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阐述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探讨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音乐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展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进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艺术兴趣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音乐欣赏,学生能够接触丰富的音乐形式与风格,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此外,音乐还能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不同民族的历史情感,增强文化自信与包容性。因此,在实施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创设充满探索精神的学习环境,同时融入多元化的音乐资源,鼓励学生主动聆听、思考与表达,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一、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及个性特点。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每一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倾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尊重并引导他们形成独立的审美观。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音乐素养的发展[1]。
(二)多学科联动原则
新课标要求音乐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理解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形式。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时,除了经典的中外名曲外,还应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风格多样的作品,让学生能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音乐。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三)创造性实践学习原则
音乐欣赏不应局限于听觉上的被动接受。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新课标强调音乐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乐趣,培养其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简单作曲,或是利用身边的物品创作节奏组合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一)聆听与感受,获得情感共鸣
聆听与感受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聆听不同的音乐作品,让他们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审美体验。通过反复聆听,学生能够逐渐熟悉音乐的基本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进而提升对音乐结构的认知能力。教师应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作品,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先从简单易懂的音乐片段开始,逐步过渡到完整的乐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升对音乐的敏感度[3]。
以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西风的话》一曲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营造温馨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的世界。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西风的话》,尝试着跟随音乐的指引,想象自己置身于秋意浓烈的场景之中,感受西风轻拂脸庞,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细节,比如旋律的变化、节奏的快慢、乐器的使用等。教师可询问:“大家能够听出有哪些乐器吗,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首歌曲是否让你联想到什么画面或故事?”如此,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促进他们的情感共鸣与个人体验相融合。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音乐结构的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将这首歌曲分解成几个小节,分别播放,并讨论每个部分的特点,将它们串联起来,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
(二)讨论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讨论与分享策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思考。集体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同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教师应该创设开放包容的课堂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团队协作精神[4]。
以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好一个土娃子》一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充满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氛围,引领学生围绕这首歌曲进行讨论与分享。首先,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聆听《好一个土娃子》,鼓励学生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感受欢快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接着,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这首歌给你带来怎样的心情,歌词包含哪些有趣的故事?”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元素,比如旋律线条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歌词所描绘的乡土风情。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这首歌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特别亲切?”“是什么让这首歌听起来如此生动有趣?”帮助学生更加细致地理解作品,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创意火花。在这样富有互动性的教学中,《好一个土娃子》成为连接学生心灵与传统文化的桥梁,能够激发他们对于音乐无限探索的热情。
(三)体验与实践,激发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乐趣,同时更好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唱、合奏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领会音乐的魅力;也可以设计创意性任务,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教授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曲的教学为例。《谁说女子不如男》具有强烈民族特色与励志精神。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轻拍手掌或敲击桌面,通过身体的律动初步感知歌曲的韵律与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合唱练习,通过重复演唱歌曲中的经典段落,让学生在和谐的声音交织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注意彼此间的音准与节奏配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团队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任务,比如让学生尝试根据歌曲的主题,即兴创作一段简短的歌词或是旋律,或者可以鼓励他们利用身边的日常物品作为乐器,尝试进行合奏。这样的安排不仅能够让学生活跃思维,大胆展现自我,还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他们对音乐结构与表现手法的理解。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体会音乐的乐趣,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观察与模仿,鼓励表现音乐
教师鼓励学生观察与学习优秀的表演,帮助他们提高音乐表现力。学生在观察专业音乐家或同伴的演奏时,能够学习到正确的演奏姿势、表情,以及如何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等技巧。这需要教师选择高质量的演奏视频作为教材,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并模仿其中的动作和表情,同时注意纠正学生在模仿过程中的错误,确保学习的有效性[5]。
以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外婆的澎湖湾》的一曲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挑选具有如下特质的演奏视频作为教材,即视频中包含专业音乐家或优秀学生的精彩演绎。随着视频音乐的旋律响起,教师可以请学生仔细观察表演者们的每一个动作,尤其是演奏时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这些都是传递音乐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暂停,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细节。教师可询问:“这位表演者在演唱时的表情是怎样的,他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如此,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表现技巧的认识,并激发他们对于音乐情感表达的兴趣。
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仿视频中的表演者,尝试用同样的姿势和表情来演唱《外婆的澎湖湾》。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改正不足,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音乐表现力,还能在模仿与练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
(五)探索与发现,引导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音乐世界,有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根据个人兴趣去寻找感兴趣的音乐类型或艺术家,从而拓宽音乐视野。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问题或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要求学生搜集某个时期的代表性音乐作品,并分析其特色;或者鼓励学生研究一位音乐家的成长历程及其代表作背后的故事。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以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小白菜》一曲的教学为例。随着《小白菜》悠扬而又略带哀愁的旋律响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这首歌曲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场景或故事,你认为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索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小白菜》展开深入研究。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搜集关于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它是如何流传至今的,以及它在中国民歌中的地位。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小白菜》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价值,还能够锻炼自身的信息检索与整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研究与《小白菜》相关的艺术家或民间传说,比如探寻曾经演绎过《小白菜》的著名歌唱家的故事,或者是这首歌曲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变体版本,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六)反思与评价,提高鉴赏水平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旨在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审视所学内容,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评价标准,比如音准、节奏感、情感表达等方面,并教会他们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评价意见。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接受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这对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以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曲的教学为例。当这首充满宁静美感的歌曲响起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静静地聆听,用心感受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旋律的流畅、节奏的平稳,以及歌曲所传达的宁静祥和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初步感受。接着,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比如音准是否准确、节奏感是否强烈、情感表达是否到位等,并示范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方面,例如“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让人感到宁静而舒适”。在学生掌握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相互评价。例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歌曲的一部分进行演唱或演奏,并由其他组的同学来进行点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互相学习与进步,因此要用建设性的语言给出建议。例如,教师可以说:“我觉得大家的节奏掌握得很好,如果能在某些地方加强情感的表现就更好了!”这样,学生将学会如何理性地审视所学内容,并能够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这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注重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度聆听与内心感悟,旨在有效丰富其情感世界、提升其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学生艺术兴趣与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岱媛.新课标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4(24):41-43.
[2]周玲玲.创生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童化之境[J].小学教学研究,2024(23):83-85.
[3]王芳.项目式学习视角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7):44-47.
[4]陈梅梅.“声势”“创作”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19):68-70.
[5]闫小娟.学科育人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10):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