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单元导语价值 探索单元阅读教学

2024-12-20 00:00:00邱明霞
教育界·A 2024年33期

【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宽泛性和深入性。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单元阅读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让学生在整合、比较、辨析中获得系统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单元导语的教学价值,探寻单元阅读教学的途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单元导语;教学价值;单元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教学应当“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单元阅读教学就是把单元看成一个整体,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整体设计的教学方式。那么,面对单元中不同作者、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语文要素的若干文本,如何进行单元阅读设计呢?单元导语是不容忽视的要素。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例,探究单元导语的价值,分析单元阅读教学的途径。

一、单元导语的教学价值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来组织单元内容。每个阅读单元的单元导语用两段文字分别揭示单元人文主题和本单元需要重点学习的语文要素,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是教师进行单元阅读教学的向导。

(一)提炼单元大概念

利用大概念来组织单元教学,便于创建任务群,使目标具体化,帮助教师规避杂乱知识点的堆叠教学,直达教学核心,构建“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通道,真正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从而走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2]。单元导语可以说是教师提炼单元大概念的指路明灯。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提到,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讲述生活中的“小人物”的故事。选文有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李森祥的《台阶》、欧阳修的《卖油翁》。无论是近现代的长妈妈、老王、父亲,还是宋代的卖油翁,这些人物都很平凡,且有不同的缺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领人们务实、求美、向善。由此,教师可以提炼本单元的一个大概念:小人物,大情怀。

单元导语的第二段中强调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两次提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是学生理解鲁迅对长妈妈情感的途径;《老王》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教师授课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可以这句话为入口,引导学生探究杨绛先生对老王的复杂情感;《台阶》中父亲反复感觉到的“我们家的台阶低”是学生读懂父亲精神世界的一把秘钥;《卖油翁》中卖油翁的“无他,惟手熟尔”让学生感受到市井小人物的高超技艺及谦虚低调。由此,教师可以提炼出本单元的另一个大概念:关键语句对人物精神品质和情感主旨的凸显作用。

教师仔细研读、分析单元导语,能提炼单元的大概念,由此设计单元教学任务,组织单元教学活动。

(二)整合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向的重要指引。从单元导语中提炼单元大概念后,教师要围绕核心概念,结合学科核心素养和教材内容,进一步细化概念,拟定具体、可操作的单元教学目标,统整单元内容,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参与学习[3] 。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第一段是本单元人文主题的体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感悟人生的哲理。第二段是本单元的两个重要语文要素: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结合单元导语,教师可以设置本单元的三个教学目标:(1)理解和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自然的关注和思索;(2)通过课文中的具体文字,品味语言之美,进而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3)通过文本之间的比较,发掘作品内容和写法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单元导语在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好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借助单元导语的指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阅读、思考、感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句。这个单元的课文有散文,有中国的古典诗歌,也有外国的现代诗歌;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物寓理。这些文章字里行间都烙上了作者的影子,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对于初一学生来讲,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迈进初中的大门,环境的变化、学业的压力、青春的烦恼等接踵而至。如何在困难、挫折面前调整好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是每个学生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悟哲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困扰,心灵渴望得到慰藉。幸运的是,大自然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治愈我们。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路、每一座山,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用心品味,就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希望。”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4]。 教师依据单元导语,创设单元整体阅读情境,遵循了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的原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阅读走向深入。

(二)设计学习任务

单元阅读教学相比单篇文本阅读更注重单元的整体性,强调在教学中通过研读、比较、探讨等多种方式发掘文本潜藏的价值,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内部结构、核心观点、承载信息,在文章之间形成结构化的“互文关系” [5]。单元导语是单元提纲挈领的语句,参照单元导语设计教学任务可以增强教学任务的整体性,设计出循序渐进的教学任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强调,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静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这为学生指明了探究“小人物”形象的途径,即通过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仔细研读,走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平凡中的不平凡。结合单元导语,教师为单元整体阅读课设计了以下五张学习任务单(如图1所示)。

教师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词“小人物”,采用抓关键语句的方法深入探究“小人物”。 这五张学习任务单既有对“小人物”共性的归纳,又有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小人物”特性的深入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思考,又有合作探究。这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组织教学活动

单元导语是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指路明灯。在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紧紧围绕单元导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提示,这个单元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运用文本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分析作品在内容及写法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开展本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这一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手法运用上的异同点。

从单元导语可知,《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在写景状物和抒发情思的方法上皆有很多可比之处。在进行单元整体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写景状物类文章写法上的相似点,发现不同文本的独特写法。

教师在授课时紧扣单元导语,设计了三个任务:观物赏美、品情悟志、得法入文。这三个学习任务中的前两个都是通过比较《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完成的。第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第二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的景物中感受哲理,引发对生活的思考;第三个任务让学生用学到的托物言志手法进行片段写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种写法。这三个学习任务直接指向单元教学目标。在第一个学习任务中,教师又设计了四个小任务,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景物特征、状物手法、描写顺序。学生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并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景散文的知识,对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共性和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景状物类文章在描写景物时必须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为了使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可以调动人的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还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描写静态的景物。《紫藤萝瀑布》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全方位展现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而《一棵小桃树》以时间为顺序描摹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状态,强调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它的顽强不屈。

在比较中,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自我认知产生落差,经历不断质疑、论证、评估和修正的过程[6]。这样能够帮助学生从“浅层次”阅读向“深层次”阅读转变,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单元导语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材资源。在探索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单元导语中丰富的教学价值,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王俊芳.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情境读写实践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46):28-30.

[4]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蒋军晶.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4(9):41-42.

[6]余党绪.理性的反思与开放的理性:语文教学中的“理性”与“合理性”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