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意象

2024-12-19 00:00:00李彪
今古文创 2024年45期

【摘要】我国南方各民族的赛龙舟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它作为一种精神桥梁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赛龙舟习俗还蕴含了各民族普遍认同的传统文化意象和民族精神价值,它们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实地走访等方法对赛龙舟习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牢牢抓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一主线,挖掘赛龙舟习俗这一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认同中的意义和价值内涵。

【关键词】赛龙舟习俗;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认同;文化意象;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5-0128-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5.03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1]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性,各民族文化风采各异,但又互相包容,多元并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已经处于正在进行时的状态,且呈现势不可挡之势。但当今世界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自身脚步并且脚踏实地地迈向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显紧迫,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这也更加凸显出强化文化认同,发扬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人的世界是由物和符号构成的世界,是一个由符号建构起来的文化世界”。[2]这个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各自代表着某一事物或者文明。而谈到文明就不得不谈到民族。“民族代表着某种特定的人群并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是在历史的不断演化中逐渐发展的共同体,同时它们之中所形成的共同文化及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发展民族共同体的基础性、关键性纽带。随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文化的特性越是突出,文化认同就越显得强烈,而民族内部的‘共同性’关系就越发牢靠,从而使得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维护得到更加坚实的保障”。[3]

本文从文化符号的视角入手,以赛龙舟习俗为案例,分析赛龙舟习俗的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逻辑联系,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取向。

一、赛龙舟习俗与中华民族认同的理论基础

根据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的符号论,人与其他动物或者说是事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创造出符号并能够使用它,进而实现人类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目标,促使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卡西尔把这看作人类所独有的符号性特征。同时卡西尔还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或物质层次的对象,如宗教、神话、艺术、科学和语言等看作是符号,它表达着人类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因此也可定义为文化符号。文化符号在民族中广泛传播,与民族紧密相连,代表了该民族的独特身份和归属感。这些符号包括特定的艺术形式、民族服饰、食物、音乐、舞蹈等,它们使民族成员感到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同时,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代相传,它们有助于保持和传承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独特之处。并且人们在宣传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能得到增强。文化符号包含在文化里,文化符号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就能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起到一定帮助,作为关键性的精神纽带,它能够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积极影响。

龙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承载着各民族的精神和历史记忆,俨然可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传统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舟文化的发展对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着积极的凝聚作用。现如今龙舟文化早已遍布我国大江南北,赛龙舟活动更是成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学界对于赛龙舟习俗起源的解释一般包括“图腾崇拜说”“生产劳动和战争说”“英烈祭祀说”等,而民间则众说纷纭,就贵州来说,赛龙舟习俗的起源还包括一些神话故事,“保公烧龙说”“避恶日”“迎夏至”等,但无论什么“说”,都至少说明龙舟文化是一个遍布中国、家喻户晓的标志性文化,是一个促进各民族关系友好发展的文化。

二、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认同中的价值内涵

我们现如今生活的文化世界是人类基于主观意识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这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一个符号的世界。这个符号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符号就是我们文明的代表和见证,包含着人类几万年来的物质和精神成就。而文化符号的多样性特征,代表了各民族都有属于他们独特的文化符号,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民族间的文化符号基于各种因素而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文化符号,或因对彼此文化符号的认同促使了民族的交融。因此,对于文化符号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让各民族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一)神话符号、历史文化符号的价值内涵

有学者提出,“那些与民族、始祖起源等内容相联系的神话恰恰是一个群体甚至整个人类最朴实的符号和精神形式,类似基因一样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流传,作为民族的情感记忆和族群认同而存在,是民族精神的根源”[4]。中华民族流传着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创造了万物,北欧神话中认为奥丁作为主神创造了人类居住地。这些神话故事承载着各自民族存在的历史想象和集体记忆,塑造了各自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神话符号在维系民族凝聚力方面的力量持久而强大。可见,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有其独特性,同时也说明神话故事对于中华民族认同有促进和巩固作用。

历史符号在促进中华民族认同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卡西尔认为“历史符号是一个符号的宇宙”,但是历史符号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包含在物理事物之中,与物理事物紧密联系,从物理对象中反映出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文明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解释和再解释,它处于一个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现实和发展的需要。而“中华悠久的历史呈现了多元分布特点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孕育了多民族的萌芽与发展”[5]。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创造了一个既包含统一性又具备连续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符号。如党史、改革开放史等都是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一个理想的精神支撑。

(二)文化意象符号的价值内涵

袁行霈在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意。”换言之,就是意识层面的内容融入了具体的物体之中,而文化意象正是对这种物体的文化表达。文化意象作为一种独特的隐形文化符号系统,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彰显了各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内涵,表现在各种文学作品、神话故事和寓言当中,并且与一些民族的图腾崇拜也有密切的联系。文化意象还涉及一些丰富的想象,也就是一提到某些意象,就想到相对应的事物或意识,它已经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并且不同的民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差异也意味着文化意象的差异。换句话说,特定文化意象的发展对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或深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文化符号的研究和发展能够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认同。赛龙舟习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单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精神特征。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当今社会已然生根发芽,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符号多种多样,怎样开展对它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议题,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学界不乏对赛龙舟习俗的研究,但对它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赛龙舟习俗之于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6]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汇聚了众多的民族,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在这样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下,怎样发展使各民族团结凝聚的文化符号至关重要,“应该对各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交融和创新给予重视,发扬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的民族文化魅力,促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7]。

(一)赛龙舟习俗的文化意象价值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些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龙的形象在近代中华民族的认同建构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化身。”[8]对于龙的崇拜是中国最古老的神灵崇拜之一,它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一方面,龙被认为与自然界的元素相连接,如水、雨、云等,中国古代人认为龙掌管着自然现象,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隐喻着自然的力量和人类与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龙被视为帝王的象征。皇帝自称为“龙的传人”,意味着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龙文化充斥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古至今,龙的形象常用于寓意吉祥和祝福,被广泛用于庆祝和装饰。龙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常常出现在绘画、雕塑、陶瓷、刺绣当中。龙的形象具有流畅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此外,龙与中国的许多重要节庆活动和民俗习惯密切相关。例如,中国的春节庆典中,舞龙是重要的表演之一,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和祝福。龙抬头节、端午龙舟赛和龙王庙会等活动更与龙文化密切相关,这些联系构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基础。

可以看到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有着龙文化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如傣族过泼水节要赛龙舟,彝族过火把节要耍龙,白族赶三月街要舞龙,黔东南苗族的“接龙”仪式,布依族的“草龙”等。显然,赛龙舟习俗中的龙文化已得到各民族的共同认同和接纳[9]。在历史的发展中,不同民族因所生活的地域、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象,又在各民族的交融中慢慢形成一些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赛龙舟习俗作为一种中华各民族共同认可的文化意象,不仅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活动表现和意义,而且深入每个中国人潜意识当中。

就赛龙舟习俗的文化意象而言,其所表达的文化寓意象征包括:团结协作与凝聚力、传统与尊重、勇气和爱国主义精神。赛龙舟活动在中国通常在端午节这天庆祝,人们MszRd9+B3MpSPQWRu+wWbm01Wn17+iA0oBx6STNNvHg=通过参与龙舟比赛、吃粽子等活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龙舟比赛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祝福,它传达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强调积极的生活态度。龙舟比赛需要队员们勇敢面对激流,克服困难,这象征着勇气和决心,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迎接挑战,追求目标,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首先在赛龙舟习俗起源说里主要流行着“图腾崇拜说”“生产劳动和战争说”“英烈祭祀说”等。而民间普遍比较认同且影响最大的说法即“英烈祭祀说”,把龙舟和屈原联系起来,认为是对屈原的纪念。屈原那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表达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彰显了龙舟的文化价值[10]。其次就是龙舟活动所表达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维系民族内部团结、文化认同和加强族群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赛龙舟活动的发展是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人数的增加到地域范围的扩大。例如龙舟活动的参加者从一开始的街坊邻居,到一个姓氏、一个村子,再到镇、市等。正是龙舟活动逐渐地把人们聚集到一起,从身体到心理上使人们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赛龙舟习俗表现的文化认同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方式多种多样,有可能是民俗或者一些共同的文化信仰,也有可能是有着相同的始祖和生活方式,更有甚者是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互相合作所形成的情谊等,这些都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形成或强化方式[11]。民众对文化习俗活动的自觉遵守,其实也是民众一种自发的文化认同感,他们把这些习俗融入生活当中去,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赛龙舟习俗与中国传统端午节日深深结合在一起并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的习惯,一到端午就吃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

随着龙舟活动的传承和发展,赛龙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不仅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使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它还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协作关系。龙舟活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举办,这个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连接了中华民族的不同地域和人群,还促进了中华民族民俗传统的弘扬。赛龙舟比赛强调团队的合作和协作,体现了集体的力量。每一条龙舟上,都要有鼓手敲鼓掌握节奏,划手配合鼓点发力,舵手调整方向,只有互相之间团结协作,互相配合和信任,才能赢得比赛。龙舟成员之间的团结性也映射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中华人民通过协作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宏观来看,意蕴各民族一起来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如此,龙舟活动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国际间进行交流时,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参与国际龙舟比赛、文化交流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影响力,激发了民族的自豪感和骄傲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四、赛龙舟习俗之于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特征

(一)赛龙舟习俗的文化特性

整个世界布满着形形色色的文化,这些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中华文化也不例外,中国的龙文化和赛龙舟习俗蕴含着“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从“龙”字来看,它本身就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甲骨文中的龙字很形象,有貌似鳄鱼的头,貌似蛇的躯干。在龙的形象构成上,如《画龙辑要》和闻一多先生都对龙的形象进行了描述,认为龙由多种动物构成,《画龙辑要》中提了龙的“九似”说,认为龙身上有九个部位似其他动物。闻一多先生认为龙以蛇为本体,龙的其他器官由其他动物构成。虽然对龙的构成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所表达的关于龙的“多元一体”文化含义大抵相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所表达的文化特性刚好与此相得益彰。费孝通先生根据其对人类学的研究和梳理当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认为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几千年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认同的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费孝通描述的这个过程中,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含着各种文化符号。

赛龙舟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也具有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包含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龙舟就代表着“一”。赛龙舟习俗是一个多人参与的集体性活动,通过龙舟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比赛。一个龙舟上有指挥的船长、掌握方向的舵手、整齐划一的锣手、激情四射的鼓手、齐心协力的划手等二十余人。如果要想赢得比赛,那还得舵手精准地控制方向,鼓手的节拍要精妙地跟划手节奏保持一致,使整个龙舟运动处于一种一致的状态中,只有这样把人与龙舟融为一体才能划得好。

另一方面,“多元”意指我国南方各民族的赛龙舟习俗的传统涵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并有着对赛龙舟习俗的不同的理解,并且形成了多元的龙舟文化。而“一体”正是反映了我国的赛龙舟习俗所传达的精神和文化是一致的,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前面提到龙舟文化起源另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的说法,如越地说、吴地说和苗族说等。越地说的纪念对象为越王勾践,吴地说纪念对象为伍子胥,苗族说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湘西苗族纪念祖先般木瓠,黔东南清水江苗族纪念烧死恶龙的民族英雄保。可见,我国南方各民族的赛龙舟习俗也凸显出它们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及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特征。“不管是国家还是民族,如果它的文化属性当中具有多元的特性,那么它的文化体系肯定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生命力。反之,如果一个文化体系兼具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富性特征,那么它的整合能力自然不会差。”[12]在这种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整合性充斥的基础上,不仅文化自身能够得到创新和发展,而且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将会更加自然和相得益彰,从而构建更加包容和丰富的文化景观。这一过程有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坚实基础。

(二)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和媒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基础和民族血脉,在漫长的历史当中各民族不断交融,最终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一个高度自我认同的文化实体。中华民族的概念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处在这一文化实体当中的人们有着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并且有着一致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变和文化融合的过程,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它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认同感逐渐形成,构建了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和社会联系。斐迪南·滕尼斯提出了“共同体”的三种构成,即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其中精神共同体被视作最真实、最崇高的人类共同体。[13]换言之,精神力量在共同体的形成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能够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和稳固。同样,拥有巨大凝聚力的共同体不仅能发挥出庞大的物质力量,也能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能够把共同体内部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诉求等聚拢在一起形成一种相互共存、相互包容和和谐一致的状态,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向前发展。

赛龙舟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并且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构建和国家认同中起着重要的精神纽带和媒介作用。而且在中国古时这样一个儒家伦理维系的宗法制社会中,尤其注重家族或宗族观念,具有天然的凝聚基础。虽然各地龙舟活动不尽相同,但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已然发展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习俗,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构建国家认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的赛龙舟习俗的历史和发展,赛龙舟习俗具有意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信仰,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力量。赛龙舟习俗是在端午节日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承载着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文化信仰基础上形成的民间体育活动。它不仅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交融,而且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纽带。因此,应该更多的发掘如赛龙舟习俗这样的文化符号的精神价值并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齐头并进,进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杜念峰,张雯.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27.

[2]范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符号机制[J].广西民族研究,2021,(02):10-16.

[3]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5-29.

[4]胡仕坤.文化符号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4):109-115.

[5]方堃,明珠.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05):9-15.

[6]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85.

[7]青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04):56.

[8]赵旭东.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2):18-24.

[9]伍雄武.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各民族精神的融汇与凝聚[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203.

[10]吴斌.中国龙舟运动的起源与文化价值探析[J].兰台世界,2012,(36):125-126.

[11]张曙光.民族信念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389.

[13]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1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17.

[15]郭思编,杨无锐.林泉高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69.

[16]吕韶钧,彭芳.舞龙习俗的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09):55-64.

作者简介:

李彪,男,汉族,贵州贞丰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