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嬉趣美术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充满趣味的美术活动,对于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文章以“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这一嬉趣美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组织嬉趣美术活动以推动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术教育;美术创作
作者简介:高瞻(1975—),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幼儿园。
嬉趣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文章从嬉趣美术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出发,结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幼儿园教师(以下简称“教师”)打造的“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嬉趣美术活动,讨论引导幼儿走向艺术,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科学路径。
一、嬉趣美术活动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一)嬉趣美术活动的理论基础
嬉趣美术活动是一种基于幼儿天性开发的美术教育活动。组织嬉趣美术活动时,幼儿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是否掌握美术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确保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个性。总体而言,在组织这类活动时,幼儿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与认知需求,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力,然后利用开放的环境、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学习美术知识、欣赏生活中的美、完成美术作品,让幼儿在嬉戏游玩中产生兴趣、情趣和志趣,在艺术实践中充分探索自我、表达个性[1]。这样的美术活动还能有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化他们对美的感受、理解。
(二)嬉趣美术活动的实践意义
嬉趣美术活动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多方面影响。
1.提升审美能力
嬉趣美术活动中往往有大量的美术作品与丰富的创作机会,幼儿可以在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对美的感知与欣赏能力。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还会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与此同时,在嬉趣美术活动中,幼儿还可以发挥想象力,运用新思路、新方法自由创作和表达,从而创造出独具个性的艺术作品。
2.锻炼动手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
在嬉趣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完成许多类型的美术作品,包括剪纸作品、陶瓷工艺品、落叶画等。在完成上述美术作品时,幼儿需要完成一系列精细的手部动作,这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手部肌肉。除此之外,幼儿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观察、分析与调整作品,这有利于他们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空间关系,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促进情感与社交能力发展
嬉趣美术活动还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达情感的平台。通过艺术创作,幼儿可以展现自己的情感,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幼儿则可以借助艺术语言理解复杂的思想,产生情感共鸣,这有利于他们的情感与理解能力发展。
与此同时,在参与嬉趣美术活动时,幼儿有很多机会和同伴一起完成美术作品。在合作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大量沟通交流,并学着倾听他人的意见、协调不同的想法,通过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由此可见,嬉趣美术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组织嬉趣美术活动,以推动幼儿健康成长。
二、“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打造的“童梦园”里有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如高大的梧桐树、茂密的香樟林、沁人的雪柳花、娇艳的玉兰树、多姿的绣球花,这为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教师的努力下,嬉趣美术活动成了连接幼儿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桥梁,幼儿可以在充满乐趣和创意的氛围中自由探索艺术、自主感受自然之美。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面对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当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投入其中,也会享受创作的过程,从而在嬉趣美术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就感[2]。
1.在自然环境中产生创作热情
在“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童梦园”中的自然资源,营造充满趣味的活动氛围,以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
春天,教师与幼儿一同在“童梦园”里散步,引导幼儿欣赏柳树枝头的新绿、玉兰花瓣的洁白、牡丹花丛的粉红,引发他们对“春天的色彩”这一话题的思考。坐在草地上,沐浴着早春的阳光,听着鸟儿清脆的歌声,幼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热情。此后,他们运用画笔蘸取各种颜色的颜料,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春日景色记下来,完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美术作品。
2.生成课程,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还注重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课程,并巧妙地将自然的变化与美术创作活动结合,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夏季来临,教师与幼儿一同在“童梦园”中探索,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夏日的色彩,用耳朵聆听夏日的声音,用鼻子去闻夏日的气息,用皮肤感受夏日的温度,用舌头品尝夏日的味道。获得丰富的体验后,幼儿对夏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十分想和教师分享他们对夏天的看法。教师随即生成新的美术课程,鼓励幼儿将自己对夏天的感受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这一活动中,有幼儿运用画笔描绘了烈日下的草地,有幼儿运用黏土再现了大树上的蝉群,还有幼儿运用树叶和花朵拼贴出一群啃西瓜的娃娃……这些作品展现了幼儿对夏天的独特理解,锻炼了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和再现自然之美的能力。
(二)多途径欣赏,产生创作灵感
通过不同途径欣赏美术作品后,幼儿会敏锐地捕捉到作品中的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产生的影响,并由此迸发创作灵感[3]。
1.实物欣赏
在“童梦园”里,教师放置了各类自然艺术品,如用枯枝制成的动物雕塑、用荷花与荷叶制成的插花、用木片制成的画框等。在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幼儿近距离观察和触摸这些自然艺术品,让幼儿据此了解自然材料,学习美术知识和科学知识。
例如,在带领幼儿欣赏根雕、石刻作品时,教师建议幼儿上前仔细观察这些艺术作品,讨论不同材料的纹理、色彩和形态,分析雕刻师傅如何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欣赏这些作品之后,幼儿纷纷感叹,雕刻师傅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自然材料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图片欣赏
除了让幼儿欣赏实物,教师还可以巧妙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经典美术作品的图片,以拓宽幼儿的视野。这样的欣赏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还能让他们了解艺术表现的多样性[4]。
在“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向幼儿展示了多种风格的艺术作品,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这些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以及线条构成。齐白石的《墨虾》《群虾图》等作品展现了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幼儿可以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了解墨色的深浅变化以及线条的流畅或顿挫对水墨画整体效果的影响;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图》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情,幼儿可以通过这一作品感受到水墨晕染之美,以及将点、线、面巧妙融合的绝佳效果;草间弥生的波点画色彩斑斓,富有视觉冲击力,幼儿可以通过她的作品了解搭配色彩的技巧,以及形状的重复与变化给人带来的丰富感受;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和《星月夜》笔触狂野、色彩鲜艳,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欣赏这两幅作品后,幼儿会明白对比强烈的颜色和厚重的笔触同样可以让人感到温暖。
(三)多感官参与艺术理解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理解艺术作品后,幼儿可以更全面地感知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并且知道如何在创作中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视听结合,充分感受自然
在组织秋日活动时,教师更注重为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活动环境。在活动伊始,教师播放轻柔的钢琴曲。缓缓响起的背景音乐与秋日的宁静氛围相得益彰。幼儿漫步在“童梦园”中,沉浸在悠扬的钢琴曲里,感受秋日的宁静与美好。此时,幼儿仰起头可以看到秋高气爽、云淡风轻的景象,低下头可以欣赏落叶铺满小径的美丽画面。大自然的画卷在幼儿眼前徐徐展开,又与轻柔的音乐交织在一起,使得幼儿产生了很高的创作热情。
2.触嗅融入,了解材质之美
在组织“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时,教师不仅注重引导幼儿使用视觉与听觉去感知自然之美,还十分强调丰富幼儿的触觉和嗅觉感受,期望可以帮助幼儿全方位地了解自然之美。
在秋日,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与秋季相关的自然材料,如干枯的树叶、粗糙的树皮、细腻的土壤等。干枯的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树皮有着独特的纹理,土壤则给人一种细腻且略微湿润的感觉。在带领幼儿创作前,教师鼓励幼儿触摸这些材料,感受它们的质地和纹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引导幼儿用鼻子去闻这些自然材料的气味。幼儿惊喜地发现,干枯的树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树皮有着一种独特的木质香气,而土壤则带着大地的气息和秋日的芬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幼儿对自然材料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更加亲近自然,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
(四)提供丰富材料,鼓励自由创造
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在活动中自由创造[5]。因此,在组织“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时,教师精心准备了丰富多样的材料,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创作环境。
1.探索自然材料的魅力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树叶、树枝、石头、果实等自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色彩,还与大自然有着密切联系。幼儿可以将这些材料自由拼接、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
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有幼儿运用树枝制作了相框,并使用枫叶装饰相框;有幼儿将松果串起来,做成好看的风铃;还有幼儿使用干枯树叶与树枝制作拼贴画,展现冬日的萧条气息……
2.创新运用常规材料
除了自然材料,教师还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常规的创作材料,如水彩笔、蜡笔、颜料、画纸等。虽然这些材料很常见,但是在拥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幼儿手中,这些材料依然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这些常见的创作材料表现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活动不仅会让幼儿熟悉常见的创作材料,还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废旧材料的再利用
在组织“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时,教师还特别注重指导幼儿使用废旧材料创作。在冬天的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将废旧的纸盒制成玩具小屋,将废旧的布料制成雪人的围巾,用零碎的毛线完成拼贴画。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让幼儿学会了回收利用废旧资源,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结语
“童梦园里的美术创作”活动展现了嬉趣美术活动的独特魅力和实践价值。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对生活、对艺术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得到充分锻炼。当然,为了进一步推动幼儿健康成长,教师需要继续努力营造包容、有趣的活动氛围,打造内容丰富的活动环境,并在活动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幼儿参与创造活动。
【参考文献】
[1]邢娟.开展主题式嬉趣活动培养幼儿美术素养[J].求知导刊,2021(30):95-96.
[2]顾甜甜.“童梦班级”保育教育质量评估图景[J].新智慧,2023(34):39-41.
[3]张静.美术创意活动中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的有效利用[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4(7):58-60.
[4]邓丽芳.巧用多媒体技术点亮幼儿美术活动:以大班美术活动“抬驴”为例[J].好家长,2023(16):21.
[5]范君.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J].好家长,2024(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