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体验 培养数感

2024-12-20 00:00:00曹玉强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小学数学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数感作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要聚焦多元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多元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感主要是指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及运算结果的直观感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在简单的真实情境中进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断;能初步体会并表达事物蕴含的简单数量规律。”教师聚焦多元体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将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数一数、估一估、写一写、做一做和用一用等活动的体验中真正认识和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数感。

一、数一数,感知数感

数数不仅仅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环节,更是他们在数学领域培养数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必要过程。学生通过数一数,可以逐步地领会数字背后的意义,敏锐地察觉到不同数量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教师设计“数一数”这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感知数感,从而为他们形成系统化的数学认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前,教师了解到,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他们对数字“100”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他们普遍认为“100”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在对计数器进行操作时却惊讶地发现,只需要1颗珠子就可以表示出“100”。这样的关于“多”与“少”的对比,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在这种冲突的驱动下,学生围绕“100”这个数字自发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100’到底有多大?”“生活中有哪些场合需要用到‘100’来计数?”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前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数一数100颗瓜子、100支铅笔或者100根小棒,以此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更好地理解数字“100”。在数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10个10个地数,有的学生选择5个5个地数。这不仅帮助学生从数量上对“100”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一数的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培养自身数感的基础。通过对物品进行计数,他们不仅能掌握数字的基本概念,还能在实践中感受到数量的增减变化,逐步形成对数字大小、顺序及数量关系的直观理解,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估一估,形成数感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数基础尚显薄弱。在数一数的活动中,部分学生尽管已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数数技巧,但仍未能具备基本的数数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如设计关于“‘100个’有多少”“‘100厘米’有多长”等针对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通过估一估的实践,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100以内的数的认知[1]。

在学生初步掌握100以内的数的概念后,教师给学生展示预先准备的红豆,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字。具体而言,教师随机抓起一把红豆,向学生提问:“猜猜老师手中大约有多少颗红豆?”这一举措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单纯的数数转变为基于猜想的数值估算。学生们的答案各异,有的认为是50颗,有的则认为是99颗。为验证学生的猜测,教师提议:“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手中究竟有多少颗红豆吧。”此时,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全班学生齐声从“1”数起,直至数到“63”。随后,教师再次抓起一把红豆,要求学生进行第二次猜测。有学生依据已有经验,详细分析道:“老师第一次抓起的红豆为63颗,我觉得此次比第一次增加的红豆数量少于第一次红豆总数的一半,约为20,因此我推测此次红豆总数为83。”根据学生的猜测,师生共同计数,最终确认红豆数量为85(与学生猜测的值相近)。可见,此类活动不仅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数数能力,还促使他们运用自身经验进行了数值估算[2]。

“估一估”这项活动不仅仅能辅助学生迅速检验估算结果的合理性,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实际估算的过程,能够很直观地感知和理解不同数字的相对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象、生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数感。

三、写一写,发展数感

“将数字用笔写出来”这一行为不仅能够启发小学生深入思考,细致梳理数学概念和逻辑,而且有助于实现他们对数学语言的运用。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发展自身的数感。

在开展了数一数与估一估的活动后,教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出“你们能否用计数器精准地展现出刚才数过的数字?并解释一下这些数字的组成是怎样的”等问题,再邀请学生上讲台操作计数器,完成相应的任务。然后,教师追问:“你们刚刚数的数最大值是100,那么你们知道100里面有多少个10吗?你们能否用计数器展示100与10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提出多种观点后,教师适时提供语言上的引导:“100等于10个10。不过,仅用计数器上的个位与十位是无法直观地表示‘100’这一数字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使用计数器上的百位以满足计数需求。而百位对应着‘百’这个重要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计数单位‘百’和计数单位‘十’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们能否借助计数器,尝试写出数字‘100’?”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书写数字“100”,教师安排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小方块,将数出的某些小方块的数量用计数器来表示,再对照计数器进行书写。这项活动旨在鼓励学生探究百位与十位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亲手书写数字,体验使数字抽象化的过程,并深入感受数字符号的独特魅力。

写一写的过程有利于促使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转化为数学符号表达,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自身数感的逐步发展。

四、做一做,提升数感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讲授抽象的数字,如将“100”这一数字与时间单位“秒”相结合,引导小学生深入思考在100秒内可以完成哪些事情,进行做一做的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数字的理解。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掌握“100”的具体含义,还能领悟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培养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在本课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想必同学们已对数字‘100’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100秒’代表多长时间?在100秒内,我们可以完成哪些任务?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自己在100秒内能够完成的事情?”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在100秒内,我能喝完一杯水、听完半首歌。”也有学生答道:“我在100秒内能阅读完一小段文字,或者整理好课桌。”还有学生说:“在100秒内,我能做15个深蹲,跳120下绳。”听了学生的发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时间单位有哪些吗?”这一问题。对此,有的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答:“我妈妈告诉我时间单位有时、分、秒。我还知道1分钟等于60秒,1小时等于60分钟。”基于该学生的回答,教师问全班学生:“对于刚刚这位同学提到的时间单位的换算,你们能否告诉老师100秒等于多少分多少秒呢?”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因为1分钟有60秒,要从100秒中减去60秒,剩下的就是40秒,所以100秒等于1分40秒。”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字“100”的理解,提升了他们的数感,还使他们掌握了时间单位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激发了他们进行时间管理的积极性。

在上述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做的活动,直观感知了时间的概念,并深入理解了数字“100”的应用价值。教师巧妙设计生活情境,有利于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掌握100以内的数的具体含义,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用一用,增强数感

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购物所用金额的计算、房间尺寸的测量等,他们能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他们探索数学规律的热情,从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数感。

在学生学完“认识100以内的数”之后,教师巧妙地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后面需要学习的“元、角、分”一课的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及相关题目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数学知识应用的实践。具体而言,教师对学生说:“假设超市中有多种商品可供选择,请你自己设定商品的单价,计算100元能够购买哪些商品。”此任务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使他们积极投入思考与讨论。学生们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纷纷给出自己的购物方案。有学生表示:“我打算用100元购买4包单价为20元的糖果和2袋单价为10元的面包。”有学生则回答:“假设1件T恤45元,1盒乒乓球10元,那么我计划用100元为妈妈选购2件T恤,同时为自己购买1盒乒乓球。”听完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于可以购买多种物品的100元,如何将其换成其他面额的人民币呢?”对此,学生们积极做出“100元纸币可以换成10张10元纸币、5张20元纸币或2张50元纸币”的回应。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课的知识要点,还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对知识的有效应用。同时,探究式的学习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知识与技能。

在用一用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尝试对不同面额的人民币进行换算。这不仅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了数字的实际意义,还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人民币单位换算技能。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的数感也得到了切实的培育[3]。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下,具备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表现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体现在对数学思想的理解等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诸如购物、时间管理等情境,而对这些情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无不依赖于良好的数感。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具备数学核心素养。

数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并且在各种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教师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多元体验掌握数学知识,才能在实践中领悟到数学的本质和魅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苏强强.开展项目化学习,发展小学生数感

[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6):65-67.

[2]张婷.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分析:以《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为例[J].求知导刊,2023(5):95-97.

[3]陆桂莉.运用多元表征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探索: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4(10):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