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策略研究

2024-12-20 00:00:00李玉洁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得到深入贯彻。美术作为培养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摆脱了传统固化、刻板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文章主要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意义、现状和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学生;色彩感培养;策略

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色彩感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应采取趣味式、引导式、互动式和翻转课堂等教学策略逐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提升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初步认识,还能通过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搭配培养学生对于美的独特感知,对其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美育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被教师所重视[1]。色彩感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与世界、生活和艺术建立有效的连接,还能让学生有效表达自己对于各类美术作品中色彩搭配的理解。此外,色彩感的培养实践,能让美术教学由单向的讲授式模式向双向的讨论式模式转变,从而有效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学者认为,学生对于色彩的喜好和他们的情绪关联密切。学生对于色彩的选择、搭配和诠释都能够体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每个学生对于颜色的感知程度都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有独特的色彩搭配思考,并且能巧妙地加以应用;有的学生的色彩感相对单一;还有的学生更加青睐于黑色、棕色等单一的颜色,对于相近色、同类色和对比色等色彩的感知和应用能力相对薄弱。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色彩感不仅符合课标的要求,还能从立德树人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为基础,教师能更好地实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美术教学[2]。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现状

(一)教学理念固化,对色彩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图形的诠释和勾勒,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色彩感对于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发展绘画能力的作用,也难以发现学生的色彩感知水平对他们表达美和表达内心世界的影响。此外,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甚至教师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美术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成果都难以突出色彩感培养的重要性[3]。

(二)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引导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并处于对色彩肆意搭配和使用的阶段,无论是在生活中的自由绘画还是在教学活动中的色彩应用,都以自我现有的认知和感受为基础用色,尽显天真和童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关于色彩感培养的引导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过程又以完成教学进度为基础,导致学生缺少系统学习和掌握色彩知识的机会。

(三)缺少生活化的色彩感培养策略

生活是培养学生色彩感的第一课堂。然而,部分教师将重要的教学内容集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导致学生缺少机会表达自己对于色彩的理解和设计。部分教师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双减”减负增效的要求,基本上不会布置美术作业。长此以往,课堂色彩教学与课后的色彩应用产生脱节,学生的色彩感也难以有效提升。

(四)缺少关于色彩感培养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色彩感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色彩知识,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色彩搭配和应用。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却缺少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导致学生难以有机会提升色彩感。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教学氛围,创设色彩培养情境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难以全身心投入固化、刻板的教学活动,更喜欢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氛围。教师有效创设有利于色彩感培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色彩的世界里遨游,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动力。

色彩运用在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能在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深刻感受和体验色彩的艺术,并有利于学生用自己对色彩的理解,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4]。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标志色彩搭配活动”。首先,教师可以提前将设计好的班级标志方案发至班级群中,由学生投票选出班级的标志。其次,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对班级的标志进行色彩搭配。具体而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标志的理解并结合自己的色彩感知和应用水平进行绘制,并将绘制好的作品统一上交给教师。再次,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绘制的作品创设“我心中的班级色彩”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设计情况展开深入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同类色、对比色、过渡色的区别。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于各种颜色的理解和感受。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色彩感知力

视觉作为学生的基本感觉,是学生认识色彩、感知色彩的窗口。色彩则是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元素,越是纯净的、明亮度高及饱和度高的色彩对学生的视觉刺激效果越强,越能够引起学生较大的情绪反应。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需要结合丰富的视觉刺激,深化学生对于色彩的理解[5]。此外,色彩对于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深入的色彩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色彩性格测试”活动,对学生的色彩感进行调查。通过此类测试,教师能综合把握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以便设计出更符合学生特点的色彩教学形式。

又如,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的各类美术作品开展色彩赏析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美术作品的色彩,并尝试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作品中红色和黄色使用的面积较大、频率较高,学生可以联想到太阳和火焰的炙热,感受作者积极向上、热烈的情感;作品中的蓝色、绿色等,则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海水、天空、树木等景物,感受作者辽阔的心胸。

再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组四至六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互动中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个小组可以自行选择喜欢的美术作品,结合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得到色彩感知识层面、应用层面和表达层面的提升。

(三)转换师生角色,增设体验式色彩感培养形式

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的不断创新,小学美术课堂已经逐步改进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体验式色彩感培养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色彩感培养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以苏少版美术三年级上册“色彩明度渐变”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单纯地以色彩的明度渐变形式和视觉刺激形式为主线开展教学,就难以让学生有全面而深刻的领悟,也难以让学生灵活应用色彩的明度渐变绘制作品。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以“植物拓染”的形式进行色彩明度渐变的相关教学,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的色彩渐变形式。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或者放学的路上搜集自己喜欢的植物。其次,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拿出自己采集的植物,放在棉布上,并用透明胶带将其粘贴在棉布上。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如水壶的底部、胶棒的顶部、不锈钢勺子等敲击棉布上的植物,要保证均衡敲击,以便将植物的颜色更好地拓染在棉布之上。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中植物的色彩渐变、动物羽毛的色彩渐变以及海水的色彩渐变。如此,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拓染过程中色彩的渐变与敲击力度有什么关系,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开展翻转课堂,提高学生自学质量

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并采用微视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色彩感培养的技巧和方法”为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并将其发布至班级群中,让学生自行学习。

又如,教师可以整合各类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色彩感培养画面,制作成微视频,并将其发布至班级群,让学生自行观看。

(五)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家校共育

随着教育评价的改革,各学科都不再单一地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和评价学生。艺术类学科不参与传统意义上的升学考试,而每个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能力也不能以机械的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形式、创新评价体系,以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策略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并结合多元化的评价结果,真正地开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动力、活动参与效果、色彩性格测试、绘画水平、审美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基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指标,组织师生间的互评活动。

又如,教师可以邀请班主任和家长一同参与教学评价,并且针对学生色彩感培养的家校共育活动展开深入的调查,为以后培养学生色彩感的工作提供有效的改进和发展方向。

再如,教师可以结合色彩感培养教学、色彩搭配和应用大赛等活动,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等层面评价培养学生色彩感的教学价值和成果,让色彩感培养成为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色彩感是美育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小学美术教师应有效利用好课上和课后的宝贵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从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开始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为其将来更高阶的美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棉.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研究[J].电脑乐园,2021,6(4):103.

[2]陈娟娟.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21):106-107.

[3]胡立.基于想象力培养的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策略[J].流行色,2022(2):123-125.

[4]冯艳.小学美术教学对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6):142-143.

[5]苟睿.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教学的应用策略探析[J].流行色,2023(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