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

2024-12-20 00:00:00龙正芹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新课标注重情境设计,旨在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逻辑性的学习任务,推动学生主动、深入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真实、合理的情境和有效的学习任务,并搭建合适的学习台阶,驱动学生深入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情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注重情境设计、任务驱动,提出“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1]。那么,怎样才能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提高核心素养呢?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的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实际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设置

(一)情境设置原则

新课标在“命题要求”中指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设置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合理的,否则无法检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真实

为了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采用多种情境设计方式,如拍摄微电影、创作小视频、发朋友圈、写墓志铭等,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是有些情境的设计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譬如,部分教师喜欢运用拍摄微电影的方式创设情境,这一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切实际。这些方式只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那么,怎样设计情境呢?新课标中指出“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所以,情境的真实性可以指向学生的生活,如他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

教师设计的情境要合乎常理,一是要符合文本,二是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文本主要是指紧扣文本,情境和内容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指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又指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可能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情境设计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设置的情境远远高于或低于学生的心理预期,都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情境设置内容

1.日常生活情境

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置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

教师可以从学校生活的角度设置情境。例如,在教学登临诗时,教师利用学校的公众号设置情境:“学校的公众号新设置了登临诗朗诵栏目,小语同学踊跃尝试,把自己的朗诵视频发给了老师,结果老师给他的评价并不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学校的公众号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平台,学校的活动通常会通过公众号发布,学生和家长也经常关注、阅读。因此,教师通过公众号设置情境,能够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可以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设置情境。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教师从邮票入手设置情境:“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200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木兰从军》邮票;后来,中国邮政还推出了‘声音邮票’,即用手机对着邮票扫一扫,就能听到相关的故事。传承经典,人人有责。现在,请同学们将这套《木兰从军》邮票改版升级为‘声音邮票’吧!”邮票是学生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教师巧妙地把生活和学习结合在一起,既推动了学生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文学体验情境

文学体验情境强调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体验丰富的情感,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文学体验情境。

例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置文学体验情境:“如果要把这句诗送给一个人,你会送给谁?请你写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再和你的同桌演一演,读一读。”在这个情境中,教师不仅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这句诗,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3.跨学科学习情境

跨学科学习情境强调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跨学科学习情境。

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教学和地理学科结合。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讨论这种奇特现象出现的原因,设计专题活动“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师也可以将古诗词教学和音乐学科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提供几首乐曲,让学生进行比较,选择最适合朗诵古诗词的乐曲,并向同学说明理由。这

能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鉴于以上几点,笔者在教学《望岳》时,设置了以下学习情境:“涟水县将举办‘典耀中华,赓续文脉’2024年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小郑同学准备朗诵杜甫的《望岳》,但是他不知道怎样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帮他吧!”“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是涟水县每年都会举办的比赛,参加比赛的都是在学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这个情境的设计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境体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逻辑性任务设计

在设置情境后,教师还要设计有效而富有逻辑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学习任务可分为核心任务和小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先围绕核心任务,让学生开展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再将学习内容细分为一个个小任务,构建学习任务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核心任务设计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则是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核心任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这一课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学习,能够抑扬顿挫地诵读《望岳》,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该任务能够在考查学生新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任务设计

围绕核心任务,笔者设计了四个小任务。

第一个任务主要是理解诗歌内容。任务的设计由读准到读懂,引导学生逐渐走入文本。部分学生在读“齐鲁青未了”时,读得一字一顿,其他学生在听的时候无法感受到泰山的连绵不绝。于是,笔者设计了加标点符号的活动:“如果需要在‘青未了’三个字之间加标点,你会加什么标点符号?”学生表示可以加破折号,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读后能够让人感受泰山的高大和绵延不绝。学生选择标点后再次朗读,体会加标点前后表达的效果有何不同。加标点的活动比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读效果更好,能够使学生切身体会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意的重要性。笔者还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古诗的含义,在交流中读懂大意,纠正自己在文意理解上的偏差,与同学共同探讨难以解决的问题。

诗中描写的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从一景一物中能探听作者的心声。笔者让学生仔细研读这首诗,结合具体词句思考诗中蕴含作者的哪些情感,再试着用合适的诵读方法读出这种情感。

第二个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笔者把学习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要重点研读的内容,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读诗歌的情感时,笔者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帮助,从而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

例如,第一小组在读首句“岱宗夫如何”时总是读得很平淡。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句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岱宗”是对泰山的尊称,“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人们对祭祀的对象特别尊崇。作者称呼泰山为“岱宗”,可见泰山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高大,作者对泰山又是多么崇敬和向往。所以,学生在读首句时要重读“岱宗”,读得慢一些。“夫如何”说明作者还没有见到泰山,心中对泰山充满疑惑和向往之情,读的时候语气要略微上扬。最后,笔者告诉学生,研读作者的情感要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思考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又如,学生对于“凌绝顶”的理解比较浅显,只停留表面含义上,无法深入诗歌。于是,笔者点拨学生联系已学的《观沧海》,回忆曹操在看到大海时所生发的雄心壮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诗表达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远大志向。那么杜甫登上泰山时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接着,笔者补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所学知识和补充的资料是学生探究思考的重要支撑。学生结合以上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得出,这句诗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达了作者的决心:终有一天能够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视群山。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朗诵时融入合适的音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情境内容,笔者说道:“小郑同学准备了《二泉映月》和《高山流水》两首乐曲,同学们觉得哪一首比较合适?请同学们根据选好的配乐,读一读,比一比。”接着,笔者让学生自由进行配乐朗诵并展示。

第三个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独自完成诗歌配乐朗诵、情感表达的练习,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配乐朗诵也是跨学科学习,是检验学生能否学以致用的关键,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第四个任务是要求学生写一段话送给朋友,用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思考、感受字里行间中作者的远大志向,同时用个性化和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明白这句诗适合送给什么样的朋友。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训练和考查。

在《望岳》的教学中,笔者竭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打破传统的“提问题,找答案”的教学方式,用有效的任务和多样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进入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