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

2024-12-19 00:00:00陆佳
教育界·A 2024年32期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小品文作为一种融合科学性、知识性与文学性的独特文学体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文章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初中语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陆佳(1993—),女,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文学,轻实用”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无疑是不利的[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科技作品,欣赏人类的科学创造。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只是流于浅表,并未真正发挥科学小品文在科学与文学间的桥梁作用[2]。教师应结合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科学小品文的教育价值。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初中语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课前预习,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蝉》是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除正文以外,教材上还配有阅读提示和旁批等辅助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阅读、分析课文。八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也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够寻找课文中的问题并展开自主探究。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展开问题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热情。

《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由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精心创作。法布尔凭借多年细致的观察,把蝉的生长现象浓缩成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蝉的生活习性娓娓道来,既有描述,又有情节。尽管蝉是很常见的昆虫,但是由于缺少对蝉仔细而深入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对蝉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知半解、模模糊糊的程度。教师展示蝉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法布尔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对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也以文学家的笔触将这一过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预习课文后,学生对作者描述的情景很感兴趣,脑海中产生许多问题,如“蝉在漆黑的泥土中是如何挖掘隧道的?蝉在地底下生活四年的营养食物来自哪里?蝉的幼虫爬出地面后为什么要蜕皮?为什么法布尔把蝉的幼虫蜕皮的情形称为‘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为什么阅读这篇科学小品文时觉得特别有趣?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说明蝉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力量促使法布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观察昆虫?”。教师让学生提交问题并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关于科学知识的问题,二是关于科学小品文表达特点的问题,三是关于作者法布尔科学钻研态度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这些问题,教师将学生分为六大组,每两组学生选择同一类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二小组研究关于蝉的科学知识的问题,第三、四小组研究关于课文的表达特点的问题,第五、六小组研究剖析法布尔的科学态度。各小组成员由组长负责分工,共同完成探究任务。研究蝉的科学知识问题的小组需要查找资料,这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课文的表达特点问题的小组需要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法布尔的科学态度的小组需要从多个角度思考,这能让学生养成细致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由于这些问题都来自真实的学习需要,因此学生开展研究的动力非常足。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解决了自己的疑惑,为后续的进一步学习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预习过程,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课文的写作特点、法布尔的科学态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推动学生思维发展,教授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二、课堂研读,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

科学小品文中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从生物、地理、天文到物理、化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初中阶段的学生目前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完全理解课文,他们在阅读课文时会遇到阻碍。在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后,教师应借助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邀请相关科目的教师加入语文课堂,进行科学指导,推动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蝉》是法布尔基于多年的观察实践取得的丰富的一手资料写成的文章,而学生对蝉的生活不了解,因而在探究过程中对蝉的种种行为存在很多疑惑。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和逻辑关系,将自己的疑惑进行分类,思考这些问题需要哪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来解答,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和思维路径。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类专业问题,教师可以邀请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解答,以视频回复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走进语文课堂,和学生一起探索。比如,对于“蝉为什么要在地下挖洞?蝉的声音为什么那么响亮”的问题,生物教师为学生讲解蝉挖洞的过程:“蝉幼虫的身体呈白色,外形短胖,背部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内部则是柔软的体壁,能够灵活弯曲,以适应挖掘土壤时的各种姿态。幼虫具有强大的下颌和颌节,下颌能够快速、有力地向前伸出,颌节呈现锯齿状,可以上下摆动。在挖掘过程中,颌节通过摆动和前后运动,将土壤掀起并向后排出,逐渐形成通道。蝉的发声器官位于腹部末端,由两个音盖和内侧的透明瓣膜组成,类似一个大鼓;胸部外骨骼组成一个形状类似喇叭的扩音器,增强声音的强度,使声音传播得更远。当蝉感到安全时,或者天气越热、越干燥时,它们的鸣叫声就越响亮。”对于“蝉的幼虫为什么能挖出光滑的隧道?挖出来的泥土去了哪里”的问题,化学教师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蝉幼虫口腔的唾液具有溶解土壤的作用,能够使土壤变得更容易挖掘,但它们通常不会把洞挖得太深,以避免洞穴承受过大的重力。此外,蝉幼虫体内有一套复杂的肌肉系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伸展来进行机械运动,有效地挖掘土壤;通过排出尿液混合泥土,调合成黏土,以固定地洞。这样,原本疏松的土壤中就出现了一个光滑的十五六英寸长、一英寸口径的洞。由此可见,蝉挖洞的行为是一个既复杂又巧妙的工程,是它们生存的方式之一,体现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顺应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对于“蝉挖的隧道为什么不容易坍塌”这一问题,物理教师解释了其中的原理:“蝉通常选择在土壤较为松软的区域挖掘隧道,壁上的土壤颗粒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相互支撑并传递压力,从而保持隧道的稳定性。蝉虽然不是物理学家,但它天生就懂得土壤的自然特性、压力平衡、湿度控制和结构支撑等物理原理。”语文教师举例讲解课文中使用的议论、抒情、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让学生领略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体会课文独特的语言魅力。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是学生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桥梁,确保学生在研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经过多个学科教师的释疑解惑,学生对《蝉》这篇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掌握了许多关于蝉的知识,对这个小小的生命充满了敬佩之情,对语言知识的了解更为透彻,领悟到了法布尔耐心观察、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三、课后拓展,撰写研究报告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科学现象,还要注重课文语言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在研读课文后,为了让学习成果可视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整理自己的思路,撰写一篇涵盖科学探索、跨学科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报告,清晰地展示自己的理解与收获。在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明确了具体的学习研究方向;通过多个学科教师的指点迷津,学生对各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感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所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尝试解决真实问题。比如,蝉的叫声清脆响亮,而且能连续不断地鸣叫,这样的发声方式对于经常用嗓的教师、播音员、医生来说是不是有启发?学生以此为连接点,寻找解决咽喉炎等职业病的方法。蝉用身上的黏液使挖掘的隧道异常光滑,这种制造灰泥的方式对于墙面的粉刷是不是有启发?学生研究蝉的黏液成分,改进涂料的成分,解决墙面涂料经常出现的斑驳脱落的问题。蝉挖掘的隧道非常结实,不容易坍塌,对地下空间的拓展是不是有启发?学生根据蝉挖掘隧道的力学原理,设计地下工程建筑图纸,设计防塌陷方案。这篇课文展现了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生命形象,古今中外还有哪些歌颂蝉的文章?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搜集“蝉文化”资料,撰写关于蝉的论文报告。法布尔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于昆虫研究,对于学生如何专注于观察研究是不是有启发?学生就某一植物或动物的观察研究提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写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设想。在学生提交完整的研究报告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价,就提出问题的意义、实施的可行性、实施的效果等方面提出建议,提高课后研究的成效。

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教师通过让学生撰写完整的研究报告,成功地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课外的广阔空间,让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反馈,促进持续性学习与自我提升

《蝉》这篇课文中蕴含丰富的文学知识要点,无论是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还是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都值得学生学习和运用。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索多聚焦于科学方面,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明白了法布尔的成果离不开他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观察,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生物,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来尝试写一篇作文。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并具体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在结构方面,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蝉的生活习性、特点,再分述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最后总结蝉的一生。在说明方法的运用方面,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文中综合运用了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此外,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他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等形象贴切的描述让蝉仿佛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动物、植物进行观察,查阅相关资料,向不同学科的教师寻求帮助,综合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观察文章。文章中要包括观察对象的特征描述、习性分析,还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门外的统治者”“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这些描述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炎炎夏日里蝉的聒噪,但随着观察的深入,读者会发现那是它们在与自然斗争,展现了蝉的顽强。学生在创作时也可以尝试融入更多文学性的写作方法,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通过将自己的观察记录整理成写作素材的实践运用,学生不仅能探索更多的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还能提高写作水平。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专业性的指导意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持续性的提升。

结语

科学小品文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科学小品文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科学小品文的重要价值,改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恰当融入合适的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谢玉燕.探寻科学小品教学中语言思维发展的路径: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J].中学语文,2024(17):10-12.

[2]石萍萍.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激发:以《绿色蝈蝈》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