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爱在一起

2024-12-20 00:00:00陆建忠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门槛越来越低。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使用智能手机的行为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的情况日趋严重。面对困于“网”中的留守儿童,如何有效管控手机等上网设备,帮助他们摆脱对网络的依赖,成为摆在农村学校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为此,文章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留守儿童困“网”成因,在此基础上推动家校社协同努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的现象大为改善。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校社协同;沉迷网络;农村学校

一、思考:我该怎么帮助你

这是学校里一堂普通的公开课。笔者坐在教室左后侧的角落里。上课不到十分钟,旁边的小李同学就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把课本竖在前面进行遮挡,趴在桌上睡觉,甚至还发出轻微的鼾声。这让笔者很是震惊,毕竟这是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老师很多,而且这还是早晨的第一节课,为什么现在就会打瞌睡?笔者轻轻摇醒了他,提醒他要坚持把课听完。下课后,笔者和班主任交流得知,原来小李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平时由奶奶负责接送和看护。他玩手机游戏成瘾,经常玩到半夜,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学习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像小李同学这样的情况是否普遍?教师该如何帮助他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秉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信念,主动承担起帮扶网络成瘾留守儿童的职责[1]。

二、行动,让爱不缺席

“闭门造车”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想帮助留守儿童摆脱网络束缚,就要蹲下身来,真正走入留守儿童群体,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们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对此,笔者分别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调查问卷,了解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的情况、原因,再进行应对策略的分析。

(一)留守儿童困“网”成因及影响浅析

1.原因

第一,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拥有手机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普遍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再加上自律性较差,难以摆脱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内容的吸引,因此沉迷网络。第二,留守儿童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无法陪在孩子身边,往往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部分家长就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任由孩子整天玩游戏、刷视频。另外,还有部分家长由于教育认知的限制,对于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以为等孩子到了学校自然有老师的管教。尤其是祖辈亲人,往往整日操劳家务,对于孙辈的教育有心无力,为了不让孩子到处惹事,宁愿让孩子玩手机[2]。第三,农村生活娱乐设施较为缺乏,这让留守儿童可选择的娱乐方式有限。虽然农村的孩子可以因地制宜地创造一些民间游戏来娱乐,但相比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民间游戏难以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留守儿童在娱乐方式上往往倾向于“畅游网络世界”。

2.影响

第一,个性孤僻,与现实生活割裂。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往往有许多烦恼,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与祖辈亲人又难免有沟通障碍,所以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合适的负面情绪宣泄渠道。网络世界充斥着具有强烈娱乐性、吸引力和成瘾性的内容,且部分具有社交属性的网络软件还能够满足留守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社交需求。留守儿童在网络世界中找到了归属感,逐渐与现实生活脱离,久而久之,他们更加不愿与真实社会接触,缺乏社交技能,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第二,学习成绩下降,心态消极。网络内容的强吸引力加上家长监管的缺乏,导致一些留守儿童整夜玩游戏、刷视频,而到了白天上课时则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长此以往,他们逐渐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厌倦和抗拒心理。在成绩下降的打击下,有的留守儿童自我放弃,选择躲进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中,心态越来越消极。第三,视力下降,身体素质变差。长时间面对手机屏幕,不仅会导致留守儿童视力下降,而且由于整天躲在家里玩手机,缺乏必要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还会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变差,甚至出现脊椎病等疾病。

(二)家校社三位一体,我们这样做

要想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沉迷网络的问题,各方需要从各个层面着力,并长期坚持。为此,我校整合多方资源,从家校社三个方面出发,联手共同织就留守儿童“关爱网”。

1.家庭层面

学校通过宣传教育,促使留守儿童家长意识到沉迷网络对孩子的危害乃至对家庭的影响,鼓励家长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正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如每天与孩子进行视频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日常;同时,尽可能每年安排时间陪伴孩子,密切亲子关系。学校还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组建“新父母学校”社群,并安排学校教育专家在社群中与家长们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家长对教育问题的困惑。教师还给家长提供建议,如与孩子约定好使用手机等设备的时间,与家中祖辈亲人沟通,要求他们配合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等。

2.学校层面

在学校管理层面,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将留守儿童帮扶纳入工作计划,建立相应的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制度,给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定期评估留守儿童帮扶工作情况。学校还定期组织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知识讲座、法治常识讲座等,帮助留守儿童拓宽知识面,更好地认识自己。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学校成立了足球社、编程社、葫芦丝社、绘画社等社团,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兴趣爱好,转移对网络世界的注意力。

在教师教学层面,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作业无人辅导、学习成绩较差等问题,教师在班级内组建帮扶小组,让学习优秀的学生监督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状态等,并解答留守儿童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如此不仅能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教师还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指导,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问题的同时,给予他们关心,从而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利用主题班会教育留守儿童。如开展“手机能为我做什么?”的主题班会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手机的广泛用途,让学生知道手机不仅可以拿来玩游戏、看视频,还可以用来搜索资料、学习知识。接着,教师以“如何通过手机更好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手机成为学生生活的“帮手”,而不是拖学生后腿的“蛀虫”。

3.社区层面

为了避免留守儿童回到家中无人管教的情况,学校教师加强与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联系,合作建立校外辅导站等组织,请退休老教师、青年志愿者等加入校外辅导站,对留守儿童进行作业辅导,或者带领留守儿童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在节假日和留守儿童一起过节,给予留守儿童温暖的呵护。

三、改变,让我们爱在一起

在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校留守儿童大多意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性并做出改变,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家庭教育也更加重视,留守儿童所在社区也给学校提供了大力的支持,由此初步形成了家校社合力。

(一)留守儿童层面

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努力,很多留守儿童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沉迷网络的现象大大减少。还有的留守儿童意识到手机不仅可以拿来娱乐,还可以成为学习的“好帮手”,因此加入学校的编程社,学习信息技术,使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绘画、修图、制作动画等。

(二)家长层面

在学校的宣传和指导下,很多家长认识到孩子沉迷网络的危害,纷纷对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加强管理;同时,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不仅关心孩子穿衣吃饭的问题,更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很多家长表示,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孩子也更愿意听从他们的教诲。

(三)教师层面

之前由于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成绩薄弱,任课教师感到迷茫、低落。对此,教师通过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分析其沉迷网络的原因和影响,意识到留守儿童的现实需求,并通过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此,教师明确了育人的方向与方法,提高了育人的专业能力,从而获得职业成就感。

(四)社区层面

通过与学校的联系沟通,社区更加关注留守儿童,把他们纳入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在农忙时节,村委会把留守儿童召集起来统一看护,以减轻监护人的负担;在节假日,组织退休老教师或者青年志愿者开展“老少同乐”公益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区由此形成关心教育、关爱下一代的团结和谐的氛围。

四、呼吁:让我们做到更好

留守儿童沉迷网络已经成了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如何有效拯救困于“网”中的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出谋划策,尝试探索。我校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继续努力,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为留守儿童织密、织牢健康成长的“防护网”。

(一)留守儿童层面

要想真正帮助留守儿童摆脱网络困境,需要内力和外力双驱动。家校社的努力是外力,而留守儿童自身的想法才是内力。由此,各方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意识层面的引导,让留守儿童自己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产生改变现状的强烈意愿,从而自己努力走出困境。

(二)家庭层面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家长的教育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蹲下身来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交朋友,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亲密伙伴,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同时,家长要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适当使用手机等设备,浏览健康的内容;放下手机,多和孩子一起做家务、到户外干农活、逛集市等;多和教师沟通孩子的情况,遇到教育难题时积极寻求学校和教师的帮助,合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学校层面

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制订并完善详细的可操作的留守儿童关爱方案,让留守儿童帮扶工作制度化、常规化,落实“一对一帮扶小组”、定期家访、心理知识讲座等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细则,构建能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还要一手牵起留守儿童,一手牵起家长,架好亲子沟通的桥梁。

(四)社区层面

社区应充分理解学校教育的需求,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对留守儿童建册建档,并给学校提供准确的信息。社区要加快村图书馆、村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的建设,让留守儿童放下手机,回归现实生活,积极阅读、锻炼等,从而摆脱沉迷手机的困境。社区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开展特色社区活动,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结语

留守儿童沉迷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学校的力量。在教育留守儿童的问题上,学校应居于主导地位,主动联合留守儿童家庭及所在社区,汇集多方智慧,采取各种策略,共同织起留守儿童的“关爱网”,让留守儿童走出网络困境,积极面对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赵雪勤.心理融合教育助力留守儿童走出网络沉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8):77-79.

[2]田川,晓骁.留守儿童心理困境何解[J].家长,202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