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跨学科学习模式,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富有活力。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应用性,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有助于落实学科育人任务。
【关键词】小学音乐;跨学科学习;音乐教学;音乐鉴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跨学科学习模式,打破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积极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创新音乐教学方式,充分发挥音乐学科以美育人的作用。
一、结合古诗词教学,感悟音乐情感
诗与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音乐美,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深入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提升艺术审美能力。
例如,在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来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聆听和欣赏歌曲《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因此,教师可以将此首乐曲的教学与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具体而言,教师提问学生:“大家能够背诵《春晓》这首诗吗?”学生纷纷背诵。学生背诵后,教师让学生回顾这首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接着,教师说道:“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但同时也有对春光短暂的怜惜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两种情感去聆听歌曲,注意歌曲中随情感变化而出现的旋律和节奏变化。”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在聆听歌曲的时候更加注意旋律、节奏及情感的变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此句主要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曲调平缓而富含深情,以二二拍的节奏、不紧不慢的速度演唱,突出歌曲的吟诵感。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诗人睡醒后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感慨娇嫩的春花转眼就被风吹落,被雨打残。此时情感出现了转变,曲调悠远绵长,以突出无奈、怜惜之感。最后的吟唱阶段,演唱力度渐弱,如同诗人的叹息,让人仿佛笼罩在灰蒙蒙的烟雾中,迷茫、伤感。聆听和鉴赏歌曲后,教师进行范唱,再让学生自由演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情感变化,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组演唱,并进行小组互评,从而使学生充分掌握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情感。
音乐和语文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深入解读和理解歌词情感的途径。歌曲的魅力在于其蕴含的丰富情感,学生只有理解歌词的深意,才能更好地演唱歌曲。古诗词含蓄内敛,一字一句都富有韵味。在教学以古诗词为原型的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古诗词理解和鉴赏方法,让学生以语文学习的方式解析古诗词内涵,再进行演唱。在充分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后,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歌曲的类型、节奏和情感。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等变化,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中情感的起伏变化与深刻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此,学生可以在欣赏歌曲的同时陶冶情操,在发展音乐素养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在学习音乐技法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结合美术教学,理解音乐意境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主要用耳朵静静聆听,用嘴巴放声歌唱,这时,对于歌曲所营造的画面感,只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来。至于学生想象的画面是否与歌曲一致,教师无从得知。对此,教师可以将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连通听觉与视觉,让学生将耳朵里听见的歌曲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教师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对歌曲中的情感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1]。此外,教师还能直观看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情况。
例如,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我们的田野》这首歌一共有五段,每一段分别展现美丽祖国的不同风景,极具画面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祖国风光和劳动的美好,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首歌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唱,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描绘的祖国美景,激发学生的喜悦、自豪之情。教师先播放歌曲,让学生自由在脑海中想象森林、湖泊、田野等风景,在音乐的感染下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物阜民丰。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听到的歌曲分88c6412ce2f5cc05409fb243d2403b2d享自己眼中的美丽风光,以此活跃课堂氛围。然后,教师采用逐句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每听一句歌词,就在纸上画出想象的画面。如听到“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这一句时,教师提问学生:“这句歌词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这句歌词里的景物有河水与稻田,河水碧绿,稻田辽阔无边,应该是金色的。”基于此,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将歌词中的景物画出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想象,丰富整个画面。有的学生在金色的稻田中画上正在收割水稻的农民,农民因为丰收而洋溢着笑容。教师点评道:“将人物点缀入画,使得画的意境更上一层楼,除了展现秀美的景象,还能传达劳动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的意蕴,歌曲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学生将耳朵里听到的歌词通过大脑的加工具象化,并在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发挥想象力,添加歌词中未唱到的细节画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无形的意境化为有形的画面,从而对歌曲所表达的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首歌都有不同的意境,学生要沉浸到歌曲的情境中,才能理解歌曲的内涵。教师将美术与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视觉表达听觉,让学生以通感的方式深入理解歌曲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结合信息技术,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在音乐教学中,器乐欣赏是很重要的部分,但乐器种类繁多且难以携带,因此器乐欣赏教学受到诸多限制。基于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音乐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各种各样的乐器供学生学习,从而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利用相应的软件让学生体验乐器演奏,从而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如此,教师不仅能突破器乐教学的难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充足的精力与动力去探索音乐世界,拓宽音乐视野,提升音乐鉴赏能力[2]。
例如,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管弦乐合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取材于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音乐元素多样,文化背景丰富。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这首歌播放给学生听,并问学生:“你们能够听出来这首歌里有哪些乐器吗?”学生对乐器不是很熟悉,大多一脸茫然。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搜索常见的乐器,将它们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将它们演奏的乐曲也播放给学生听。接着,教师让学生将常见的乐器按音色进行分类,以了解每种乐器的特点。然后,教师继续播放教学歌曲,让学生边听边说出歌曲所运用的乐器。学生听出了短笛、长笛、双簧管、军鼓等乐器的声音,教师表示肯定。教师还重复播放学生没有辨听出来的段落,让学生反复听。由此,有的学生根据乐器的演奏方式将其分为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有的学生根据乐器的材质将其分为木管乐器、铜管乐器等。最后,教师利用乐器模拟软件,让学生尝试演奏不同的乐器,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乐器的印象。
音乐教材中的很多歌曲都有丰富的乐器伴奏。学生要想更好地演唱歌曲,就要探索歌曲中的乐理,熟悉其中所使用的乐器。当前,由于教学地点与时间的限制,教师难以给学生展现众多乐器,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补充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生动的器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得以直观感知多种乐器,提高学生的音乐敏感度和音乐鉴赏能力。
四、结合体育活动,激发音乐灵感
教师可将体育活动融入音乐课堂,使音乐的旋律和运动的节奏相呼应,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音乐的动感。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
例如,在教授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乒乓变奏曲》时,教师可以将乒乓球这项体育运动带入课堂。这首歌曲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其整体的旋律与原曲一样是轻盈而活泼的,但节奏的变化更加明显,整首歌曲一共有五个变奏,凸显了场面的激烈,让人仿佛看到学生手握乒乓球拍在一来一回的对战中挥洒汗水的情景,也仿佛能听到观众为精彩的球赛喝彩[3]。可见,整首曲子的重点在于变奏。这样的变奏与打乒乓球时的轻重缓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结合乒乓球运动理解音乐,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教师让学生闭眼聆听这首曲子,同时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乐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你们的脑海里有什么样的景象?”这时,乐理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回答:“演奏这首曲子的乐器是木琴,木琴音色清脆,和乒乓球落地的声音很相似。”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都能联想到乒乓球运动员激烈对打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和同桌一起模仿打乒乓球的情景。在学生模仿对打的同时,教师播放乐曲,要求学生一边模仿打乒乓球的动作一边注意歌曲节奏的变化。一开始,音乐节奏舒缓,就像乒乓球比赛前的热身环节。此时,对打的学生缓慢地一来一回。接着,乐曲加入更多伴奏,节奏也更加紧凑,就像比赛开始变得激烈。此时,对打的学生逐渐进入状态,紧张感体现在变快的对打节奏上。然后,节奏由两节拍变成四节拍,更加紧凑,预示着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时,学生对打的动作也更加激烈起来。学生模仿对打后,情绪高涨,热烈讨论在对打过程中听到的变奏之处。整首曲子不同的变奏分别对应乒乓球比赛的各个阶段,既有演奏形式的变化,又有音高的变化,丰富而生动。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打乒乓球,深入理解了不同变奏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且在动感的音乐中展现了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体育和音乐是两个明显不同的领域,前者注重身体的锻炼,后者注重心灵的陶冶。然而,当它们相互交织时,却能碰撞出令人惊艳的火花,带来良好的跨学科教学效果。将体育运动引入音乐教学,能使学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宣泄自己的情感。在音乐营造的独特氛围下,学生的运动更加富有激情;在运动的刺激下,学生能够激发更多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迸发音乐灵感。
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学习模式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从多学科视角探究音乐知识,从而深入理解音乐所涉及的乐理知识和所表达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跨学科教学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凸显音乐学科的主体地位,以其他学科的学习思维或精华内容为辅,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充分得到艺术的润养。
【参考文献】
[1]张浩程.以生为本,跨度有方: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24(9):45-47.
[2]张蕾.以“立德树人”理念擘画育人蓝图: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效的思与行[J].琴童,2024(1):120-122.
[3]张业茂,应乐.情感共生:小学音乐与美术欣赏课程的融合共生模式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4(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