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教学初探

2024-12-19 00:00:00查洁
教育界·A 2024年32期

【摘要】教师要落实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应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要求进行系统推进。教师应坚持目标导向,聚焦文本阅读,使教学有目标;坚持创新导向,创设情境活动,使学习有抓手;坚持评价导向,实现过程评价,使教育有方向,从而有效落实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蒲柳人家》

作者简介:查洁(1993—),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广大教育一线教师不断树立起“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习的评价这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不断尝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落实“教—学—评”一体化[1]。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蒲柳人家》的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含义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结合起来,使评价与教学和学习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重点是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学习质量。它可以促进教学、学习和评价三者的有机融合,使其形成一个相互支持、改进学习和教学的闭环。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有目标,聚焦文本阅读

1.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功能定位

新课程标准提到,课程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2]。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要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功能定位,重视引导学生研读此类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通过描写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展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美德和品质,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明确文本的功能定位,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明确人文主题单元的文本特点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风格各异,写法不同,同是写人,却各有不同。单元凸显人文主题,再现人生百态。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塑造“苦人”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同时鞭挞了国民的劣根性;《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一篇讽刺幽默的小说,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对一条狗的几次态度转变,塑造了一个引人发笑的小人形象,发人深思;《溜索》描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寥寥几笔,使人物的身姿、神情生动具现;而《蒲柳人家》重点描绘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赞扬他们重情重义、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美好品德。

本单元要求学生在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及社会意义,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蒲柳人家》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前有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基础,后有另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加持。在针对本篇课文的教学、学习、评价活动中,教师更应注重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不断拓展小说鉴赏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明确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新课程标准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教师需要设置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学习任务,创设合理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性,明确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根据《蒲柳人家》的功能定位和文本特点,教师可以明确以下课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题内容。创设在公众号“文学社”的专栏“名家小说”中介绍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蒲柳人家》的情境,要求学生以不同的人物视角讲述小说内容。

(2)仔细揣摩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刻画人物小传,熟悉故事主人公,阅读课内外文本,感知中国古典小说魅力和中华传统美德。

(3)分析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体会多样人物性格、多元叙事手法以及口语、俗语、歇后语在小说中的体现和运用;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感受作者诚挚的乡土情怀。由京东运河风情画,联想家乡地方特色;探讨“蒲柳人家”的深意,设计专栏标题,进一步领会小说主旨。

(二)学习有抓手,创设情境活动

1.与生活建立联系

针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王荣生教授为广大教师们提供了要诀—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蒲柳人家》的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距离学生现在的生活比较遥远,因而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但好在作者巧妙地运用儿童视角,从六岁何满子的视角出发,带领读者走近那个陌生遥远的京东大运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和理解人物的故事发展历程和个性特点。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校河边草文学社将于本月在公众号“文学社”推出“名家小说”专栏,介绍当代作家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请各位编辑为此次专栏出谋划策。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够给学生带来熟悉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统观全文,挑选导语。学生要从课文中选出一段话作为本次专栏的导语,如“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最后,布置任务,介绍小说。学生要以何满子的视角讲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将“分崩离析”的故事线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主线。

2.尝试与经典对话

中国古典小说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其群众性和通俗性。《蒲柳人家》描绘了蒲篱苇舍、瓜棚柳巷等京东运河图景,紧扣人物个性,将作品主题、人物矛盾融于乡土民俗画中。教师可从刘绍棠的乡土作家身份背景出发,设置问题:“小说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小说描写了哪些农村风俗?你的家乡有哪些方言土语和地方风俗?说一说你的家乡过春节时的场景,尽量展现地方特色。”通过这一学习活动,学生会发现作者在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上力求与众不同,展现了运河滩农村的多重色彩和风俗语言特点。

在初步细读文本后,教师需要为学生铺设揣摩文本的台阶,推动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次内涵。教师可设置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1)“蒲柳人家”何解?(2)文中出现的所有人物是否都属于“蒲柳人家”?(3)贪玩、调皮、可爱、倔犟、略带野性和童真的何满子属于哪一类人?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可以认识到,刘绍棠“一口井”的创作观促使他将生育、养育他的儒林村当作创作源泉,让读者看到充满传奇色彩的农村人物,看到作为社会的新生儿、代表未来与希望的何满子。

不同于七、八年级的学生,九年级学生经过大量阅读,已经积累较为丰富的小说阅读经验,教师在开展课文教学时,需要着重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

(三)评价有方向,实施过程评价

1.围绕核心素养,实施量化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提前设计评价量表、告知评价要求、开展自评与互评,都是实施过程性评价时不容忽视的几个环节。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施过程性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以《蒲柳人家》为例,教师可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制订以下评价标准。

(1)“文化自信”维度的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及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品德。

评价标准:

①能够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2~3分)

②能够概括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的生活片段,提炼人物特点。(4~5分)

(2)“语言运用”维度的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刘绍棠的写作特色及乡土文学特点,品味文中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评价标准:

①能够找出具有京东运河特点的地方语言和农村风俗;(2~3分)

②能够发挥想象,组织语言描绘自己家乡的风俗风貌。(4~5分)

(3)“思维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感受20世纪30年代京东地区北运河农村的世态人情与人们的精神风貌。

评价标准:

①能够准确将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类;(2~3分)

②能够挖掘何满子作为社会“新生儿”身上带有的作家思想内涵。(4~5分)

(4)“审美创造”维度的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刻感受作者诚挚的乡土情怀。

评价标准:

①能够根据教学情境,为专栏出谋划策;(2~3分)

②所写的专栏内容具有个人特色,符合课文主题内涵。(4~5分)

教师可以结合上面的评价标准,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有了评价工具的支撑和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清晰。教师要不断尝试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2.采用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3]。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按照单一标准实施评价,并不适用于班级所有的学生,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用。因此,教师需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组织学生互评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倾听,发现同学的亮点,肯定同学的优点。教师还要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再评价,提出指导意见。

以《蒲柳人家》为例,这篇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一是大量使用口语,二是大量使用俗语,三是借鉴传统小说和评书的语言。这也导致课文中有的语言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把字词句读清楚,接着请其他学生评价其朗读水平。教师则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指导意见,穿插一些字句的解释,让学生可以一边朗读一边了解小说的语言特色,使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更加到位。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通过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本文以《蒲柳人家》的教学为例,展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践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路径。教师应构建教学、学习、评价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坚持目标导向、创新导向和评价导向,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柯晓芳.“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究: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