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时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2024-12-19 00:00:00俞乐
教育界·A 2024年32期

【摘要】大班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对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因此,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大班幼儿感知时间的流逝、区分时间的长短、理解时间的顺序性和不可逆性。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家长紧密合作,为大班幼儿营造有序、有规律的生活环境,增强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让大班幼儿能够初步形成时间观念,为自身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班;幼儿;时间观念;时间管理;作息习惯

作者简介:俞乐(1998—),女,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幼儿园。

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时间管理是他们需要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部分大班幼儿的时间观念淡薄,具体表现为做事拖沓、缺乏紧迫感。在这一关键的过渡时期,教师应帮助大班幼儿增强时间观念,让他们学会珍惜时间和有效利用时间,这对于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息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作息计划

在大班阶段,幼儿逐渐开始形成时间观念,但他们尚且缺乏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时间的节奏和顺序、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可以制订规律的作息计划。

例如,教师可以制订以下“时间小卫士”作息计划,监督幼儿执行。

7:30—8:00,起床、穿衣、洗漱,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

8:00—8:30,家庭早餐,享受家庭时光,为上午的活动提供能量。

8:30—9:00,在上学路上,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清新的早晨。

9:00—10:30,参与集体活动,如故事讲述、手工制作等,增强社交和学习能力。

10:30—10:45,课间休息,喝水、上厕所。

10:45—12:00,参与区域游戏或户外活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体质。

12:00—12:30,享用美味午餐,学习餐桌礼仪,培养感恩之心。

12:30—14:00,午睡。

14:00—15:30,参与特色课程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知识面,激发潜能。

15:30—15:45,享用点心,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准备。

15:45—16:30,自由游戏或参与户外探索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6:30—17:00,准备离园,整理个人物品,培养责任感。

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作息计划的内容和意义,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教师也可以将作息计划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张贴在教室的显眼位置,让幼儿随时可以看到,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将作息计划发送至家长群,向家长介绍其内容和意义,鼓励家长在家中也按照类似的作息安排幼儿的生活,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此外,教师还要定期收集幼儿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根据实际情况对作息计划进行调整,确保其实用性和有效性[1]。

在大班幼儿成长的黄金期,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与自律性十分重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日常作息计划,不仅是时间的简单规划,还是幼儿的成长阶梯。幼儿可以在规律的作息中学会等待与坚持,体验时间的宝贵与有序生活的美好。

二、故事叙述与游戏互动

将时间概念巧妙融入故事叙述与游戏互动中,是一种既高效又充满乐趣的教学策略。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幼儿可以感知时间的流逝与价值;通过有趣的互动游戏,幼儿可以在实践中体验时间管理的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时间小镇”为主题的教学活动,让幼儿领悟时间的价值。

首先,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名为“时间小镇”的故事世界,向幼儿讲述故事:“在时间小镇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时间表,它不仅能够显示时间,还能够帮助人们规划和管理生活。有一天,小镇上的时间魔法突然失灵了,时间表停止工作。小镇上的人们因为没有时间表的指引,错过了早餐时间,午餐和晚餐也变得不规律;学生们上学迟到,错过了重要的课程;大人们工作混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整个小镇一片混乱。”

其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小朋友们,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时间表会怎样呢?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因为没有时间观念而错过什么事情的经历?比如,因为玩得太开心而忘记回家的时间,让爸爸妈妈担心;因为赖床而错过和好朋友的约定。”这些问题会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他们可以意识到,时间管理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最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时间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幼儿上台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以扮演忙碌的学生,也可以化身为严谨的工人,还可以穿上厨师的围裙,准备大展身手。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生因为没有时间观念而错过了上课的铃声,他们焦急地奔跑在走廊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教室门缓缓关上;工人因为拖延时间而未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面对堆积如山的待办事项,他们显得手足无措、满脸懊悔;厨师因为时间管理不当,在繁忙的厨房里手忙脚乱,错过了顾客的用餐时间……通过演绎这些生动的情境,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没有时间观念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扰,他们能够意识到,合理的时间规划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十分重要,从而学会珍惜时间,并学会更加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2]。

将时间概念巧妙融于故事与游戏,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幼儿可以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珍惜和管理时间,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时间管理互动实践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单一模式,转向互动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让幼儿在实践中强化时间管理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时间小侦探”任务挑战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时间管理的基本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扮演“时间导师”,穿着侦探的服装出现,吸引幼儿的兴趣,并创设情境:“小朋友们,我是时间导师,今天我们要化身时间小侦探,完成任务地图上的挑战,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其次,教师可以展示任务卡片和计时器,并向幼儿解释游戏规则:“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任务和限定的时间,你们需要使用计时器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记得回到总部打卡。”

再次,教师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分组,并为每组幼儿分配相同数量的任务卡片和计时器。教师还可以为小组设定共同的目标,并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可以学会相互支持。

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幼儿的进度是不一样的。对于进度较慢的幼儿,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轻声提醒和鼓励的话语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他们具体的建议,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进度较快的幼儿,教师不仅可以及时给予他们正面的反馈,还可以引导他们关注任务完成的质量,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对于出现问题的幼儿,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并指出具有建设性的方案,鼓励幼儿解决问题。

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幼儿顺利完成任务,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幼儿教育中,时间管理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生活智慧的启迪。教师应化身为引路人与同行者,构建以幼儿为中心,融理论于实践的互动活动,在日常为幼儿播种时间管理的种子,让其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四、家园共育

在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家园共育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核心动力。教师应与家长携手合作,细致规划幼儿的日常作息,让幼儿适应有序的生活节奏,实现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例如,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小小时间管理员”的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份在园期间的作息时间表模版,让家长根据幼儿的个性设计一份合理的假期作息时间表。作息时间表的内容可以包括起床、洗漱、早餐、学习、户外活动、午餐、午休、游戏、晚餐、阅读及睡前准备等各个环节,不仅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还要确保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成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重要支柱,细心观察并记录幼儿在幼儿园的睡眠、饮食、活动等情况,同时了解他们在家庭的作息习惯,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园共育[3]。

再次,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共同分析他们在作息习惯上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作息时间表和教育策略。这种无缝衔接的合作,可以使幼儿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都能自觉地遵守时间管理规则,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观念,避免因环境转换而产生的混乱和不适。

最后,家长应以身作则,每天早晨按时叫醒幼儿,与幼儿共同遵守作息时间表上的每一项安排,并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强化幼儿对时间管理的正面认识。此外,为了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家长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当幼儿能够按照作息时间表顺利完成一天的各项活动时,家长就可以给予他们一些小奖励,比如多讲一个睡前故事、陪伴他们玩喜欢的游戏等。这样的正向反馈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坚持规律作息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律性。

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幼儿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观念,不仅能够按时起床、睡觉、吃饭和学习,还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这种自律和有序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助于他们学业的进步。

在幼小衔接的黄金期,家园共育可以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幼儿更好地迎接小学的生活。

结语

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大班这个重要的阶段,为幼儿迎接小学及更长远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益求精,敏锐洞察幼儿在时间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科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保实现培养幼儿时间观念的重要目标。家长则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育儿理念,积极与教师合作,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相信通过科学的家园共育,幼儿能够实现从大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在时间的河流中自信掌舵,驶向更加宽广的海洋。

【参考文献】

[1]张燕,魏荟瞩.与时间赛跑:疫情背景下,大班幼儿时间观念建立的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0(8):18-19.

[2]曾世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3(2):63-64.

[3]郭茜,杨梦乔.时间的印记:大班幼儿时间主题探究活动[J].学前教育,202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