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2024-12-20 00:00:00钟海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活动,有效整合教材内外的古诗词教学资源,并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文章基于核心素养,探讨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策略。首先,简要分析大单元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其次,基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多篇古诗词内容,围绕大概念、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课外阅读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深入理解,推动古诗词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大单元教学”概念,旨在对传统语文教学进行革新。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教育资源。在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大单元”的解读,为学生量身定制明确的学习概念,巧妙融入核心素养目标,在丰富多元的教学课堂中促进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情感共鸣,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一、大单元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优势

(一)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学科素养

通过系统整合具有共通特征的古诗词作品,大单元教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这些古诗词作品在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或历史背景上具有相似性,为学生提供了有机的学习框架[1]。具体而言,随着大单元教学的深入,教师通过创作实践、课外阅读、合作探究、主题拓展等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构建系统性的古诗词知识体系,进而促进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发展

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诗词表面的含义,还要求他们深入探究古诗词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综合分析诗词作者的情感表达、社会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挖掘语言背后的内涵,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此外,通过多角度对比和分析多篇不同诗词作品,有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强化审美素养,提高鉴赏能力

大单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古诗词资源,其不仅整合课内外的古诗词内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流派和题材的作品,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此外,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深入探究古诗词内容时,应引导学生分析诗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等方面,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教学旨在通过系统化、整体化的教学设计,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融入课堂,以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本文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基于古诗词内容设计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一)解析教材,提炼“大概念”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多篇古诗词,寻找其中存在的内在逻辑与联系,从而提炼出能够贯穿整个大单元学习的“大概念”。这一过程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古诗词的内容、思想等方面,深刻把握其在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时期特征中所体现的共同性,以构建较为抽象和普遍的概念。此外,教师也可通过对古诗词中某种文学表现手法或共通情感主题的呈现加以概念提炼,以此引导学生在深入研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主要聚焦于古诗词的学习,包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诗词作品,如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李白的《梦游天母吟留别》、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等。研究这些名篇诗词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境遇,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人生价值观及其对社会与自然的美好追求。比如,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对天下安定的渴望;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体验心灵的宁静与回归本真等一系列心态。李白的豪放意志与杜甫的深情抒怀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展现古代诗人们千姿百态的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和对人生的探索。因此,本大单元学习的“大概念”可提炼为“解读古诗词中的情感、思想与人生追求”。

(二)立足学情,科学设计教学目标

在确定大单元的核心概念后,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围绕核心素养要求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3]。在设计教学目标前,教师应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了解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因素,为之后的大单元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对古诗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古诗词的韵律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探究意愿。然而,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高,其中晦涩难懂的诗句和生僻的字词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困难,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此外,本单元涉及的古诗词涵盖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诗人的作品。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古典文学知识,可能难以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内涵,亦难以准确把握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创作意图,导致古诗词阅读理解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教师可基于核心素养要求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准确理解并运用古诗词中的语言符号,熟练掌握诗词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以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为目标;通过朗诵、翻译、模仿等活动,深化对古典诗词独特语言特征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批判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背后的社会背景、作者情感及人生追求;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文本对比等活动中,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完成文学创作或鉴赏评价;通过诵读古诗词,深入领会其内涵,运用联想与想象,以促进审美感知力与创造力的提升。

文化传承与理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深刻理解古诗词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结合古诗词背后的文化背景,了解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进而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设置任务,问题探究强化素养

在提炼大单元的大概念、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古诗词学习内容,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提出一系列问题,以加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4]。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首先,教师应确保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古诗词内容。其次,教师应突出学习任务的实践性特点,围绕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深度解析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探讨问题任务,通过小组协作、互相启发,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三单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朗诵两篇古诗,以帮助他们初步领略两篇古诗之间的不同风格和故事情节。其次,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信息,并布置第一个学习任务“分析曹操与陶渊明在人生志向和生命追求上的差异,探索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通过深入研究多种阅读材料,学生能够领悟曹操和陶渊明两种迥异的生活态度,结合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再次,教师进一步提出第二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析两首古诗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找出诗歌的核心情感和思想体现,即“咬文嚼字、探究诗眼”。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深入讨论古诗内容,并通过交流和分析学习如何精读文字,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最后,在第三个学习任务中,学生被要求撰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曹操/陶渊明”的文章,表达其对诗人生活追求的个人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古诗词学习与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以此类推,在教学其他古诗词时,教师应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拓展学习资料,全面解读诗词内涵

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深化他们对古诗词内涵与魅力的认识,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拓展策略。其中,积极准备多元化的阅读资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古诗词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框架,引导学生阅读与大单元相关的拓展资源,并提供时代历史背景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把握诗词创作时期的文化脉络;同时,详尽解读作者的生平经历,使学生深刻领悟诗人情感变迁与个人经历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可引入同时期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5]。简而言之,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情感等多个层面深入解读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可引导他们了解相关拓展阅读资料,以深化其对大单元学习内容的理解。古诗词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等均源于唐代,然而各作品的创作者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文学风格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大单元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三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课外阅读推荐如《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长恨歌》等作品,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古代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感知不同作者的心境和创作风格。例如,学生在阅读李白的诗作时,可以体会到其对自由和生命的热爱追求,以及在逆境中的豁达态度;在阅读杜甫的诗作时,可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真挚关怀,以及在乱世中保持高尚情操的坚韧品质;而在阅读白居易的诗作时,则能体会到诗人对人间百态的深刻洞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扩展课外阅读材料,大单元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和丰富,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不同古诗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探索作品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同作品所表现的个性特征。随着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同时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无限遐想和创意灵感,使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提炼符合大单元教学要求的大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动机与浓厚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古诗词的多维意义,使其真切领悟诗句的深层内涵和韵味,从而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望未来,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深度剖析古诗词的意蕴,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丽佩,张超.高中语文新版教材及其大单元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0):104-105.

[2]何析能.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3(16):142-144.

[3]孙彦峰,冯秋菊.大概念视域下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整体设计[J].语文天地,2023(4):9-11.

[4]段晓琴.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J].甘肃教育研究,2023(2):68-70.

[5]于文悦.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J].学园,2022,15(3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