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提出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旨在激发个体的创造精神和学习主动性。在当前幼儿体育活动中,有时会存在运动难度过低、运动趣味性缺乏等问题,导致幼儿难以从体育活动中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性格坚韧性。基于此,文章以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为宗旨,尝试从男幼师的视角,分析其发挥职业优势开展体育活动的策略,通过大班体育活动“特工挑战”具体论述,以期促进幼儿运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儿童创造教育思想;体育活动;男幼师
体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有助于发展幼儿肢体协调能力,增强幼儿体质,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进取、团结等意志品质。当前,部分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存在幼儿运动量不足、挑战性欠缺等问题。基于此,创新体育活动,激发幼儿的个性尤为重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儿童创造教育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思的活动,发展他们的天赋[1]。将儿童创造教育理念融入幼儿体育活动,有助于优化活动方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促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
为了解决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儿童创造教育理念,从自身男幼师的视角出发,发挥职业优势对体育活动进行创新,设计走平衡木的大班体育活动—“特工挑战”。该活动以“特工执行任务”的情境为主线,要求幼儿首先能平稳地走过较矮的平衡木,其次能尝试走过不同高度的平衡木,最后能迎面同时通过不同高度的平衡木。在该体育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大胆挑战,不仅提高了身体与心理素质,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冒险精神。
一、活动预热,以创造教育增添运动锻炼的趣味性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写道:“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2]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笔者尝试在“特工挑战”中增添趣味元素,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设计了以下预热活动。
活动片段1:趣味热身运动
在活动导入环节,笔者引导幼儿利用平衡木开展热身运动。在活动开展前,笔者在现场放置了不同高度的平衡木。活动开始,在激动的音乐驱动下,幼儿在平衡木间跨越、蹲行、急停、奔跑等,从而达到拉伸身体的预热目的。
具体而言,笔者不是单纯依赖个人经验来设计体育活动,而是发挥自身作为男幼师的运动特长,通过示范、激励和带领的方式,与幼儿一起情绪激昂地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预热活动。
第一,围绕幼儿本位,引发活动内容的“变”。
在富有创意的“特工执行任务”的情境中,笔者和幼儿共同穿梭在平衡木中,完成了下蹲、快跑、跳跃等一系列身体部位的活动。同时,笔者还根据幼儿的经验,灵活调整活动目标,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幼儿能在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第二,发挥职业优势,凸显身教示范的“效”。
在活动前,笔者利用平衡木精心设计了多层次的赛道,让每名幼儿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活动中,笔者发挥自身活力充沛、竞技意识鲜明等特质,给幼儿进行生动丰富的身教示范。如此,能够在激发幼儿运动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活动要领。
第三,关注个体差异,善用因材施教的“策”。
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教育的体现。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个性化需求,笔者发挥自身阳光开朗的特征,和幼儿成为朋友,充分融入幼儿群体中,密切关注每名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笔者随时调整平衡木的高度,先适应他们的能力水平,再运用大声呐喊鼓励的方法,激发幼儿走平衡木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在这次体育活动的导入环节,笔者以幼儿为本位,精心设计热身运动,将趣味情境融入其中,使幼儿不仅能够充分活动身体,还能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活动组织,以创造教育提高幼儿体育的挑战性
在这次体育活动中,笔者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活动,引导幼儿在挑战中成长,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主性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逐层推进,在挑战困难中收获自信
活动片段2:挑战高空通过平衡木
笔者特意给幼儿准备了一系列不同高度的平衡木,有的低矮,较为稳定,有的较高,易晃动,需要幼儿使用不同的运动技巧才能平稳通过。幼儿看到摆放各异的平衡木,积极进行摸索尝试,逐渐掌握了过平衡木的诀窍。有的幼儿手脚并用,像灵巧的小猴子一样爬过平衡木;有的幼儿双手平举,使身体保持平衡,小心翼翼地走过平衡木;有的幼儿选择蹲着,慢慢挪动身体,虽然速度较慢,但他们特别专注,坚持到底。笔者给幼儿们鼓掌,肯定幼儿的机智做法,增强幼儿的活动信心。
一段时间后,笔者决定提高运动难度,将一根平衡木架在离地约2米的两个桌子中间,让幼儿挑战通过平衡木。这个高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他们并没有因此退缩。在笔者的鼓励和引导下,幼儿们一个个勇敢地踏上这根离地约2米的平衡木。有的幼儿刚开始时显得有些紧张,但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他们或爬,或走,或蹲,虽然速度有快有慢,但在笔者的保护下,每名幼儿都安全地通过了平衡木。
这次平衡木训练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勇气和毅力。通过难度逐渐提高的活动,幼儿学会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障碍。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发挥男幼师的体能优势,始终扮演着引导者和保护者的角色,时刻关注幼儿的表现,及时保护幼儿,让所有幼儿都突破自我,安全完成任务,收获了自信。
(二)分组尝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主性
活动片段3:分组挑战“两两同时过平衡木”的任务
笔者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两两同时过平衡木。平衡木比较狭窄,两名幼儿同时通过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幼儿却对这个活动兴趣十足,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其中。在初次尝试时,两名幼儿在平衡木上靠近彼此时,平衡木摇晃不止,他们虽然尽可能保持身体稳定,但最终仍未能成功通过。笔者鼓励幼儿与队友紧密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平衡木的难关。各个小组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尝试,不断解锁新的过平衡木的方式。如有的小组提出平衡木上的两人要同时侧身挪动,以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成功通过平衡木。在小组合作中,幼儿相互鼓励、支持,共同克服困难,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创造之工作。”“两两同时过平衡木”的任务考验了幼儿的智慧和合作能力,不仅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自主性,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还培养了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幼儿意识到开动脑筋、创新方法的重要性,充分发展了创造力,收获宝贵的成长经验。
(三)小队竞速,在团队比赛中增强集体感
活动片段4:小组比赛过平衡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体验,幼儿在平衡木上的表现逐渐娴熟。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通过平衡木的技能,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笔者让幼儿小组间进行过平衡木的比赛。所有人都通过平衡木且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这一比赛使幼儿初步感受到了竞技体育的紧张与刺激。为了赢得比赛,幼儿激烈讨论,不断尝试,纷纷将习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时,幼儿彼此鼓励,相互支持,为了团队的荣誉而努力拼搏。在比赛过程中,各小组不仅展现出了高超的平衡技巧,还展示出了强烈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这场比赛不仅有助于幼儿巩固和提高平衡木技能,还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竞争的氛围中,幼儿学会直面挑战,敢于担当,从而培养了自信、自律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与此同时,幼儿还在互相竞争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活动反思,以创造教育发挥男幼师的职业优势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理念在体育活动中的运用实践为笔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经过活动反思,笔者意识到勇于探索、乐于挑战、无惧困难等是幼儿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具备这些品质,幼儿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为了在幼儿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这些品质,男幼师可以发挥以下职业优势。
(一)男幼师可充分发挥自身阳光、自信的优势
在体育活动中,阳光、自信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男幼师,笔者在“特工挑战”体育活动中始终展现阳光、自信的一面,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铿锵有力的语言鼓励幼儿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阳光、自信的形象赢得了幼儿的喜爱和尊重,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而促使幼儿在活动中更加投入,努力克服难关,进而更好地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男幼师可发挥体育运动的优势
男幼师往往具备体育运动优势。在平衡木挑战中,笔者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任务,然后给幼儿亲身示范,展现了较好的运动水平,让幼儿通过观察掌握通过平衡木的技巧。在幼儿自主尝试的过程中,笔者和幼儿一起结合体育运动经验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素质,还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
(三)男幼师可发挥守护幼儿安全的优势
在竞争的平衡木比赛中,幼儿为了赢得比赛积极挑战,在此过程中容易发展安全事故。笔者始终站在幼儿身侧,及时扶住过度摇晃的幼儿,拉住准备倾倒的幼儿,接住从平衡木上掉下来的幼儿。笔者还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与同伴合作,守护彼此的安全。如此一来,幼儿不仅学会合作、互相帮助,还能体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培养了自身的安全意识。
结语
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在体育活动中的实践应用,为幼儿园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男幼师组织体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创新性的活动设计,男幼师可发挥自身的职业优势,以幼儿为中心,积极指导幼儿完成活动任务,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使幼儿在有趣的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将继续探索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与体育活动的结合路径,充分发挥自身作为男幼师的优势,为幼儿设计更多有趣的活动,助力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世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