(一)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影响要素自由流动的摩擦,要素投入扭曲现象普遍存在。市场不完全是企业资源错配的重要来源,地区市场分割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是造成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扭曲的重要原因(简泽,2011)。产业政策改善了市场失灵,缓解了某些产业的投入资源约束,进而改善了要素投入扭曲。特别地,如果产业政策的实施,缓解了有大量上下游关联行业的扭曲,将极大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也是产业政策实施的重要基础逻辑,可能是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原因(Liu,2020)。
1. 产业政策与资本要素扭曲。产业政策会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渠道影响资本要素投入扭曲。直接影响方面,产业政策通过行政措施等直接干预企业的要素投入行为。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投资不足的问题,产业政策的实施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融资支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此时,产业政策降低了资本边际产出高于边际成本的幅度,改善了要素投入不足的扭曲。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产能过剩问题,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重组,加快企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限制资本流入等,解决传统部门的要素投入过度问题。此时,产业政策降低了资本边际成本高于边际产出的幅度,改善了要素投入过度的扭曲。
间接方面,产业政策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要素市场流动限制等间接渠道改善要素投入扭曲。在信贷市场上,由于需要花费较高的搜寻成本寻找最优客户,银行会采取“搭便车”的行为,放弃寻找最优潜在客户(连立帅等,2015)。同时,企业由于较高的搜寻成本而放弃了寻找最优投资项目。产业政策为银行、企业提供了参考信号,政策支持的产业发展前景更好、投资机会大、信贷风险和经营风险较低,政策信息会引导信贷资源流向这些产业中的企业。从而,这些资本紧缺、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的企业,资本投入不足的扭曲得以改善。
2. 产业政策与劳动要素扭曲。一方面,产业政策通过降低市场分割,破解阻碍要素市场流动的障碍,改善企业劳动要素投入扭曲。由于户籍、行业、所有制和体制等原因,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市场分割(柏培文,2012)。劳动力市场分割使得劳动力不能在产业间、地区间自由流动,不同地区间存在要素投入扭曲。产业政策中的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了对于户籍的限制,提高了劳动力流动性。Alder et al.,(2016)的研究表明,以经济特区建设为代表的区位产业政策放宽了户籍限制,提高了劳动力流动性,促进了人力资本提高。产业政策降低了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了要素流动性。某些地区的一些企业,由于户籍、体制和基础设施等原因,无法招聘到足够的、合格的劳动力,导致劳动力投入不足的扭曲。产业政策的实施,一般有相应的其他各个部门如民政、教育等的配套措施,可以破除劳动力流入的制度性门槛,改善了劳动力投入不足的扭曲。
另一方面,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产业升级,可以减轻目标产业中企业承担的就业压力,进而缓解企业劳动要素投入过多的情况。地方政府承受较高的就业压力,这些就业压力容易传导给企业,要求企业雇佣更多的员工,导致企业的劳动要素投入过度。一直以来,国有企业都存在着承担解决就业的政策性负担问题(林毅夫等,2004),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所有制改革减轻了企业的解决就业问题的负担,但中国鲜明的政府锦标赛制度(周黎安,2007),仍然会促使政府通过干预企业运营实现诸多的政策目标。例如,曹春方和邓松林(2022)探讨了地方政府失业目标调整对企业就业质量的影响,他们以2870份市级政府工作报告中计划失业率测量政府失业目标,以企业冗员反向测量就业质量。研究发现,更宽松的失业目标调整会减少企业冗员,提升就业质量。产业政策的实施,对这些企业的主要要求转变为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一般是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产业升级等。为了完成新的政策目标,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会被政府减轻,特别是承担解决就业问题的任务会被弱化,企业劳动要素投入过度的扭曲会得到改善。
从中国微观企业要素扭曲的基本情况来看,资本要素扭曲大于零,表明资本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高于边际成本,中国工业企业总体上面临着资本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企业劳动扭曲均值小于零,表明劳动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低于边际成本,中国工业企业总体上呈现出劳动要素投入过度的情况。产业政策加大了被支持行业的资本投入,这些行业的资本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会得到缓解。此外,产业政策的实施,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会被政府减轻,特别是承担解决就业问题的任务会被弱化,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扭曲得到改善。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产业政策缓解了企业面临的资本投入不足的扭曲和劳动投入过度的扭曲。
企业要素投入的变化,会使得宏观经济产出进一步发生变动。那么,产业政策通过资源配置渠道影响宏观经济产出的机制是什么?企业规模与企业的要素投入状况密切相关,企业要素投入约束放松,规模会扩张,企业要素投入约束收紧,规模会收缩。产业政策的实施,放松了一部分企业要素投入的约束,但这也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企业的要素投入被收紧。那么,总体上看,两种效应带来的宏观结果是什么?两种效应对于不同企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对某些企业的放松效应更大,其相对竞争优势的提升,是否会加快淘汰另一部分企业?通过观察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效应所产生的企业规模分布的变化,可以分析产业政策的影响机制,回答上述问题。
从企业规模分布角度来看,产业政策通过影响企业的要素投入,进而影响宏观经济作用机制,分别对应着一般促进效应、偏向促进效应和竞争效应。一般促进效应来源有两种:产业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等改善了资本投入不足的情况,能够一般性地促进企业规模扩大;产业政策减轻了企业的政策性负担,特别是承担解决就业问题的负担被弱化,企业劳动力要素投入下降。产业政策降低了劳动力的过度投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规模的扩张,但这一约束作用仍然会低于资本扩张作用,从而最终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普遍扩张。因此,产业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要素投入,能够促进这些在位企业规模的普遍扩张。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产业政策通过改善要素投入扭曲,缓解了企业的要素投入不足,对在位企业产生了一般促进效应。
产业政策对不同企业的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存在差异。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市场集中度,避免过度竞争”的政策导向下,保护扶持在位大型企业是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特征,目的主要是限制中小企业对在位大企业的竞争。具体的措施包括:制定有利于大企业的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有利于大企业发展和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项目审批或核准条件;制定有利于大企业的准入条件或严格限制新企业进入;在项目审批和核准过程中照顾大企业的利益、优先核准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项目,对中小企业的项目进行限制。在钢铁产业和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中,限制竞争的特征尤为突出(江飞涛和李晓萍,2010)。可以看出,中国的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选择性,一般表现为支持大企业,限制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中大型企业的资本投入会获得较大幅度的放松,与此同时,这些企业一般为资本密集型且规模较大,其承担的政策性就业压力相对不会太大,在产业政策实施导致缓解就业问题压力下降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剧烈的裁减冗员的情况。相比之下,中型企业首先在资本投入方面获得的支持力度较低,在就业负担压力下降的情况下,可能会较大幅度裁减冗员,因此规模扩张幅度相对较低。对于竞争力最弱的小型企业而言,大企业在产业政策实施背景下带来的不对称的竞争优势,使得小企业更容易退出市场。综合上述因素,最后会呈现出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大企业规模扩张更快,且小企业更容易被淘汰。由此,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3:产业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要素投入,对大企业的要素投入影响更大,更大幅度地促进了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产生了偏向促进效应;此外,大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使得大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差距拉大,进而产生竞争效应,对规模较小的企业有更强的淘汰效应。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测算框架
本文在Hsieh and Klenow(2009)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测算微观企业资1zsux9TTFcC7s3BOrSgAMs0eCkic3X8cwuji6jlHJRI=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扭曲。与Hsieh and Klenow(2009)不同,本文沿用其测算资源配置扭曲的思路,计算出垄断竞争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约束下,企业资本、劳动两种投入要素的扭曲幅度。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
(三)数据说明
本文整理了中央政府和各省级政府“九五”规划(1996-2000 年)、“十五”规划(2001-2005 年)和“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等文件中提及的制造业重点产业,并与2002 年的国民经济与行业代码的制造业二位行业代码进行匹配,进而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1.产业政策
关于产业政策的文献,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的文章较少。现有文献主要从两个层面量化产业政策:一是通过银行信贷、政府财政支出(郭晔和赖章福,2011),税收优惠、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王文等,2014)等指标衡量产业政策。二是从政策文件进行文本提取来衡量产业政策。部分学者用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五年规划中提到的重点发展产业,表示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宋凌云和王贤彬,2013;张莉等,2017;余明桂等,2016),部分学者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文件的数量衡量产业政策(韩永辉等,2017)。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衡量产业政策更加具体,但无法区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以政府五年规划衡量产业政策,可以区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但无法衡量具体的政策内涵。本文同时搜集了两类产业政策信息,以五年规划衡量总体产业政策的影响,以补贴、税收优惠分析产业政策具体政策措施的影响。
中国政府从1953 年开始编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简称“五年规划”。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会编制各自的五年规划,下级政府在上级政府五年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级政府的五年规划。五年规划作为各级政府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较好刻画政府的产业政策方向。本文借鉴宋凌云和王贤彬(2013)、张龙鹏和汤志伟(2018)的做法,收集了中央和31 个省份的“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文件,整理出其中提及的重点产业。每个省份的五年规划有专门论述工业发展的一章,工业发展一章中提到的“做大做强”“进一步建设”和“积极推进”等视为重点产业,否则视为非重点产业。1.各个省份的五年规划中对于相同产业的归类和命名不太一致,需要通过文本分析确立。2.五年规划文本中提及的是大类产业类别下所属细分行业,涉及多个行业分类代码,需要根据细分产业分别确认其所属行业二分类代码。各个产业被各个省份选为重点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各产业被选为重点产业的省份次数见表1。
比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五年规划可以看出,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制定的五年规划重点支持的产业有一定重合度,体现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一致性;同时地方政府会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立自身的优势产业。本文利用Jaccard 相似系数来衡量各省份重点产业政策和中央重点产业政策的相似性,Jaccard 相似系数见表2。
2.工业企业数据库
企业数据来自1998-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包括了中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与年销售额500 万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企业。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生产销售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是目前中国关于工业企业覆盖面最广的微观数据库。本文参考Brandt et al.,(2012)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数据库进行行业代码匹配、名义价格平减、剔除样本极端值和保留制造业数据等处理。此外,对所有变量进行删除空值、前后1%去尾处理。
(四)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为检验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下标s、i、j、t分别代表省份、企业、产业、时间。τ为被解释变量,包括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劳动投入扭曲。具体数值根据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测算,测算公式为(15)和(16)。policy表示j产业在s省份是t年否为政策支持产业,从各省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手工整理获得。我们也整理了中央五年规划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进而构造中央与地方五年规划产业政策差异的变量。β表示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变量;X是控制变量,包括影响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效应的一系列变量,分为企业、城市和省级层面(市场化程度);μ和ν分别为企业和年份固定效应。变量定义如表3所示。
表4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资本投入扭曲的均值为7.902,该值大于0意味着样本企业总体呈现出资本投入不足的状态。劳动投入扭曲的均值为-0.018,该值小于0意味着样本企业总体呈现出劳动投入过度的状态。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4。
四、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
(一)基本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表5 报告了控制企业、年份固定效应后,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第(1)至(4)列被解释变量是资本投入扭曲,第(5)至(8)列被解释变量是劳动投入扭曲。为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第(1)至(4)列、(5)至(8)列中逐步控制企业、城市和市场化程度等特征变量。
企业资本投入扭曲的均值为正,表示资本投入不足。此时,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影响的估计系数为负,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没有得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企业,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的情况得到了缓解。企业劳动投入扭曲的均值为正,表示劳动投入过度。此时,产业政策对企业劳动投入扭曲影响的估计系数为正,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没有得到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企业,产业政策重点支持企业的资本、劳动投入过度情况得到了缓解。具体来看,第(1)至(4)列逐步加入控制变量,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影响系数的估计值在-0.110到-0.116之间,且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逐渐加入控制变量,系数估计值发生轻微变化,基本符号不变。第(4)列中核心系数为-0.116,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支持产业的企业,资本投入扭曲下降了0.116。
第(5)至(8)列中产业政策对企业劳动投入扭曲的系数在0.01 左右,且在1%水平上显著。第(8)列中核心系数为0.010,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所支持产业中企业的劳动投入扭曲下降了0.010。由于市场失灵,市场配置资源并不是完全有效,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市场失灵,改善了企业要素投入扭曲。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说1,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源配置具有改善作用。
(二)内生性检验
由于遗漏变量和逆向因果关系的存在,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可能存在内生性。回归中加入企业和年份固定效应,可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企业特征和随时间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减轻模型遗漏变量问题的影响。逆向因果问题源于,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可能存在挑选赢家的行为,即选择要素投入扭曲相对较低的产业进行支持。本文采用控制期初要素投入扭曲水平和弱内生性样本等途径分析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的影响。
1. 控制期初要素投入扭曲
在模型(17)的控制变量中加入样本期初要素投入扭曲水平,如果产业政策与要素投入扭曲存在逆向因果,控制期初要素投入扭曲水平,可能无法观测到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显著改善作用。表6 中第(1)列和第(3)列的回归系数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非产业政策支持行业企业,产业政策支持行业企业的资本投入扭曲下降0.086,劳动投入扭曲下降0.009。控制期初要素投入扭曲水平,产业政策的系数与基本回归的结果相比,大小和显著性下降,但系数的符号没有发生变化,且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考虑了产业政策与要素投入扭曲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产业政策仍然改善了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和劳动投入扭曲,基本结果较为稳健。
2. 采用弱内生性子样本
如果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存在挑选赢家的行为,即政府部门选择产业政策支持产业时,侧重于选择要素投入扭曲较低的产业,造成了内生性问题,那么,这种内生性问题在要素投入扭曲较高的样本中较小。因此,我们选择要素投入扭曲75%分位数以上的样本,作为要素投入扭曲较高的样本,分析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表6 中第(2)列和(4)列分别报告了弱内生性样本回归结果。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没有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得到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资本投入扭曲下降0.245,劳动投入扭曲下降0.017。弱内生性样本下,产业政策仍然改善了企业资本、劳动投入扭曲,且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基本结果较为稳健。
(三)不同要素投入状况分析
基本回归的结果报告了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本、劳动投入扭曲的影响。要素投入扭曲是否大于零代表的经济含义具有较大差异,估计系数因此也有不同的经济意义。当τ>0时,企业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1+τ)R大于无扭曲状态下的资本边际成本R,表明企业面临更高的资本成本,资本投入不足;当τ<0时,(1+τ)R小于无扭曲状态下的R,表明企业面临更低的资本成本,资本投入过度。同理可得τ>0时,企业面临更高的边际劳动成本,劳动投入不足;τ<0时,企业面临更低的边际劳动成本,企业劳动投入过度。
虽然中国微观企业总体上表现出资本投入不足和劳动投入过度,但仍然有一部分企业呈现出资本投入过度和劳动投入不足,而产业政策的作用效果在要素投入不足和要素投入过度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表7对比了在不同要素投入情况下,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
表7分别对要素投入不足和要素投入过度两种情况进行分样本检验。具体来看,资本投入方面,第(1)至(4)列的估计结果显示,产业政策缓解了企业资本投入不足,对企业资本投入过度没有影响。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本投入不足的估计系数在-0.108到-0.114之间,且在不同的控制变量下较为稳健,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第(4)列的核心变量系数估计值表明,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资本投入不足下降了0.114;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本投入过度没有影响。可能的原因在于,政府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缓解了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获得产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拥有更多外部融资机会,融资约束低于其他企业,能通过市场获得更多资金。资本投入过度情况下,产业政策发挥的调节作用有限,对企业资本投入过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劳动投入方面,第(5)至(8)列的估计结果显示,产业政策对企业劳动投入不足没有影响,但抑制了企业劳动投入过度。产业政策对企业劳动投入过度的估计系数为0.009,显著性水平为1%,且在不同的控制变量下较为稳健。第(8)列的核心系数为-0.009,表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业政策支持产业中企业的劳动投入过度下降了0.009。
(四)不同产业政策状况分析
在分权行政体制下,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实施强度和侧重点不同,具体的产业政策措施例如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也有所不同。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不同产业政策措施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1.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差异
各个地方五年规划支持的产业既有与中央五年规划相同的产业,又有与中央五年规划不同的产业,我们对比了两种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表8第(1)列和第(2)列的回归结果表明,获得地方与中央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中,企业资本投入扭曲下降0.125,劳动投入扭曲增加0.015。地方与中央相同的产业政策改善了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加剧了劳动投入扭曲。可能的原因在于,中央调控资本配置的能力更强,中央对地方产业政策能够与中央保持一致会给予大力支持,促进资本投入到相关产业,劳动力的补贴导致这些企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更加过度。
表8第(3)列和第(4)列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获得地方产业政策支持对企业的资本投入扭曲没有显著影响,劳动投入扭曲下降0.027。地方与中央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企业资本投入扭曲没有影响,显著改善了企业劳动投入扭曲。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受限于地方政府财力,仅有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产业的资本投入有限;二是地方政府由于无力进行大规模的资本补贴,会千方百计从其他制度环境着手促进所支持产业发展。例如,为吸引人才而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了户籍限制,提高了劳动市场流动性,减轻企业解决就业的负担等,从而改善了劳动投入扭曲。
2.不同产业政策措施的差异
产业政策具体的措施包括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增加了政府支出,税收优惠减少了政府收入。不同政策措施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是否相同?本文借鉴戴小勇和成力为(2019)的做法,构建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三种政策措施的虚拟变量。企业获得政府补贴时政府补贴变量取1,否则取0。企业实际缴纳的所得税小于应缴纳所得税,税收优惠变量取值为1,否则为0。信贷支持以企业贷款利率是否优于行业平均贷款利率衡量,企业贷款利率为企业利息费用与总负债之比;若企业的贷款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信贷支持变量取1,否则取0。
表9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政府补贴、信贷支持使企业资本投入扭曲下降0.357、0.720,劳动投入扭曲下降0.012、0.009;获得税收优惠使得企业的资本投入扭曲增加0.829,劳动投入扭曲下降0.090。政府补贴和信贷支持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和劳动投入扭曲,税收优惠加剧了企业资本投入扭曲,改善了企业劳动投入扭曲。总体上来看,三种具体的产业政策措施缓解了企业要素投入扭曲,与基本回归结果一致。
(五)异质性分析
产业政策对不同的企业影响存在差异。理论分析部分,我们分析了产业政策如何改善了两类要素配置扭曲,实际上,对于部分企业而言,产业政策也有可能恶化了企业的要素投入扭曲。要素总体上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实施导入了大量资源,缓解了企业要素投入不足的压力,但是对于行业中一部分产业政策未能惠及的企业,要素的竞争性反而使得这些企业使用要素的价格更加昂贵,从而导致这些企业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更加严重。要素总体上投入过度的情况下,产业政策的实施,可能改变了企业的政策环境,使得企业不合理的负担减轻,从而降低了要素投入过度的扭曲。但如果产业政策实施不当,盲目干预企业的要素投入行为,也有可能使得一些企业要素投入过度的情况更加严重。为探究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影响的异质性,我们从地域、城市层级、企业性质和行业四个方面对比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差异,表10是异质性分析的结果。
1.不同城市层级比较。考虑到城市定位差异,本文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划分为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划分为一般城市。表10中第(1)列和第(2)列分别测算了产业政策对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总体上来看,产业政策改善了一般城市中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同时加剧了其劳动投入过度;相比中心城市,对一般城市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2.企业异质性。本文按所有权性质把企业分为国有、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外资、私营企业六类企业。表10中第(3)至(8)列分别测算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总体上来看,产业政策改善了私营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但加剧了私营企业的劳动投入不足;同时,加剧了港澳台、外资企业的资本投入过度。
3.不同地域比较。考虑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存在差异,表10中第(9)至(11)列分东、中、西部地区三个样本,估计了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加剧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劳动投入不足和资本投入过度;加剧了中部地区企业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不足;改善了西部地区企业的资本投入过度。
4.行业异质性。不同行业需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比不同,产业政策对不同行业中的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不同。表10中第(12)和(13)列分别测算产业政策对重工业、轻工业的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产业政策改善了重工业中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加剧了重工业中企业的劳动投入不足;加剧了轻工业中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
表10中第(14)和(15)列分别测算产业政策对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劳动投入扭曲;改善了资本密集产业中企业的资本投入不足、劳动投入过度,加剧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企业的劳动投入不足。
五、机制分解
微观企业的资源配置状况改善,必然会引起宏观产出增加。那么,产业政策通过微观企业要素配置产生宏观经济效应的渠道是什么?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实际企业规模小于最优规模;要素投入过度的情况下,实际企业规模大于最优企业规模。产业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要素投入扭曲,进而使得企业规模变动。通过对比实施产业政策前后企业规模分布的平移、伸缩和截尾三种形态差异,可以分析产业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三种机制。
(一)估计方法
1.反事实测算
首先,用反事实测算的方法得出没有实施产业政策情况下企业的规模分布。由前文计算资源错配的框架可知,企业的最优规模只取决于企业技术水平,因此,不随要素扭曲状态变动。根据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系数的估计值,可以测算出如果没有实施产业政策企业要素投入的扭曲幅度,进而测算出这种情形下的企业规模。将该不存在产业政策的企业规模分布,与实际企业规模进行对比,可以分析产业政策通过要素投入扭曲产生宏观经济效应的三种机制。具体测算方法如下:
利用反事实测算出的方法测算不实施产业政策的企业规模分布,与实际企业规模分布进行对比,可以分析出产业政策影响宏观经济不同机制的强度。图1是两种情形下的企业规模分布对比。可以看出,相比于没有实施产业政策的企业规模分布,实际企业规模分布整体向右偏移,产业政策促进所有企业规模扩大;实际企业规模分布更加平缓,且在左侧出现了截断,产业政策更有利于小规模企业发展。
2.分解方法
产业政策通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宏观经济的机制分为两种:一是“促进效应”,即通过促进企业投入更多要素,使得企业规模提高,这会使得企业规模分布向右平移。产业政策的促进效应在不同规模企业间可能存在差异。如果对中大型企业的要素投入不足促进幅度更大,则企业规模分布会变得更加平缓,反之,企业规模分布会变得更加陡峭。二是“竞争效应”,如果通过影响微观企业的资源配置,使得更多的小企业(对应效率较低)退出市场,那么,会使得企业规模出现左尾删截,表现出“竞争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不存在产业政策的反事实企业规模分布与现实中存在产业政策的企业规模分布的差异,将产业政策的影响分解为一般促进效应、偏向促进效应和竞争效应。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图2进行演示。图2从左至右依次为:一般效应(平移)、偏向效应(伸缩)、竞争效应(截断)。一般效应是指政策冲击会使所有企业的规模发生变化,如果产业政策促进了所有企业的规模向右平移,则称之为一般促进效应。偏向效应是指政策冲击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产生的促进或抑制效应不同,如果产业政策实施后企业规模分布更为陡峭,产业政策对小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强;如果产业政策实施后企业规模分布更加平缓,则产业政策对大企业的促进或抑制效应更强。竞争效应会使得企业规模分布产生截断效应,相比于没有实施产业政策,实施产业政策会使得企业规模分布在左侧出现截断。本文通过对比实际的企业规模分布和不实施产业政策的反事实企业规模分布,分别估计产业政策对企业规模分布的平移、伸缩和截断幅度,估计产业政策的一般促进效应、偏向促进效应和竞争效应。
(二)作用机制分解结果
1.基本估计结果
根据反事实测算方法和无条件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法,分解出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从表12基本设定的回归结果来看,产业政策通过影响要素投入扭曲,促进了所有企业规模扩大,且对小规模企业的影响更大;产业政策产生了一般促进效应、偏向促进效应和竞争效应,这一结果与假设2相符。具体来看,参数A的估计系数为0.017,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产业政策存在一般促进效应,且一般促进效应的幅度为1.7%。这一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资本投入不足改善进而扩大企业规模的效应,大于产业政策对劳动投入过度的改善缩减企业规模的效应。参数D的估计系数为0.996,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产业政策使得企业规模分布更加分散,对小规模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参数S的估计系数为0.001,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示产业政策更有利于小规模企业发展。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更倾向于支持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研发补助。
以上估计结果表明,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都较为显著,各种经济效应的相对重要性是否相同?我们通过分析不同约束条件下,模型拟合程度和估计系数是否发生变化,评估各种效应的贡献度。如果某种效应贡献度较大,那么在该效应未被设定的条件下,模型的估计系数和拟合值会发生较大变化。本文分别设定了仅竞争效应、仅一般促进效应、无偏向促进效应、无竞争效应四种情况。无一般促进效应的约束条件下,A的系数固定为0。无偏向促进效应的约束条件下,D的系数固定为1。无竞争性约束条件下,S的系数设定为0。
从估计结果来看,仅存在竞争效应的模型中,估计系数不显著,R2为0.652,竞争效应不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经济效应。在仅存在一般促进效应的模型中,估计系数显著,R2为0.666,一般促进效应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经济效应。在无偏向促进效应的模型中,促进效应与竞争效应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R2为0.955,无偏向促进效应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经济效应。在无竞争效应的模型中,系数均显著,R2为0.790,进一步说明了竞争效应不是产业政策的主要经济效应。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产业政策的经济效应主要是一般促进效应和偏向促进效应,竞争效应较弱。
2.异质性分析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那么,产业政策的三种影响机制是否也存在异质性?本文分别从不同的企业所有制、地区、产业类型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企业所有制性质
不同所有制企业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政府偏向于支持国有企业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政治关联更紧密,国有企业拥有政府信用背书,在信贷市场更容易得到信贷资源。政府补贴行为更偏向于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企业(邵敏和包群,2012)。我们按照所有制的性质,把样本分为国有、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外资、私营六种不同所有制类型,分析产业政策三种影响机制的异质性(见表13)。
从一般促进效应来看,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的一般促进效应最大,为0.052,对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的一般促进效应的估计值为0.009到0.021之间,对港澳台企业的一般促进效应最小,为0.013,对外资企业的一般促进效应不显著。从偏向促进效应来看,国有、集体、港澳台、私营企业中D的估计值都小于1,产业政策使得企业规模分布更加分散。产业政策更偏向于支持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中,资本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更容易得到产业政策支持。这也与邵敏和包群(2012)的发现一致,他们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补贴倾向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获得补贴的概率和获取补贴的程度最低。
从竞争效应来看,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的竞争效应较大,为0.002,对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外资企业的竞争效应估计值为0.001到0.002之间,对私营企业的竞争效应最小。产业政策更有助于国有企业中的小企业扩大规模,对私营企业的小规模企业影响较小。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能得到政府支持;政府对私营企业的产业政策支持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私营企业中规模较小的企业,较难满足产业政策设定的条件,更难获得信贷资源。
(2)不同地区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较低。三个地区的产业政策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着力于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制造业。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如表14所示,产业政策对东部地区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14,偏向促进效应为0.997,竞争效应为0.001;产业政策对中部地区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26,对西部地区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33;产业政策对中西部的偏向促进效应均为0.994,竞争效应均为0.002。产业政策对东中西部的一般促进效应、偏向促进效应、竞争效应逐渐增强,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在西部地区更强。可能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所处水平RiYKTJ9rMO3jPY6aTvbU9dpzf578NH8B+V7bXECcd1w=较低,市场发展程度较低,产业政策更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3)不同城市层级
省会城市是各个省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一般城市存在差异。中心城市的产业定位更偏向于第三产业,一般城市的产业定位更偏向于第一、第二产业。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在整个区域中处于较高水平,一般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在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之间存在差异。
产业政策对中心城市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152,竞争效应为-0.0009,对一般城市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172,偏向性促进效应为0.9959,竞争效应为0.0017。产业政策对一般城市的经济效应更大。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产业政策对一般城市中规模小于最优规模企业的资源配置改善作用更大,促进了企业规模扩大。二是一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政策更能发挥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4)不同行业
不同产业的技术水平不同,密集使用的要素不同。按照技术水平不同可以把制造业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密集使用资本要素;轻工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密集使用劳动要素。按照密集使用要素的不同,可以把制造业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表16所示,从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分类来看,产业政策对重工业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11,偏向促进效应为0.995,竞争效应为0.001。产业政策对轻工业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25,偏向促进效应为0.997,竞争效应为0.001。产业政策对轻工业的一般促进效应更大,对重工业的偏向促进效应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轻工业短期内容易受到产业政策影响,调整要素投入和企业规模,产业政策对轻工业的一般促进效应更大。产业政策支持对重工业领域中小规模企业更为关键,所以产业政策使得重工业领域的企业规模分布更加分散,产业政策对重工业领域的偏向促进效应更大。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分类来看,产业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18,偏向促进效应不显著,竞争效应为0.001。产业政策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一般促进效应为0.019,偏向促进效应为0.994,竞争效应为0.002。从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来看,产业政策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影响更大,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规模与资本投入密切相关,产业政策改善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投入不足,进而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规模扩大。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产业政策对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借鉴HsiehandKlenow(2009)的方法,测算出企业资本和劳动投入扭曲幅度;进一步,通过分析中央政府和各省级政府制定的“九五”规划、“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得到产业政策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企业层面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要素投入扭曲的影响,并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规模的三种经济效应:一般促进效应、偏向促进效应和竞争效应。
研究发现:(1)产业政策总体上改善了企业资本投入扭曲和劳动投入扭曲,实施产业政策的产业中企业的资本投入扭曲下降11.6%,劳动投入扭曲下降1.01%。采用控制期初要素投入扭曲水平和弱内生性样本等缓解产业政策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2)分要素投入不足、投入过度两种具体情形来看,产业政策改善了资本投入不足,同时抑制了劳动投入过度。地方与中央相同的产业政策改善了资本投入扭曲,加剧了劳动投入扭曲。地方与中央不同的产业政策改善了劳动投入扭曲。政府补贴、信贷支持改善了资本、劳动投入扭曲,税收优惠加剧了资本投入扭曲,改善了劳动投入扭曲。产业政策的资源配置效应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和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企业间存在较大异质性。(3)产业政策通过改善要素投入扭曲影响宏观经济的主要机制为一般促进效应和偏向促进效应,竞争效应较弱。产业政策的三种经济效应在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呈现较大的异质性,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一般城市、轻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从产业政策中获益更大。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产业政策整体上有利于改善企业要素投入扭曲,改善了企业资本投入不足和劳动投入过度,不同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差异。政府制定、实施产业政策时应考虑实施方式,有效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2)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差异来看,应合理利用各方的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发展。从不同产业政策的具体措施来看,政府补贴、信贷支持等灵活性较强的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的改善作用更大,产业政策应注重及时调整,顺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从产业政策资源配置效应的异质性来看,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轻工业中要素投入扭曲的改善。(3)产业政策通过改善要素投入扭曲从而影响企业规模的经济效应主要是一般促进效应和偏向促进效应,竞争效应较弱。偏向促进效应和竞争效应促进了小规模企业发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发挥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作用,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竞争。从产业政策经济效应的异质性来看,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私营企业、西部地区企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