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种植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兴起,其要求幼儿掌握基本的种植技巧,并能独立完成不同种植任务,通过播种、松土、育苗、施肥、收获等多个活动环节,促进幼儿问题解决、动手实践、科学探究等多项能力的提升。文章探讨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策略,基于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围绕种植项目、种植流程、问题解决、领域学习、活动体验五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种植活动;兴趣;活动项目
作者简介:张乐雯(1981—),女,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南幼儿园。
种植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环保意识,具有多样性、实践性、本土化、环保性的教育特征,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种植活动的主人,为真正发挥出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在种植活动期间,教师需要学会放手,以引导为主,让幼儿深入观察自然环境、深度探究种植项目。通过对种植信息的收集、种植问题的解决,幼儿能够在实践中感知种植的魅力,促进各项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自选种植内容,确定种植项目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创设适用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可以发挥出教育活动的真正价值。在幼儿园种植活动开展前,教师应遵循“幼儿本位”的教育原则,尊重幼儿对种植活动的想法,通过师幼讨论的形式与幼儿一同确定种植活动方案,以幼儿自选种植内容制订明确的种植目标与教育计划[1]。具体而言,幼儿种植活动前期需要确定植物种类、数量、种植时间、种植地点等,还需要幼儿查找相关资料,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技巧,为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一)探讨计划,自主选择
幼儿所储备的种植经验不多,贸然开展种植活动,可能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对教育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对此,针对种植活动,教师可先从种植内容及种植计划入手,让幼儿自行确定种植项目,做好实践活动前的理论准备工作。
例如,在幼儿自选种植内容之前,教师可组织一些与自然、种植相关的活动,如带领幼儿走进户外环境中,让幼儿观察自然植物的成长状态;带领幼儿走进社区菜场中,为幼儿介绍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和生长需求。又如,教师可在班级科学区、阅读区中为幼儿提供与自然、种植相关的绘本或漫画,供幼儿参考和学习,并让幼儿说出自己感兴趣的植物,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想要种植的植物。综合实践考察、绘本阅读,教师可询问幼儿:“大家想要在种植区域中照顾哪些植物?对活动有哪些计划?”通过学习与讨论,幼儿提出了火龙果、苹果、黄瓜、西瓜、菠萝蜜、生菜、葫芦等种植想法。
(二)收集信息,筛选项目
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幼儿虽然提出了很多种植想法,但部分种植项目难度较高,不适合幼儿阶段的种植活动。对此,教师可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并让幼儿收集种植信息、筛选种植项目,以进一步完善种植活动计划。
例如,在幼儿提出想要种植的植物后,教师发现火龙果、菠萝蜜、苹果等不适合在幼儿园种植。教师可引导幼儿收集相关信息,进而对种植项目做出二次筛选。随着资料的收集,幼儿得知“火龙果对成长环境有很高的要求;苹果、菠萝蜜长在果树上,它们的生长周期较长,并且植物会长得很高,小朋友们照顾起来较为困难”等,进而筛选相关种植计划。最终,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收集,幼儿决定种植西瓜、草莓、龙珠果等水果及葫芦、生菜、黄瓜等蔬菜。由此,幼儿的种植实践尝试拉开帷幕。
二、选择种植场地,规划种植流程
现阶段开展的幼儿园种植活动中,部分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种植过程,忽视了对其他教育环节的开发。为了让幼儿获取更加全面的教育知识,同步发展幼儿各项能力,教师可调整教育思路、转变教育视角,让幼儿参与选择场地、规划流程、完善计划等多个环节,使其累积更多有效的学习经验[2]。
(一)划分场地,细化任务
不同植物所需的成长环境不同。在幼儿确定的种植项目中,葫芦、黄瓜等蔬菜需要借助攀爬架成长;而西瓜、草莓、龙珠果等植物虽然秧苗较矮,不需要攀爬架,但其对场地、光线、温度的要求较高。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使其初步了解植物的成长特点,以及在种植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场地做出全面规划,细化种植活动任务。
幼儿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葫芦、黄瓜都具有“爬藤”的属性,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人工搭建攀爬架,或利用墙体、树木等。对此,幼儿在种植场地的规划中,决定将葫芦、黄瓜的种植地点设置在围墙下,避免在后续种植中出现二次移苗的问题。在种植西瓜时,幼儿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西瓜喜欢温暖干燥的气候,通常种植在晚春或夏季,具有不耐寒、耐旱、不耐湿的特点,其成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土壤以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为最优。针对西瓜的成长特点,幼儿通过对园所内的场地进行对比及沙土分析,选择遮挡物少、阳光充足、土质松软的土地作为种植区域。
(二)探究流程,合理分工
在场地规划、设计完毕后,幼儿便可着手开展实践种植环节。种植项目内容丰富,需要幼儿完成除草、清理土地、松土、播种、灌溉等一系列工作。对此,在实践活动开始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自行总结种植流程,根据班级同伴的情况、能力,对实践项目进行合理分工。
比如,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墙根处的土地较为平整,只需要完成松土的工作;但大片的种植场地中杂草较多,不仅要完成杂草清理工作,还要完成松土任务。对此,幼儿们通过商讨,决定选出6名同伴完成墙根处松土工作,其他幼儿完成对大片种植场地的杂草清理和松土任务。随着种植活动的分工,两片种植场地的幼儿有条不紊地开始劳动。以此类推,在幼儿后续的种植项目中,面对不同的种植环节、活动问题,教师也可让幼儿共同分析问题,并鼓励其围绕种植流程科学分工,学会计划种植流程,顺利推动种植活动的开展。
三、参与种植过程,解决种植问题
与传统课程相比,种植活动打破了教育的局限性,其以实际操作、亲身经历的特点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自然、感知自然,对幼儿学习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及实践精神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对此,在幼儿园种植活动期间,教师可适当地放手,让幼儿真正参与到种植活动过程中,同时在关键时刻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尝试独立解决种植问题,培养幼儿观察力、问题解决能力,推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3]。
例如,为了更好地记录、观察植物的成长动态,教师可向幼儿提出问题:“我们怎样能记录植物的成长状态?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幼儿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提出绘画、拍照、做表格等方法。基于幼儿讨论的内容,教师可带领幼儿共同设计植物成长观察表,让幼儿每天在自己的观察表上记录植物的动态,从而更加真切地认识到植物的生长情况。
为了让幼儿对自然科学、种植项目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可基于种植活动中不同植物的状态,向幼儿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幼儿了解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西瓜幼苗有大有小?受什么原因影响?应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日志和观察表,共同讨论、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并结合场地特点做出猜测。比如,有的幼儿认为:“应该是种子的问题,一些种子的质量不好。”还有幼儿说道:“可能是温度影响了植物的成长。”为了验证猜想,教师可组织幼儿观察西瓜幼苗在整日不同时间段下的状态,使其发现:左边场地的西瓜苗下午会被树荫遮挡阳光,日照时间较短;右边场地的西瓜苗日照时间更长。幼儿得出结论:日照时间的长短,影响了西瓜幼苗的成长速度。教师还可进一步拓展其他影响植物生长速度的因素,让幼儿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
四、融合领域知识,拓展学习经验
虞永平基于种植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全收获理念”,旨在让幼儿通过种植活动得到多项能力的提升。对此,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教师可拓展教育思路,将种植项目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融合,为幼儿打造综合性的教学活动。
种植活动需要幼儿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幼儿会提出较多的学习问题。教师可借助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让其了解更多的知识。比如,幼儿通过观察植物提出问题:“为什么黄瓜、葫芦需要搭建攀爬架?”“为什么植物叶片上有不同大小的圆形洞洞?”教师通过分析问题可知,幼儿对自然科学知识较为好奇。对此,教师可围绕幼儿感兴趣的现象设计“神奇的爬藤植物”“调皮的小虫子”等科学探究活动,满足幼儿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
教师也可主动开发种植活动,将其与其他领域课程融合。如在秋季来临时,幼儿照顾的植物硕果累累,大自然的颜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此,教师可结合美术课程,基于种植区的景色为幼儿设计“艺术写生”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看到的景色画出来,提高幼儿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还可将基于种植区中的自然材料,为幼儿设计“创意美术”活动,让幼儿收集自然资源,利用植物的叶片、果实作画,更好地感知自然之美。同理,教师还可将种植活动与社会领域课程融合,引导幼儿将采摘的果实整理好,在周围社区开展“义卖”活动;将种植活动与语言领域融合,向幼儿介绍有关丰收的故事和童谣等。简而言之,教师要注重对种植活动的开发,关注种植活动中可利用的元素,将其延展至其他领域的教学中,以综合化活动让幼儿收获更多的启发。
五、全面体验收获,升华教育价值
幼儿园种植活动具有长期性的教育特点,随着植物的成长与果实的成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收获了较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幼儿园种植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为幼儿设计经验总结环节,使幼儿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提升种植活动质量。经验总结要求幼儿自主讲述种植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4]。教师可组织幼儿回顾整个种植过程,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在种植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幼儿获取更加积极的活动体验。
首先,教师应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表达空间。在种植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为幼儿设计经验分享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幼儿整个种植流程,让幼儿观察图片,轮流分享自己在种植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延长幼儿对种植活动的热情,初步完成活动经验总结。其次,为延续种植活动,教师可适当地提出问题,比如:“你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这次种植活动带给你哪些收获?”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在种植活动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事情,通过师幼讨论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种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运用多种表达形式记录种植活动。比如,引导幼儿利用绘画或手工作品表达自己的种植体验,或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情、感想,并让幼儿为下一次种植活动做好准备。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探讨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策略,立足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多视角出发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以充分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储备,以多元操作项目强化幼儿实践技能,对幼儿多方面能力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对此,幼儿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发与设计,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其在解决问题、亲身经历、实践体验中获取全新的学习体验,将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发挥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侯玲娟.探趣自然真实成长:用“全收获”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3(25):5-7.
[2]李玉琼.在种植活动中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做法[J].广西教育,2023(25):109-111.
[3]饶蔚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劳动教育策略[J].天津教育,2023(25):162-164.
[4]杨星星.有效利用幼儿园自然角,开展本土种植活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6):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