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大班幼儿审美能力提升为核心,以绘本《落叶跳舞》为载体,深入分析大班幼儿审美能力现状,探讨基于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课程实施原则,并结合具体生动的课程案例,详细阐述绘本欣赏与解读、审美感受与表达、审美表现与创造以及审美分享与评价等环节的实施路径,旨在为促进大班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表现和创造,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班本课程;审美能力;感知;表现;创造;全面发展
在大班阶段,幼儿的审美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丰富的图像、色彩和故事情节,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审美体验空间。笔者以绘本《落叶跳舞》为媒介,设计并实施系列班本课程活动,引导幼儿深入理解绘本中的审美元素,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观感知的过程中
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表现和创造,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大班幼儿审美能力现状分析
(一)基本感知初具备
大班幼儿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审美感知能力,他们对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形状和材质等元素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能够辨别和区分不同的颜色、形状和图案,并展现出对美的敏感性[1]。例如,在欣赏绘画作品时,他们能够指出哪些颜色搭配看起来更舒服,哪些形状组合显得更艺术。同时,大部分幼儿能够区分不同的音乐节奏和声音,表现出对音乐的喜爱和欣赏,能够在听到欢快的音乐时自然而然地跟着节奏摇摆。
(二)审美想象显端倪
大部分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审美想象力,能够根据审美对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例如,在欣赏乐曲时,他们会通过肢体动作的展现来表现乐曲节奏的变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他们会根据作品中的某一元素进行创意绘画,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在欣赏绘本时,他们会通过艺术作品再现绘本内容,将绘本故事转化为立体的、可视化的画面。
(三)理解创造待提升
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大班幼儿在审美理解、审美表现和创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解读还不够深入,不能完全理解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他们在欣赏一幅画时,可能只能说出画中有哪些颜色、形状,但无法深入解读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因此,针对大班幼儿的审美能力现状,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因材施教,通过丰富的课程活动与表现活动,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表现和创造,进一步促进他们在审美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课程实施原则
(一)关注主体,鼓励参与
所谓“儿童主体”就是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发展需要与之互动,促进其发展[2]。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幼儿的主体性需求,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鼓励幼儿积极自主参与活动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例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中,教师首先通过问题“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向往与兴趣;其次通过赏春活动,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美;再次结合绘画活动“春天的色彩”,鼓励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最后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各自分享作品、自主表达想法和感受。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自主思考、自主创造、自主表达,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感受与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关注差异,提供支持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学习能力与发展程度都各不相同。教师应充分关注并尊重幼儿间的个体差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幼儿个性化的支持与辅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例如,在艺术活动中,针对色彩敏感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绘画颜料和工具,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各种颜色进行创作;对于细节把握较好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其通过描绘物体的轮廓、纹理,提升作品的精致度;对于线条描绘不够流畅的幼儿,教师则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多次反复临摹、练习,从而提高其线条的流畅性。个性化的辅导与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还能够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激发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的才华,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显著的进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三)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学习过程充分的关注,鼓励他们在探索、尝试和发现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为了满足幼儿的自主探索需求,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在自由创作和表达中体验美的多样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3]。
以手工制作活动为例。为鼓励幼儿积极表现与创造,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等,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组合和拼接方式,探索新的制作方法和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手工作品,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幼儿不仅能在创作的过程中锻炼美术的技能,还能够体验美的多样性,从而更加有效地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三、基于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大班阶段,幼儿的审美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班本课程的实施可以综合有效地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而绘本的出现,则通过生动的图像、丰富的色彩、有趣的情节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审美体验空间。以绘本《落叶跳舞》为例。该绘本以其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为大班幼儿提供了一个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平台。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绘本设计班本课程,推动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绘本欣赏与解读
在幼儿审美能力培养过程中,感受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落叶跳舞》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带领幼儿充分欣赏、解读绘本,帮助幼儿初步领略绘本中美的存在,从而逐渐丰富幼儿对美的敏锐感受。
绘本《落叶跳舞》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落叶世界。在课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向幼儿展示绘本《落叶跳舞》,引导他们观察绘本的封面、插图和色彩,初步感受绘本所蕴藏的色彩美。其次,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绘本中的每一个细节,如落叶的形状、颜色、纹理等。再次,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提醒幼儿细致观察绘本中的画面,如“这片落叶看起来像什么?”“看,它们变成了什么?”“这些落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问题的思考中,幼儿逐渐理解了绘本的故事情节,感受到绘本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最后,教师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鼓励幼儿分享各自对绘本的理解与感受,加深幼儿对绘本的理解。通过交流与分享,幼儿不仅提升了对美的感知能力,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和接纳他人的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审美体验。
绘本的欣赏与解读,不仅提升了幼儿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分享美,从而为接下来的表现美、创造美奠定基础。
(二)审美感受与表达
有了对绘本的欣赏和解读,幼儿对绘本的感受更加丰富和深入。他们开始更加敏锐地捕捉绘本中的色彩、形状、线条等审美元素,对美的感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因此,在欣赏绘本《落叶跳舞》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去感受和表达绘本中的美:“这片落叶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它的形状像什么?”“每一片落叶的形状都一样吗?”接着,教师抛出话题:“如果你是一片落叶,你会怎样从空中飘落下来呢?”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动作去模仿、创造各种不同落叶的形态与动作,在身体的感知与表现中去感受美、表现美。同时,教师提供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创作他们自己的“落叶跳舞”画面,大胆地使用色彩与线条去表现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美术区活动中,运用各种材料再现绘本的场景与角色,将他们对美的理解融入作品中;鼓励幼儿在表演区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生动地演绎绘本情节,展现他们对美的独特表现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绘本的感受与表达,幼儿不仅提升了对美的感受能力,还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去描述、创造和分享美。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三)审美表现与创造
在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感受与表达是审美的起点,而审美表现与创造则是审美体验的升华。有了对美的感受与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表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审美创造。这不仅是对幼儿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更是对他们创造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全面锻炼。
基于绘本《落叶跳舞》的主题和风格,教师精心设计一系列创作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深入探索并表现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首先,教师鼓励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寻找各种形状的落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锻炼了观察力,还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其次,教师引导幼儿用收集的落叶进行创作,比如用落叶拼贴成小动物的形象、独特的造型和简单的舞蹈动作等,以此展现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自然材料进行创作,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美的感知。最后,教师鼓励幼儿创编与落叶相关的小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演绎故事情节。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学会了如何将审美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这样的审美表现与创造活动,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加深了幼儿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幼儿还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转化为具体的作品,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进步。
(四)审美分享与评价
审美分享与评价环节是幼儿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前面审美活动的总结和延伸,更是对幼儿美的感知、表现与创造能力的一次全面锻炼。因此,教师应注重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他们的独特创造。
例如,在《落叶跳舞》自主创造环节结束之后,教师鼓励幼儿依次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创造。天天拿着他的落叶拼贴画“蚂蚁搬家”,大方地向小朋友们进行介绍:“我用剪碎的落叶表现一只只小蚂蚁,再用叶柄表现蚂蚁间相互合作时使用的工具。”透过天天的作品,幼儿都表示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和小蚂蚁勤劳、合作的良好品质。姗姗与贝贝合作的舞蹈“落叶跳舞”,不仅表现出了她们对美的独特理解,也让其他小伙伴们感受到了树叶飘落时的意境与优美。小雨和小月展现的是小组情景剧“落叶的奇幻旅程”,他们利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落叶作为道具,配合着欢快的音乐,演绎了一片落叶从树上飘落,经历风雨,最终融入大地的故事,展现了艺术与语言相融共生的自然美。针对幼儿多元的创作作品,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通过这样的审美分享与评价活动,幼儿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尊重、欣赏他人的创作,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审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基于大班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班本课程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还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审美体验,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更多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班本课程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自由翱翔、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陆晗睿.美育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方法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1):144-147.
[2]吴宇峰.中班自然角创设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J].幼儿100(教师版),2023(12):12-14.
[3]段玉萍.促进大班幼儿游戏中的语言发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