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主题活动 感知生活之美

2024-12-20 00:00:00卢金芳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至关重要。开展主题活动是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之美的有效途径。学生不仅能在主题活动中发现美,而且能在此基础上学会创造美。文章探讨小学教师如何借助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之美。

【关键词】主题活动;生活;小学德育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如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礼仪之美等。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教师开展主题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日常观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积极主动地创造美[1]。

一、感知生活之美主题活动设计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主题活动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真理。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遵循导向性原则,能更加精准地分配时间、人力、物力,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活动开展效率,更高效地进行活动规划。此外,教师遵循导向性原则进行主题活动设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之美。

(二)教育性原则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主题活动的本质是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注重活动的教育性。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明确教育目的,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能提升教育质量,使学生成为美的观察者和缔造者。

(三)实践性原则

感知生活之美离不开探究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教师通过设计实践类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生活之美,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生活之美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活动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多样性原则

主题活动类型不能过于单一。丰富的主题活动能让德育工作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达成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因此,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要遵循多样性原则。教师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可以采用游戏、绘画、表演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2]。

二、感知生活之美主题活动设计策略

(一)旧物改造,发现环保之美

旧物改造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手段,更是环保之美的体现。通过旧物改造活动,学生可以发现旧物的潜在价值,进行二次创造利用,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在此过程中发现环保之美,学会节约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以“旧物改造”主题活动为例。为了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环保之美,教师组织旧物改造活动。旧物改造活动以废旧物品作为原材料,通过巧妙构思、动手改造,将这些旧物变废为宝。教师让学生从家里收集废旧物品,如塑料瓶、旧纸箱、废旧衣物、礼品包装袋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旧物改造,赋予旧物以新的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初步思考旧物改造计划,并提出设计方案。学生提出将废旧相框改造成美丽的装饰品、用奶茶袋制作笔筒、把塑料瓶制成花瓶等变废为宝的方案。接着,学生构思具体的制作步骤,并动手进行改造。在正式动手改造前,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工,让每名学生各司其职,提高制作效率。以将废旧相框改造成装饰画为例。对于比较细心的学生,教师安排他们裁剪装饰品,如把五彩斑斓的糖纸剪成星星的形状,将不用的礼盒绑带制作成漂亮的蝴蝶结;对于绘画水平高的学生,教师让他们绘制图画;对于有耐心的学生,教师让他们组装、粘贴装饰品。由此,学生合作完成了一幅美丽的装饰画。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分工,可以使活动进程变得更加高效,加强学生间的沟通配合,使他们学会协作。在完成作品后,教师开展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环保心得,谈论自己对环保之美的认识。这项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发现环保之美。

旧物改造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环保之美的认识。学生在亲自改造旧物的过程中,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发现环保之美,树立环保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发挥其价值。

(二)扎染体验,探索艺术之美

生活中的艺术无处不在。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人们能够获得美的享受。无论是书画作品,还是服饰装扮,都能使欣赏它的人得到心灵的启迪。良好的艺术素养对学生品格、气质及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艺术之美,从中获得启发,创造美的艺术作品[3]。

以“扎染体验”主题活动为例。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教师开展扎染体验活动。在进行扎染体验前,教师介绍扎染的概念:“扎染是中国的民间传统染色工艺,是运用自然染料对布料进行染色,再用绳子、橡皮筋等工具,通过独特的捆扎方式在布料上显现出不同颜色和花纹的工艺。”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能了解到扎染图案的不同及颜色的深浅是由捆绑方式决定的,并在之后的亲身体验创作中积极思考捆扎方式,创作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操作指导。此项扎染体验活动是对白色上衣进行扎染,将其制作成富有艺术感的服饰。教师准备一盆清水,让学生将布料完全浸湿,取出布料,慢慢拧去多余水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布料进行染色。在染色时,学生将布料用橡皮筋或绳子进行捆扎,使其呈现不同的图案,再给想要染色的位置滴上染色剂。在滴完染色剂后,学生将布料装入密封袋放置一段时间,使其能够充分染色,等第二天取出,用清水清洗干净,在布料上均匀地滴上固色剂固色,浸泡几分钟,清洗晾干。这些扎染作品映射着学生各自所认为的艺术之美。制作完成后,学生穿上扎染的衣服进行拍照合影。教师开展评选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作品,并说出理由。开展扎染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艺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观察身边的艺术之美,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品位,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扎染体验活动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艺术之美的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美。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艺术中获得感悟,通过创造将艺术回馈给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探索生活中的艺术之美至关重要。

(三)户外写生,寻找自然之美

蓝天白云,花草树木,自然万物都彰显着自然之美。寻找生活中的自然之美,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还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为了让学生寻找自然之美,教师可以开展写生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近距离观察自然万物,领略自然风光。

以“户外写生”主题活动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前往公园,让他们自主观察,描绘他们认为最美的景色。自然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观察自然,接触自然,通过听、嗅、看、触的方式体会自然之美,寻找平时所忽略的自然美。学生巧妙运用手中的画笔,应用色彩和线条画出他们认为的自然美。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巧妙运用色彩,画了不同时间点的天空:清晨的天空是黄澄澄的,午后的天空是湛蓝的,落日时分的晚霞是橘黄色的。有的学生巧妙运用线条来表现自然之美,绘制了某一时刻的天空:蔚蓝的天空中,有各种各样不同形态的云朵,有的像一朵棉花糖,有的像一只鲸鱼。该生画的云朵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具有生命力。有的学生充分考虑自然生长、枝头受重力低垂等规律绘制花草树木。这些细节都离不开学生对自然万物的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学生能够体会到自然之美,这是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体验。通过户外写生活动,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寻找自然之美,并运用手中的画笔呈现自然之美,提升了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和探索能力,加深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能力,提高绘画水平;充分思考自然规律,提升观察力和创造力。户外写生活动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领略生活中的自然之美,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会观察和感知自然之美,进而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模拟社交,感悟礼仪之美

遵规守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规范的礼仪,生活中处处都体现着礼仪之美。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社交,只要有社交,就需要礼仪。学习礼仪是培养综合素质、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礼仪之美,教师可以设计模拟社交活动。

模拟社交活动是设置社交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做出与其角色相符的礼仪规范。在情境模拟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礼仪之美。以“家中来客”这一社交情境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主人家的孩子、客人等角色,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挥,做出相应角色的礼仪规范,进行社交模拟。扮演客人的学生要考虑去别人家做客的礼仪,如需不需要带礼物上门;扮演主人的学生要思考作为主人要准备什么,打扫卫生,准备好茶水以及水果;扮演孩子的学生要学会礼貌地称呼长辈。观看的学生要指出模拟情境中礼仪不规范的部分。通过模拟社交情境,学生不仅能够体验社交礼仪的应用场景,还能够提升协作和沟通能力。在社交模拟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既要表扬学生正确的礼仪表现,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除了“家中来客”这一社交情境,教师还可以设置“课堂发言、公交车让座、餐桌礼仪”等典型情境,进行社交模拟活动,加强学生的礼仪意识。通过这一系列模拟社交活动,学生能学到许多社交礼仪,感悟礼仪之美。例如,在课堂上应保持安静,举手发言,尊重师长;在餐桌上应让长辈先动筷,保持坐姿端正。这样的主题活动将德育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学到许多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发现礼仪之美,规范自己的礼仪,增强礼仪意识。

在德育工作中,使学生感悟礼仪之美、学会社交礼仪对于教师开展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养成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良好礼仪规范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礼仪之美,理解并践行社交礼仪,不仅能使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得体,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社交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在生活中做到讲文明、懂礼貌。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在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之美时离不开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此外,开展感知生活之美主题活动,能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感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人。

【参考文献】

[1]韩壮.让生活之美融入美术教学[J].新校园,2024(5):86-88.

[2]罗彩琴.基于生活教育的小学生综合实践学力提升策略[J].家长,2024(18):174-176.

[3]雷燕红,王红光.礼仪教育渗透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1(3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