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自然:卢卡奇与阿多诺的自然美比较研究

2024-12-19 00:00:00夏雨
今古文创 2024年45期

【摘要】卢卡奇与阿多诺面对相近的德国唯心主义美学研究传统和物化时代背景,基于各自的哲学体系集中论述了自然美。两者均强调自然美的历史生成性,但在自然美与历史的关系、自然美的本质内涵以及自然美在美学中的地位方面分歧较大:卢卡奇重视自然美的社会维度;阿多诺重视自然美的自然维度。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历史哲学基础和观念不同,但他们的美学诉求一致,即论证自然美在打破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束缚,实现人的自由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卢卡奇;阿多诺;自然美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5-0072-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5.018

卢卡奇与阿多诺两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大家,分别提出了总体性的辩证法和否定的辩证法,晚年又各自写就美学代表作《审美特性》与《美学理论》,不谋而合地开辟专章讨论“自然美”问题。他们共享康德、黑格尔自然美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论述的学术传统,以及共同面临物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但在阐发各自自然美观点时,分别侧重社会维度和自然维度。

本文将从卢卡奇与阿多诺关于自然美的历史、本质与地位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论述入手,进行比较研究,剖判其差异的缘由,并阐发其共同的美学诉求。

一、历史:社会决定与野外活动

自然美如何可能?卢卡奇和阿多诺都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主张自然美是在历史中生成的。

卢卡奇就自然美研究思路提出质疑:“是否我们的自然体验(或其中一部分)确实具有审美特性,是一开始就被肯定的,因此阻碍了对它进行不带先入之见的探讨。” ①他批判康德以主观反思设定的目的而肯定自然美,即“由人的道德利益所设定的美能够作为自然本身的产物” ②;至于机械唯物主义者主张自在存在的自然直接产生它自己的美,这种直接引入目的论进入自然界的做法则等而下之了。卢卡奇认为,正确的入思路径应是从社会的历史的人的生活出发。自然美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如何可能必须建基于人类的诞生,而这一审美人类学的前提是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的同时的分离与再度结合。具体来说,人类劳动不仅使得自然界限退缩和人类安全区域增加,而且也发展了人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提供了闲暇时间,从而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直接的物质交换而丰富化多样化提供前提,比如为观赏高山荒野等“崇高”的自然美提供交通条件和安全保障。在奠定自然美的唯物论基础方面,阿多诺与卢卡奇惊人地相似,“在自然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时期,是没有自然美的存在余地的” ③,自然美是在人类有能力从大自然不可征服的恐怖中解脱出来之后才出现的。

在论述了物质生产劳动这一重客观性的基础上,卢卡奇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生产关系,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第二重客观性,即社会结构或社会历史状况。由此决定了自然体验是什么,如城市生活方式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意识危机,使得人渴望从自然美中超越庸常的生活。也即,卢卡奇主张不能由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与自然界本身的直接关系中推导出自然美,而应看到社会这一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立的新联系,其为阶级性等人的主观性方面奠定基础,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状况反思的主观情调。阿多诺亦重视社会历史动机和倾向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欣赏自然美,总是混杂着这个被工具化和被肢解的世界上的单独主体的患难经历,带着忧郁症和厌世的标记” ④。

但与卢卡奇不同,阿多诺更加强调自然美相对于社会构成的一种历史性的“张力”作用,将自然美确立为“野外活动” ⑤。德国19世纪中与古老建筑有关的文化景观都被归类到自然美名下,脱离了当时令人不满的社会而成为“野外”,这是自然美概念在前现代人工制品上拓展性的批判性运用。因为前现代社会的事物无论其是否落后,总让不满现状的人想象其应该更富有人性更加美好。历史性的“张力”还体现在“恐惧”的变迁上。大自然的神秘伟力尚威胁着人类时,给人带来恐惧。阿多诺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偏爱自然中的对称性安排,是因为其秩序感让人感到自身的掌控力。对此,卢卡奇亦认为远古时期的人偏好创作几何纹样,是“对现实通过数学和几何进行支配的第一次尝试” ⑥,以克服恐惧,从中能体会到一种自由感,这与在自然中寻到秩序而收获美感一致。但这种自由感被一种新的在社会里终年不自由的恐惧感所取代,即身处第二自然的社会中,主体因无能为力挣脱,试图在第一自然中寻求庇护,获得另一种新的自然美体验。

然而,正因为自然美作为“野外活动”相对于社会构成了“张力”,社会便试图同化和利用之,由此自然美在历史上遭到了歪曲。“鉴于技术与更为重要的商品交换原则仍在继续扩展,自然美愈加具有一种完全对比性的功能,其间,自然美容易被其反对的物化世界所推选。” ⑦旅游业、广告业等商业世界将自然美整合进自身,对自然的感知进行模式化、媚俗化,由此自然美内在的相对社会的批判性便被转化为“社会调解性”,自然美本身“也就纯然是象征性或表面性的了”,沦为一种虚伪的意识形态。但“不管其社会调解性如何,自然美依然喻示着那一不可知的彼岸” ⑧。在自然美中,自然与历史因素始终构成异质性的相互关系,变动不居因而拥有生命活力。阿多诺总结道:“自然美是停滞不前的历史,是拒绝展开的历史。” ⑨

虽然同样主张自然美的历史生成性,但卢卡奇侧重强调自然美为人类社会生活所决定,其美学目的在于确证自然美与“人的内在特性、人的社会关系以及各种制度、社会事件和历史等”的紧密联系,从而为其整个美学体系论证审美对人的促进作用奠定基础。阿多诺则从注重从历史维度对自然美被社会扭曲的状况进行批判性思考,守护自然美的“非同一性”,以抵抗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操控。

二、本质:人类属性与自然谜语

卢卡奇具有传统启蒙主义者的乐观态度:“他的理性思维认为,他关于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理性的方式提出并加以解决……绝对真理已经被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世上。” ⑩根据马克思对黄金由以引发人们兴奋的自然特性与社会根源的分析,卢卡奇明确地界定自然美“是通过与特定历史时期相适应的社会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所决定” ⑪,其中社会要素占据主导地位。

卢卡奇对叙事诗和戏剧文学中所明确表达的自然美体验进行研究,发现“它的直接对象不再是对现实的单纯体验……而是人的所谓社会实践本身。对自然的体验可能只是插曲,与这种实践的密切关联成为塑造的真正客体” ⑫。在伟大文学作品诸如《荷马史诗》下篇《奥德赛》中,大自然以其异常险恶的力量使得人们被迫与之作生与死的斗争,其“美”在于人与自然的冲突中所凸显出来的勇气、坚定等道德性质;而在印象派马奈、莫奈的风景画中,自然美体验的中心则是“针对自然界的劳动直到自然界中度过愉悦的闲暇” ⑬。

卢卡奇还从自然美体验的过程,也即从自然因素与人的因素相互作用方式方面论证人的社会生活要素的主宰地位。《战争与和平》中保尔康斯基受伤躺在战场上,看到崇高的静穆的天空,体验到生命本身带来的美好,渴望过上真正的人的生活。卢卡奇指出,这一自然美体验,关系到保尔康斯基过往酝酿已久的对空虚忙碌的生活道路的不满,天空这一具体自然现象只是诱发的动因,其自在存在的特性只是提供了唤起这种体验的可能性。保尔康斯基之所以能获得审美体验,其原理在于高高的天空此时被转化为价值概念,以其简单性和统一性,高于个体的人的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复杂性;也代表着自然变化规律的永恒性,高于个体的人的短暂性。

而在自然界中,类表现为持续性原理,即表现为相对它的个体样板的生与死的永恒性。卢卡奇认为,自然界的永恒性被人体验为人自身的类属性,就是人类总体本身的特性。由此,他得出结论:“作为自然体验的本质内涵是各个体的人与人类的关系。” ⑭但个体与人类直接建立了联系这一结论似乎与前述强调的“社会中介”相矛盾。在卢卡奇看来,这恰恰体现了进入文化社会之后,人很难体验到统一性、简单性和永恒性,而通过自然的永恒属性,此一感性中介直观地把握着人的类属性。

阿多诺并不认为“思想的力量足够把握现实的总体”,因此拒绝对自然美内涵本质作出明确界定:“自然美的实质,委实具有不可概括化与不可概念化的特征。” ⑮康德认为崇高的自然美能激发人们对自身使命的敬重和道德情感,是道德的象征和促进力量,而克劳斯拒绝参与对宏大自然景观的崇拜。阿多诺认为这两种相互矛盾的佐证,说明了任何在先验意义上将人们对自然美的感知加以理论化本质化的企图都是不可能的。自然美可以体现在自然界的任何片段之中,而“这与形式比例之类的东西,很少有关或丝毫无关” ⑯;“用理智来观赏自然景致的思想……它将大自然阐释为具有内在意义的东西”,这类自然美理论亦衰亡败落。由此观之,在阿多诺看来,自然美既不体现在自然对象的形式上,亦不能从内容上加以确定,而恰恰体现在“大自然之语言的谜语性质” ⑰,即不确定性上。具体而言,自然美具有转瞬即逝性,人刚要把捉它时,它就消失不见。有鉴于此,阿多诺主张以“无意识的统觉”而不是“细心的凝神观照”来了悟自然美,即以某些直觉手段而非分析性反思作为对自然美的体验方式:“正是无意识统觉的连续性,经常在突如其来之际,使这些对自然的微妙感觉成为可能。” ⑱自然美不仅因其短暂性和非概念性而难以被人化,还因其不协和的“不对称”而被黑格尔所贬低,但阿多诺认为这正是大自然的尊严所在,自然美凭其表现方式来抵制任何刻意的人化企图。

卢卡奇亲身参与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对现实社会生活有更热情的追求,对真理有更强烈的渴望,因而美学研究上也紧紧围绕人类社会澄清自然美体验本质。阿多诺则充满了怀疑精神,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及其出路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目前还看不到任何更高级的社会的具体形式,因此,任何看似通往那样的社会捷径都是退化。” ⑲因此,他更多将自然美定位为物化社会中疏离的自在之物,描述自然美本身的神秘特征。

三、地位:有声合类与无言自在

卢卡奇与阿多诺对于德国古典美学唯心主义的传统均持严肃的批判态度。卢卡奇认为自然美问题“被美学上通过等级制的问题给搅坏了,即是否自然美要高于艺术美” ⑳,这种唯心主义等级制的思路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已有先例。“因为社会的、阶级的需要总是对这种等级划分的取向产生强烈影响……‘级别’的分配也随意化” ㉑,所以标准的随意化导致等级秩序的随意化,“即自然高于艺术(如柏拉图、康德、威塞),也可能彻底相反(如黑格尔、费舍尔)” ㉒,其结果是篡改了人的生活不同方面之间的真实联系。偏向自然美更高级的阵营,如柏拉图的“智力美”主张人们超越感官限制达到纯智力、彼岸的领域中寻找美,卢卡奇斥之为“宗教神秘主义” ——哲学唯心论进入宗教的超验思想,并指出其后果是使美脱离世俗化、非感性化,最终降低为对善的一种独特的比喻。康德的自然美概念延续了这一思路,将大多数活生生的自然体验关在美学之门外面。偏向艺术美更高的阵营,如得出自然美“不完美”结论的黑格尔美学信徒费舍尔认定艺术家完全超出了作为模特儿的自然原型,卢卡奇批判其将真实的创作过程狭隘化了,因为艺术家既有可能基于自然而发挥高超的艺术效应,但也经常达不到自然的规定性。卢卡奇认为自然美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活综合体中的一个要素,不可能获得上述唯心主义哲学为其确立的特殊地位。艺术的基础作用在于“把完整的、单独的人在对自然的体验中处于主观方面的东西转移到客观性的领域中来……把它明确表现为人类的占有物” ㉓。如前所述,自然美让日常单独的个,体验到人的类属性,那么艺术美对自然美的表现作用在于集中和强化自然美,使完整的个体的人生活和谐而丰富。

卢卡奇从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属性论述中获得启发,认为人通过劳动,从无声的类即自然物中解放出来,成为人即有声的类;并且将通过发展物质生产与提供个人自觉意识两大途径,继续从当前自在的类向自为的类上升,克服物化,走向共产主义。㉔由此观之,自然美被纳入卢卡奇关于人的合类性上升的规划中,与艺术美一样发挥着推动人类解放的作用。

阿多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扩展的人类自由与尊严”在德国唯心主义美学得到彰显,却遮蔽了自然美:康德出于道德兴趣重视自然美,谢林、席勒和黑格尔则以唯心主义的固有偏见“毁坏所有不受主体操控的东西”,而只关心艺术美。阿多诺将黑格尔确立为“结论美学”的代表,批判后者从其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出发,“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将理念赋予自然美” ㉕,流露出有利于主观精神、缺乏考虑的偏见:自然美以其个别生命形式不能充分显现理念,且不具有独立自足的价值,需要人的心灵来赋予其意义,所以只是次要的美。黑格尔甚至基于这一偏见,抽象地推论出艺术美存在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

阿多诺不仅对自然美的价值进行重估和肯定,而且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进行了重审和调整。他指出,自然美不可被艺术复制,因为“通过艺术中的复制,自然里的外显特质便失去自然鉴赏赖以滋生的自在存在” ㉖。“艺术既不模仿自然,也不模仿个别自然美。艺术所模仿的是自然美本身”。㉗阿多诺并未对“自在存在”“自然美本身”作出明确的内涵说明,只是强调“大自然那无以言表的特点” ㉘和“自然的语言默不作声” ㉙。艺术试图使自然的无声变得有声,但常面临失败的困境。当然,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总是矛盾的,自然在其不作为工作对象,即当自然不为人所支配时,可为艺术提供自然美的“有意义的冲动”;当艺术不对自然美采取复制方式时,可使自然美之谜永恒长存:两者是独立、平等、相互促进的关系。

卢卡奇论述自然美执着于将其纳进人类解放这一终极视野,阿多诺则致力于维持自然的本真自律状态,阻止物化社会的无止境拓展,两者的分歧的原因在于历史哲学基础和观念的不同。

卢卡奇取法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身运动的主客体同一辩证法,形成总体性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这深刻决定了其艺术观和美学思想:“对黑格尔来说,艺术必须揭示人的精神;对卢卡奇来说,艺术必须揭示社会现实下历史辩证法的运作。” ㉚所以,自然美亦被卢卡奇看作人类用以认识自身社会历史总体过程的对象化存在,以人类的价值为依据。“他对于立足于人类文明进化史解释自然美的思路所可能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没有丝毫察觉。” ㉛这一方面,卢卡奇并未达到马克思的高度:“承认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是这个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 ㉜

与卢卡奇重视人类主体不同,阿多诺在自然美的主客体关系中“注入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意涵” ㉝,尊重其客体优先性。他提出否定的辩证法,批判同一性,反对卢卡奇、黑格尔主张的历史总体观念:“对这种意识来说,任何东西都不再表现为外部的……社会化越是无情地控制人们的和人们之间的一切直接性要素,人们就越想不到这张网已经结成。” ㉞依据其思路,自然美若被主体完全同一化,则又陷入与物化社会和解的堕落境地。阿多诺主张“自然历史”,即“尘世的短暂性的基本性质意指着的无非就是自然和历史的这种关系……自然的要素和历史的要素没有相互融合在一起,相反,它们既相互分离又相互交织在一起” ㉟。由此观之,自然美的短暂性“能使它不被纳进某种历史总体的永恒规律,从而拥有最大程度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㊱,其客体性得到尊重。

从当下生态美学的视角看,相比借自然言说人类自身的卢卡奇,阿多诺更加真正地尊重自然。然而从美学的研究路径看,两者均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推演自然美,具有同样强烈的哲学思辨色彩。卢卡奇侧重自然美提升人的方面,阿多诺则侧重自然美抵抗物化的方面,即两者分别从社会与自然两种不同的维度阐明了自然美,旨在打破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束缚,实现人的自由。

注释:

①(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28页。

②(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34页。

③(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9页。

④(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7页。

⑤(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6页。

⑥(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19页。

⑦(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5页。

⑧(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6页。

⑨(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9页。

⑩(匈)赫勒主编,衣俊卿等译:《卢卡奇再评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页。

⑪(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43页。

⑫(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2页。

⑬(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55页。

⑭(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72页。

⑮⑯(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8页。

⑰(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页。

⑱(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6页。

⑲(德)阿多诺著,夏凡译:《阿多诺基础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7页。

⑳(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27页。

㉑㉒(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0页。

㉓(匈)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062页。

㉔(匈)卢卡奇著,白西堃、张西平译:《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引论》,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49页。

㉕(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4页。

㉖(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04页。

㉗(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页。

㉘(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2页。

㉙(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页。

㉚(美)瓦迪姆·施耐德:《论卢卡奇现实主义理论的黑格尔根源》,载张亮等编《卢卡奇研究指南·第三卷——审美与本体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3页。

㉛薛富兴:《卢卡奇论自然美》,《关东学刊》2017年第2期,第15页。

㉜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4页。

㉝范永康、袁冰清:《从“主观美学”到“辩证美学”: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超越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4年第1期,第18页。

㉞(德)阿多诺著,张峰译:《否定的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10页。

㉟Theodor W·Adorno:the Idea of Natural History, in Telos,1984,No.60,p117.中文版见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实践与文本”网站,阿多诺著,张亮译,吴勇立校:《自然历史观》,https://ptext.nju.edu.cn/c2/95/c13339a246421/page.htm.

㊱李国成:《第二自然与艺术的政治潜能——卢卡奇、阿多诺回应黑格尔艺术真理观的不同理路及其局限》,《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3年第2期,第82页。

参考文献:

[1]Theodor W·Adorno.the Idea of Natural History[J].Telos,1984,60:117.

[2](德)阿多诺.阿多诺基础读本[M].夏凡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德)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4](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5](美)瓦迪姆·施耐德.论卢卡奇现实主义理论的黑格尔根源[A]//张亮等编.卢卡奇研究指南·第三卷——审美与本体论[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

[6](匈)赫勒.卢卡奇再评价[C].衣俊卿等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上卷——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引论[M].白西堃,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8](匈)卢卡奇.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范永康,袁冰清.从“主观美学”到“辩证美学”:阿多诺对康德美学的超越及其启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4,27(01):15-27.

[10]李国成.第二自然与艺术的政治潜能——卢卡奇、阿多诺回应黑格尔艺术真理观的不同理路及其局限[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3,26(02):67-84.

[11]薛富兴.卢卡奇论自然美问题[J].关东学刊,2017,(02):5-17.

作者简介:

夏雨,绍兴文理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