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更加强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鉴于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美育的关键价值,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章探讨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美育,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美育;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教师要基于英语学科的特点,精心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通过层次分明的学习路径,使学生逐步领悟学习的核心要义,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审美认知能力的稳步提升。初中英语教材涵盖的知识领域广泛,融合了自然科学原理、人文关怀及地理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具备跨学科整合的敏锐度,从多重视角与层面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精准捕捉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教学活动有效实施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审美素养提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不仅要聚焦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需深入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教师还要通过开展理解深化、实践应用及创新迁移等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同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他们对美的认知、鉴赏与创造能力。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性情的陶冶与智慧的启迪,能够确保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以美启智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融入美育元素,揭示英语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领悟知识之美、学习之乐。在美育实践中,教师是关键,其美育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将直接映射于教学效果上。对此,英语教师需革新教育理念,树立以美育人的观念,以此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殿堂[2]。
(三)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
美育的融入能够促使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如英语文学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美。这些元素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能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词汇语法教学,而转变为一个集知识传授、情感体验与审美鉴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空间,有效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符合教育多元化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敏锐捕捉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元素,整合多媒体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英语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美育的策略
(一)朗读诗歌,感知韵律美
美育深藏于教材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不仅包括贴近学生日常经验的多元议题,还精妙地穿插了诗歌等丰富的文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这些诗歌作品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韵律的和谐之美,还能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中“Reading”板块“Seasons of the year”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诗歌,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知英语语言的音律美。教师播放与四季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温馨而富有季节特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随后,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重音的处理及节奏的变化,让学生在聆听中初步感受英语的音律美。诗歌的韵律依赖诗句内重音与轻音的精妙布局,其中,重音音节往往要求发音时增强力度,显得更为突出;轻音音节则处理得较为柔和,音量与力度均有所减弱。教师为学生示范诗歌开篇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聆听,辨识哪些音节在朗读时更为突出,哪些则较为平缓。学生们经过聆听与体会,识别出“winter”与“full”是句中的重音,而“days”“are”“of”“snow”则是相对柔和的轻音。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逐步掌握每句诗中重音与轻音的分布规律,并尝试独立练习,在朗读中精准再现诗歌的韵律美。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将诗歌分为几个段落,每段设置不同的朗读任务:第一段让学生尝试模仿教师的语调,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第二段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接龙朗读”活动,每人负责一小段,让学生感受其他同学对音律的理解与处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律美的感知,教师选取诗歌中动人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尝试用欢快、平静、期待等情感朗读,通过情感的投入,充分展现语言的音律美。此外,教师还设计“创意朗读”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上适当的动作或手势,进行表演式朗读,增强朗读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更深入地感受英语语言的韵律与节奏。
在语言学习领域,尤其是英语学习中,掌握口头表达的技巧尤为关键。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鼓励学生开口实践。朗读诗歌为学生提供了体验英语语言韵律之美的契机,不仅能够显著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他们朗读的内驱力。
(二)解析文本,领悟意境美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侧重于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本这一语言艺术载体的独特魅力。英语文本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工具,还是文化与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意境美[3]。
仍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Seasons”中“Reading”板块“Seasons of the year”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学生初始倾向采用直译策略,将“The days of spring are windy and bright.”直接翻译为“春天风大且明亮”,这显得机械而缺乏韵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强调意译的重要性,将原句意译为“春风和煦,春光灿烂”,以展现其意境。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展示直译与意译在诗歌翻译中的迥异效果,让学生观看四季的相关视频,感受自然之美,深化学生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转而运用意译法,对整首诗进行了翻译:“冬日,白雪皑皑,世界披银装,万物沉睡,鸟雀远徙寻暖阳。春来,风和日丽,生机盎然,正是纸鸢高飞时;蜂蝶戏花间,春雨绵绵四月天。夏至,溪流潺潺,绿荫如盖,勾起往昔美好回忆;午后泳池畔,冰淇淋甜,清凉一夏。及至秋,黄叶纷飞,铺满径,农人忙收获,日短夜长寒意浓,预示着冬之序曲,岁月轮回又启新章。”此翻译过程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技能的锻炼,还是学生对文本深层意境的探索与领悟。该诗歌通过细腻描述四季的变换,展现了自然界的四季更迭,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及对生命循环不息的深刻感悟。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翻译技巧,还学会了如何在字里行间捕捉并感受那些超越文字本身的情感与哲思,理解生命的真谛。
意境美是文学作品中通过生动的画面、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想象营造出的独特艺术境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直观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解析文本,领悟意境美,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美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独特的情感美。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美,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刻共鸣,还能在无形中滋养他们的心灵,促进其情感与认知的发展。
例如,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8“Pets”的“Reading”板块中包括“My dog”和“My goldfish”两首小诗。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情感抒发的精妙之处。诗人常借助修辞技巧来传递情感,而情感的表达亦可能潜藏于细腻的动作描写之中。这两首诗富含描述小狗与金鱼动态的词汇,巧妙运用动词,构建出鲜活的场景,能够使学生通过这些词汇联想宠物的形象与特质,进而揣摩诗人对宠物的深情厚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剖析诗歌文本,引导学生沉浸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并设计启发性问题:“What does the poet think of this little dog? How do you evaluate that goldfish?”。教师以此为基石,引导学生挖掘并提炼出两只宠物的核心特质:“clever”与“wonderful”。接着,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How do they behave? Why do poets think they are so clever and wonderful?”。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剖析文本,领悟诗人如何精妙地捕捉并刻画宠物的独特个性。同时,教师分配任务,让学生在细致阅读的过程中,特别标记描述宠物活动的动词及短语组合,并鼓励他们分享这些词汇让他们联想到的场景。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教师适时引入小狗展示特技、嬉戏于林间与巧妙搭建树枝的静态图像,以及金鱼悠然自得游动、悠闲吐泡嬉戏的动态视频片段。通过这些直观的教学辅助材料,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两类动物截然不同的性格,还能更深刻地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它们的深切情感。
教师构建生动、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从而深刻领悟与内化课文情感,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英语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的局限,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展资源,欣赏文化美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认知与鉴赏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在策划课堂活动时,应细致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文化精髓,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学习资源,使学生沉浸于文化的氛围,深刻领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而强化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上册(旧版) Unit 5“Let's celebrate!”的教学为例。该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主题为“节日”,子主题内容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体验”。在“Welcome to the unit”
板块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利用古今节日所蕴含的丰富文化意蕴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通过融合听觉输入、视觉观察及深度阅读等多重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节日背景的立体认知框架,进而引导学生跨越文化界限,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节日在文化层面的异同之处,唤醒学生既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初步引领他们领悟节日背后共通的人类文化精髓与普遍价值。教师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为导入,引导学生跨越文化界限,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节日,围绕春节与圣诞节这两个东西方典型节日,探讨它们在庆祝方式、象征意义、家庭团聚及社区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教师开篇设问“Which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does this poem describe?”,引出单元核心议题“节日”,深入剖析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与客观史实。随后,教师采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提问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How did China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since ancient times? Does anyone know the deep emotion and implication behind this festival?”。接着,教师提出“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New Year and Western Christmas? How should we trea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强调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秉持开放包容之心,尊重每一种文化形态;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积极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最后,教师以全球视野下的设问“Why do people celebrate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作为收束,引发学生深入反思,认识到节日庆典所共有的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人类对美好未来憧憬的集体表达,还体现了对家庭温馨团聚的深切渴望,以及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情感共鸣,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文化的融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对于英语这一跨越国界的全球通用语言而言,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文化教育的融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文化的探索与学习,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对不同文化形态形成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培养拥抱文化多样性的宽广胸怀,形成更加完善与健全的人格特质。
结语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美育常态化、生活化,最终实现以美育人。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美育的全面渗透与深度融合,引领学生探索美,深化对美的体悟,进而点燃其学习英语的热情之火,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英语学习的独特魅力。教师应将美学原则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导向,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审美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课堂上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有效促进其英语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玲.初中英语教学美育渗透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9):63-64.
[2]张琴.中学教育中德育与美育融合发展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16):206-207.
[3]包姣姣.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全面融入美育[J].英语教师,2023,23(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