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主题活动 培育幼儿归属感

2024-12-19 00:00:00张金花
教育界·A 2024年32期

【摘要】幼儿期是归属感培育的黄金期。教师应根据幼儿成长阶段的特性与需求,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幼儿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可以逐步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关键词】主题活动;幼儿;归属感

作者简介:张金花(1987—),女,江苏省启东市新义幼儿园。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归属与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渴望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并从中获得接纳与爱。现代学前教育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幼儿对家庭、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够让幼儿积极承担责任,乐于参与集体活动,从中收获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为其社会交往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相反,如果幼儿缺乏归属感,就容易陷入自卑的境地,影响其身心健康、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构建温馨的环境,帮助幼儿形成归属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亲情主题活动,培育幼儿对家庭的归属感

在幼儿教育中,培育幼儿对家庭的归属感是促进其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亲子活动、家庭角色扮演、家园共育等多种方式,幼儿可以在温馨与有爱的氛围中,深刻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到被接纳与被珍视的温暖。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还为能够他们未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家庭树”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他们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与尊重,从而培育他们的家庭归属感。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关的材料,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主题活动。在活动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讲述一个简短而温馨的家庭故事,如周末全家一起出游的经历、某个节日家人团聚的场景,从而引发幼儿对家庭的美好回忆和向往。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们周末喜欢和家里人在一起做什么呢?你最喜欢的家庭成员是谁?为什么?”这些问题,可以有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后,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展示一张“家庭树”的示例图,向幼儿详细解释家庭树的概念:“树干代表家族的基础,父母是主要的枝干,子女是分枝,而祖父母则可能位于更高的位置。”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识别家庭树上的不同角色:“这里是谁呀?他是你的什么人?”如此,可以加深幼儿对家庭成员称呼和关系的理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绘制家庭树,引导幼儿用棕色或深色的笔在纸中央画出粗粗的树干,象征家庭的基础;在树干上画出两条主要的枝干,代表父母,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区分父母;在枝干上画出或贴上代表自己的小圆圈(或其他形状);添加其他家庭成员,如兄弟姐妹、祖父母等。紧接着,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使用贴纸、彩色笔等材料装饰家庭树。比如,家长和幼儿画出家庭成员的发型、衣服的颜色,或者贴上家庭成员的照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仔细观察,提供家长和幼儿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可以对幼儿的创意给予积极的反馈。在家长和幼儿完成绘制后,教师可以邀请幼儿轮流上前,展示自己的家庭树,并简单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趣事。此时,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引导幼儿表达对家人的爱意与感激之情,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可以提问幼儿:“看到自己的家庭树,你有什么想对家人说的吗?”幼儿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明白家人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1]。

家园共育将幼儿园与家庭紧密相连,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家园双方携手合作,能够共同为幼儿营造充满爱与支持的成长环境,让家庭归属感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一空间或时间,而是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全方位的滋养,能够让幼儿的内心世界更丰盈。

二、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幼儿对集体的归属感

归属感作为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石,对其个性形成、情感发展及人际关系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班级主题活动不仅是幼儿日常学习中的一抹亮色,还是培育幼儿对集体的归属感、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这些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集体中茁壮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小小厨师日”班级主题活动,培育幼儿对集体的归属感。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幼儿设定明确的活动目标—制作美味的点心。为了帮助幼儿实现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有的负责准备食材,有的负责搅拌面糊,有的负责烘焙或装饰。由此,幼儿能够体会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也能够意识到,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制作美味的点心。在制作点心的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这时,他们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和讨论,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当发现面糊过于黏稠时,负责搅拌的成员需要立即与准备食材的成员沟通,询问是否添加了过多的面粉。双方经过沟通,可以决定适量加水并再次尝试。这种即时的反馈与调整,有利于培养幼儿在团队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装饰环节,幼儿可能会因为设计理念不同而产生分歧。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这种沟通和协商的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当问题得到解决时,幼儿可以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集体的共同努力。当点心制作完成后,幼儿能够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如此,幼儿不仅可以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还可以感受来自同伴的赞美和鼓励。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进一步加深幼儿对集体的归属感[2]。

通过分工合作、沟通协商以及共享成果,幼儿有效地增强了对集体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将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为集体的荣誉和利益而努力奋斗。

三、美食主题体验活动,培育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

幼儿期是情感认知的奠基时期。节日庆典、手工艺制作、美食体验等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还可以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培育他们对家乡的归属感。这种情感的培育,可以为幼儿未来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举办“家乡美食节”,邀请当地有名的厨师来制作各式各样的家乡美食,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精心布置场地,挂上五彩斑斓的灯笼和手工制作的家乡风景画,营造浓郁的乡土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坐在长桌旁,让他们小手拿着小碗和筷子等待美食。当一盘盘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家乡特色小吃端上桌时,幼儿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这些美食。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制作家乡美食的环节,将幼儿分成不同小组。在手工饺子组,幼儿可以学着大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拿起面团,用擀面杖将其擀成薄薄的饺子皮,放上馅料,对折捏紧。幼儿的动作虽然略显笨拙,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沉浸在制作美食的乐趣中。在糕点制作小组,幼儿可以发挥无限的创意,用小手揉捏着泥巴般的面团,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其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花朵和卡通人物。幼儿在制作糕点的过程中,偶尔会有面团粘在手上或掉到地上,但是他们不会气馁。除了组织幼儿参与美食制作活动,教师还可以设置传统手工艺展示区,让幼儿欣赏平时没有机会看到的家乡手工艺品,从而让幼儿度过充实而快乐的主题活动时光[3]。通过主题活动,幼儿不仅可以解了家乡的美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还可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这种对家乡的归属感,将伴随幼儿成长,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力量。

通过美食主题体验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品尝家乡的味道,还能够了解家乡文化的底蕴,进而传承和发扬家乡文化。这样的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还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培育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幼儿对国家的归属感

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即培育幼儿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活动。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了解国家的历史脉络和先辈的英雄事迹,还能够激发幼儿对国家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从而培育幼儿对国家的归属感。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小小红色讲解员”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在操场上准备大红色的桌布,将其铺展开来,在上面摆放讲解道具:手绘的连环画、自制的模型、革命服装道具。接着,教师可以简单地向幼儿介绍活动的目标、意义以及内容,引导幼儿扮演小讲解员,讲述有关国家历史或革命先辈的事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可以准备视频资料,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丰富活动的内容,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红色知识问答”游戏,营造热烈而活跃的现场气氛,让幼儿对红色知识形成更深入的了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邀请当地的老战士作为嘉宾出席活动,为幼儿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幼儿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与伟大。“小小红色讲解员”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在幼儿的心中播种红色的种子,培育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同纽带,将幼儿与祖国紧密相连,让他们深刻理解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份对国家的归属感,如同灯塔指引幼儿前进的方向,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心怀家国,矢志不渝地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幼儿对家庭、集体、乡土以及国家的归属感,不仅是他们个人情感的依托,还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教师应该精准把握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机会、营造氛围、提供帮助,从而培育他们的归属感。在未来,教师需要遵循幼儿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寓教于乐,全方位地培育幼儿的归属感,让他们在归属与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红.3~6岁儿童归属感及其发展[J].幼儿教育,2015(25):7-9.

[2]包克冰,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2):51-54.

[3]谢露露.大班幼儿班级归属感培养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