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人的解放的现实启示

2024-12-19 00:00:00安多鹏蒋生敏
今古文创 2024年45期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以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行为、人的类本质及人类本身的异化为内在逻辑,旨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深刻揭示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扬弃异化,建立起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新时代我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仍存在一些异化现象对人的发展形成阻碍,本文旨在追溯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把握异化劳动的内在逻辑,继而分析探究其对克服现存异化问题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提供的重要现实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5-0065-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5.016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年从研究法学、哲学而转向政治经济学这一阶段中研究创造的一种理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唯物主义,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高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带来的种种危害,他渴望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每个人都将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类整体也将成为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继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及其确立

异化一词早已有之,起源于“德语Entfremdung一词,译自希腊文allotriosis一词,意为分离、疏远之意”[2]。启蒙运动时期卢梭、霍布斯等人沿用异化一词并赋予它以权利转让的意义。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首次将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提出并使用,他赋予了异化更丰富独特的哲学内涵,此后异化成了一个哲学名词。费尔巴哈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他以唯物主义的立场建构出人本学色彩的异化思想,为马克思创造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马克思充分批判吸收前人的异化思想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视野首次提出并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行为及劳动本身发生的异化。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论渊源

深入历史长河我们可知,“异化”一词并非是马克思首创,历史上已有很多人在不断沿用,而后者的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吸收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也是在对前人思想的吸收借鉴后创造出来的。

“异化”概念由来已久,启蒙运动时期以霍布斯、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等将异化概念广泛应用于政治、法权等社会实际领域,并对其赋予了人的自然权力以及财产的转让等含义,霍布斯和卢梭虽然都对异化概念进行了创新与丰富,但二者却发展出了不同的异化思想。霍布斯的异化思想着力点在于国家、公共权利层面上,霍布斯认为人类在原初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在这一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去占有并使用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然而毫无约束、限制的权利导致人与人之间出现冲突与矛盾,因此每个人的自身权利都受到损害。为了维护自身权利,人们开始试图通过建立契约并互相出让部分权利给少数精英或公共机构来代行权利以谋求安定,政治国家就以这种方式逐渐形成,在霍布斯看来,这种牺牲个人部分权利来寻求国家的保护就是一种政治层面上的异化现象。卢梭与霍布斯不同,他的异化思想来源于私有财产,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后在契约社会中根据私有财产占有比例会形成贫富阶层,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和谐状态,导致奴役、压迫等现象产生,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平等和和谐,而这种状况下的国家实质上是人的自然权利的异化。

继卢梭和霍布斯之后,黑格尔首次将异化提升到哲学范畴中并对其赋予了全新的内涵,黑格尔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层面入手,他认为异化就是将此岸的自己变成彼岸的物,即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到对象中。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把它自己的人格外化出来,从而把它的世界创造出来,并且把它创造的世界,当作一个异己的世界看待。”[3]在这里,黑格尔通过意识过程描述出主体的异化过程,而他又将主体看作为绝对精神,因此这个异化是绝对精神为了实现自身而异化为客观的物质对象世界。此外,黑格尔认为自我意识因异化产生出对象化的客观世界,而又将所产生的物质世界视为自身所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其实就是它本身。在这一意义上,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本质上是思想的异化,即绝对精神在发生异化后又扬弃了自身所发生的异化,最终在一定程度指向主体向自身的复归。

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建构起了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的桥梁,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也对马克思有着深刻启示。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以唯物主义为基石和出发点,他用人的类本质替换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异化主体就是人本身,而异化过程则是人的本质发生异化。费尔巴哈认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4],即人将自己的类本质异化为上帝从而失去了自身本质,成了利己主义的个体,在此基础上他对宗教完成了一定的批判并将人的本质归结为意志、理性与爱。相较黑格尔而言,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有着明显的进步,他以人本学的形式建立起了异化思想,将主体复归为了人本身,这一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思想批判了宗教对人的压迫,对推动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然而费尔巴哈依旧未能真正摆脱宗教的影响,他主张建立起“爱”的王国而代替有神的宗教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因此这一异化思想也具有局限性。

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他们的思想,采用以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思路来分析建构自身思想。但是他探究的异化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感性的人,而是以现实存在的人为主体,确立了异化思想的现实倾向,以哲学、政治经济学为视野,创造了异化劳动这一理论。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确立

异化概念的原初含义是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及精神错乱等”[5],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时,将异化定义为使主体分裂、不断吞蚀主体并产生对立物、树立对立面的过程和力量,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伴随阶级而产生的社会现象,是主体(现实存在的人)行为活动引发的后果而形成的异己力量,这种异己力量产生于主体但却又反过来危害、支配主体本身抑或是反过来统治主体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思想所应该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及其衍生的力量与人类主体本身的相互关系。基于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结合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经济为出发点,揭露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工人与劳动产品、工人与劳动行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异化现象。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规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由哲学领域开始过渡到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这一阶段中所完成的伟大著作,他尝试运用哲学思维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及实质。他发现劳动以及劳动者对创造财产的巨大作用,继而从劳动这一生产活动入手,以工人为主体深入挖掘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四重规定性为核心的异化劳动理论。

(一)生产结果的规定性: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者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者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的劳动,而使另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6]劳动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其生产主体是劳动者,生产结果为劳动产品,这表明劳动者生产创造出了劳动产品,劳动者则是劳动产品的主人和享有者,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一情况发生了转变,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所享有并脱离劳动者而存在。究其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着一切生产资料,工人则只能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最终转化为资本家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既要创造劳动产品,还要受到压迫和剥削,完全沦为了生产工具,生产的产品愈多则表明劳动者所遭受的伤害、压榨更严重,因此劳动产品虽是由劳动者这一主体所创造,但却变成了劳动者的异己力量与劳动者相异化,并不断影响、危害主体。

(二)生产过程的规定性: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的异化

生产过程是由劳动者所发起的生产创造劳动产品的一种劳动行为,本身是劳动者所自愿从事并充满幸福感、满足感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行为中获取欢乐、幸福并实现自我价值。在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行为不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折磨的、不自由的,劳动行为仅仅成了劳动者维持生存的谋生手段,因此工人是在压抑、受限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无法获取到幸福与快乐。此外,在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下,工人劳动行为的付出与其回报不成正比,工人在高强度工作下依旧无法得到相应的价值回馈,对自身产生了否定与怀疑,这完全背离了劳动行为的初衷。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7],劳动不仅没有提供任何幸福感,反而充斥着痛苦与煎熬,原本应该依附于劳动者的劳动行为损耗抹杀了主体的个人价值,导致劳动者与劳动行为发生异化。

(三)人的类本质的规定性:劳动者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它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是类的存在物。”[8]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人之为人的类本质,这也是Z6LC+fKKN8NCxjqsHiDx3U1B/wH7MqmQCl1k4SBwor8=人同动物之间的区别。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在从事劳动时是自由、幸福的,而劳动产品及劳动行为的异化使人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与实现,仅仅变成了一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而人也将无法确证其类本质。“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是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9],劳动者丧失了其本质,沦为了畜牲一样被动劳动的劳动工具,而劳动产品及劳动行为的异化也必将导致人的类本质异化,人的自由及其生存价值也就被剥夺了。

(四)社会关系的规定性: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前文的三重逻辑规定性必然导致第四重逻辑规定性,即现实社会中的人相互之间的异化,具体又表现为两方面的异化表现形式。一方面来看,在生产活动中工人从事劳动、创造劳动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同劳动产品、自身劳动行为及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异化的结果是产生形成了同自己本身所对立的人。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没有享有任何东西,只是在承受痛苦与煎熬,而资本家却坐享其成,资产愈加积累壮大,在此意义上,现实的人相互之间的异化问题就表现为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矛盾,而这一异化也将导致阶级的形成、对立,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立。从另一方面来看,在私有制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追逐资本与利益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洪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得简明直接,一切社会交往是从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人与人之间是利益的交换关系,由此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另一层异化,而在资本家内部这种追逐利益、互相利用的状况愈加激烈,异化也更严重。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推动人的解放的启示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中研究分析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本身之间的深刻联系,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现象所引发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继而进一步揭示出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本源及原因,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围绕现实的人来展开的。马克思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解决路径——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从而推动人的解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因此需要继承并发展马克思的思想光芒,不断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以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起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这足以表明人与自然之间并不是对立分割的,而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的所有一切活动都是依靠自然界为基础和力量而展开的,只有将人放置在自然界中、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才能获取人之为人的本质,继而推动人的解放,因此首先要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逻辑起点。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可知,在劳动过程中劳动产品的生产数量越多则表明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压迫愈多,而劳动产品的原料来自自然界,因此这一生产过程势必会造成人对自然资源漫无止境地掠夺、攫取,从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走向对立面并形成异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异化现象引发的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0]这一理念遵循了马克思扬弃异化的解决路径,是对当代人与自然之间异化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总的来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生命共同体,一方面人因自然而生,人类的生产生活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过多地掠夺自然资源必然会导致人与自然发生异化,从而影响、危害到人类本身,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保留根基;另一方面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异化、失去平衡时需要我们勇于做出担当,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主人翁的意识去不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遵循这条路径才能真正意义上消除异化、完成扬弃,为推动人的解放奠定基础。

(二)以推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重心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准备,亦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和谐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利契机,而人的解放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因此要想持续推动人的解放就必须以推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为重心。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者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本应是自愿、满足和幸福的,但在异化现象下劳动变成了劳动者仅仅勉强维持肉体存在的手段,劳动者是痛苦、煎熬、无力的,那么社会整体的和谐幸福、和谐发展也无从谈起。面对这一异化问题,我国在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扬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并始终牢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旨在消除异化、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与风险,因此需要从保障改善民生、均衡劳资关系、转变发展理念等方面入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1]。进入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此,不断解决与劳动人民密切相关的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建立一系列保障劳动人民权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民众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显得尤为重要。劳资关系的失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由异化所引发的恶性后果,劳资关系本应是平等、互利、和谐的,而受当代“弱劳动、强资本”的局势影响,致使劳动者的正当权益被不断削弱、剥夺,因此均衡并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迫在眉睫。首先应完善就业机制,使就业问题的解决形成法制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失业保障制度、稳定社会就业局面;其次应加强劳动立法,建立健全劳动制度,政府要采取合法性手段维护保障劳动者权益;最后企业应尊重工人的合法权益并与工人达成集体协商制度,妥善协调解决各种争议与纠纷,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从而推进和谐发展。劳动异化问题使人在劳动中饱受折磨痛苦,主体的这种被动状态也将导致劳动失去积极性和创造性,继而引发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经历深刻变革,面临着诸多问题及挑战,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恰恰是对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新发展理念融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科学的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

(三)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起点和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重心所要到达的康庄大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然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最终的实现要使得主体获得满足感、重新支配自身并实现个人价值,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推动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12],因此自然环境、社会基础只是一方面的实现途径,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人从自身主体地位出发去审视、反思自身,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突破实现过程中的约束、限制,继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在多样化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得以实现,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劳动中人才能确证自己的本质、回归本真,但当劳动发生异化后人无法获取自身的本质,也就无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异化劳动下的人无法确立自身的本质,也就意味着人是不自由、被限制发展的,而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制,因此必须消灭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立足于人类社会这一群体中,即要以社会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的发展为基础和源泉,个体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整体去进行。同时实现人的解放也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基础高度稳固的情况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具备坚实、充足的保障。最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是要回归到人类主体本身,马克思所强调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发展,而不是以牺牲多数人的权利来换取少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既需要人在实现自我自由全面发展时积极主动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自身的个性与创造力,也要求要构建“自由人联合体”,以人类整体发展的宏观视野出发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中国基于本国国情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为实现人类整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繁荣幸福所贡献的深邃智慧。

四、结语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以四重规定性为核心,高度批判并揭示了异化劳动对人的恶性影响,虽已过去170多年,时代也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但异化劳动理论对人以及社会的思考仍然具有丰富的现实价值。当前我们仍处于马克思所预见的历史发展时期,异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限制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因此仍需要遵循马克思提供的方法路径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起点和基础,以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重心,不断扬弃异化,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万晓飞.追溯“异化”之源——论卢梭的异化观[J].江南大学学报,2016,15(03).

[3]夏永翔,郑晓江.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异化问题上的根本对立[J].学术论坛,1986,(01).

[4]李锦昆.费尔巴哈和青年马克思:从人本学到唯物史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01).

[5]廖伟.论异化的形成——兼论技术世界中人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07):130-13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侯永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开创新时代林草工作新局面[J].甘肃林业,2022,(06).

[11]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9-21.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