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阶段,音乐社团活动作为常规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通过音乐鉴赏、歌曲演唱、音乐创作等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学习信心。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社团;核心素养;社团活动
作者简介:陶闻(1990—),女,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学会聆听是形成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学会合作是具备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学会表现是衡量音乐核心素养的标准。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舞台,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聆听丰富多样的音乐,鉴赏高雅的音乐作品,充分表达自己的音乐见解,与同学一起自由歌唱,从而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细节,体会音乐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一、优化音乐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聆听
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引入,能够优化社团音乐学习方式,让学生得以聆听各种音乐。聆听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音乐世界,深化对歌曲的理解。
(一)融入唱段
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各种音乐唱段,让学生通过聆听在脑海中描绘出生动的音乐场景,从而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1]。如在一次戏曲专题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京剧《霸王别姬》中的经典唱段,学生认真聆听后,分析唱段的旋律、节奏与情感表达,深入体会戏曲的独特魅力。之后,学生围绕聆听内容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教师、同学充分互动,挖掘音乐传递出的浓厚文化。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锻炼了音乐鉴赏能力,学会了如何捕捉音乐的细腻情感,丰富了音乐学习体验。
(二)引入影视片段
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鉴赏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以唢呐为主题的音乐影视作品《百鸟朝凤》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充分聆听唢呐的乐声,并且了解唢呐这种传统乐器的发展史。这种边观看影视片段边聆听音乐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乐器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传统乐器的内涵。
(三)引入乐器
在部分小学中,开展音乐社团活动通常就是让学生聚在一起听、唱、赏音乐,这样的音乐社团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失去参与音乐社团活动的兴趣。对此,音乐社团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引入乐器,让学生亲眼看到乐器、亲手触摸乐器、亲耳聆听乐器,从而增强音乐学习的体验感。如在认识乐器的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竖笛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对竖笛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展示竖笛,让学生观察、触摸、尝试演奏。激起学生对竖笛的探究欲后,教师进行竖笛演奏,让学生仔细聆听和欣赏。学生由此可以深入了解竖笛的构造、音色、演奏方法等,并且激发对其他乐器的兴趣,在活动结束后自主了解更多的乐器。教师可以趁此机会鼓励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乐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该种乐器,将其发展为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
在小学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补充丰富的音乐资源,让学生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音乐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发展音乐审美素养、提高音乐鉴赏力。学生只有多听音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音乐,才能从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利用音乐社团引入丰富的音乐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聆听音乐的机会,充分发展学生的听感,帮助学生积累音乐文化常识。在优质曲目的熏陶下,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品质,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二、优化音乐社团活动,让学生学会合作
通过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以及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社团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与同伴合作互助,从而学会团结协作,更好地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一)表演活动
例如,教师以“梨园英秀”作为表演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戏曲表演。在开展活动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戏曲表演所需要的乐器和戏服,并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然后带领学生将社团活动场所布置成舞台和观众席。准备就绪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穿上戏服、拿起乐器进行表演,亲身体验唱戏的感觉。这样的实践活动新鲜有趣,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二)鉴赏活动
例如,教师举办“经典歌剧之夜”活动,精选《图兰朵》等经典歌剧片段现场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歌剧音乐的特点。或组织影视音乐鉴赏沙龙,选取《卧虎藏龙》等蕴含丰富音乐元素的影视作品片段播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从音乐的角度剖析作品,感受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情感表达特点与氛围营造功能。
(三)合唱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社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合唱活动,并引导学生合作备赛,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例如,组织社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牧歌《在那东山顶上》的基础唱法。小组成员围坐一圈,反复练习和讨论,倾听组员的歌声,磨合唱功,不断优化和声,把控节奏。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调整自己的音量和音色,以更好地融入集体。在合唱过程中,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游牧民族群众的日常放牧生活,仿佛看见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以及牛羊成群的景象,激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丰富多彩的音乐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音乐学习平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同学互帮互助,还学会了团结协作。值得注意的是,开展社团活动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对此,学校要给予音乐社团大力支持,配备专门的社团活动场所,及时更新场所里面的各种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乐器。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敢于表现、学会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自主表达音乐感受
传统音乐课堂往往更侧重给集体讲授音乐知识,对个体感受有所忽视。基于此,在音乐社团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发表个人感受的机会。要想让学生对乐曲的内涵和情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产生更丰富的感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搜集和整理与音乐曲目相关的民俗文化、趣味故事等,然后在课上进行信息共享,从而突出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
例如,在社团活动中鉴赏葫芦丝音乐作品《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提前自主搜集和整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创作背景。在社团交流活动中,学生将自己搜集和整理的信息作为展示内容分享给同学,并表达自己在初次聆听这首乐曲时产生的感受。这样的自主表达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有助于发展学生在音乐表现方面的素养。
(二)创作诗歌音乐作品
诗与歌具有特殊的联系。诗往往具备韵律感、节奏感和情境美,适合通过谱曲演唱出来。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侧重开展创意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而让学生谱曲写歌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不妨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音乐作品。
例如,在主题为“以诗为歌”的古诗和音乐结合的社团活动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与歌的特殊联系,丰富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学过的诗歌和乐曲,创作具有个人特点的诗歌音乐作品。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解诗与歌相结合的优秀范例,让学生通过聆听、鉴赏的方式深入了解诗歌音乐作品。接着,教师指导学生仿写自己喜欢的诗歌音乐作品,对于音乐素养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其自主创作全新的诗歌音乐作品。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自主查阅资料、思考创作思路、尝试不同的音乐元素,这些经历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诗歌音乐作品后,教师鼓励学生将其演唱出来,并进行正面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信心。
(三)以学科知识表现音乐理解
音乐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因此,社团音乐学习不应仅停留在音乐学科范围中。教师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开展音乐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比如,教师融合美术知识开展“音乐与绘画”的主题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后,用画笔描绘出自己想象出的音乐画面。教师在社团活动室开辟出一面墙,专门张贴学生的音乐画作,让学生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并站在自己的作品前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绘画灵感和思路。又如,教师在音乐鉴赏中融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比例、对称等知识鉴赏乐曲的节奏、旋律,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跨学科学习活动不仅丰富了音乐社团的教学内容,扩充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激发关于音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的注意事项
音乐社团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要重视音乐社团的建设,认真组织音乐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一方培养艺术素养的天地。然而,有的学校开展音乐社团活动偶然性太大,如教师想到什么就开展什么活动,或者教师什么时候有时间就什么时候开展活动,这不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维持。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系列性音乐社团活动,设计阶段性音乐课程,吸引学生坚持参与社团活动,提高音乐练习频率,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音乐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歌唱技能[4]。
例如,在主题为“丝竹流韵”的竹笛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吴音的兴趣,让学生学会用吴地方言有感情地歌唱,从而体会地方音乐的特点。教师可设计为期三周的“丝竹流韵”主题音乐社团课程,第一周为“熟悉吴音”课程,为学生讲解吴地方言的特点,普及吴地音乐文化常识;第二周为“聆听吴音”课程,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吴音歌曲来教学,让学生聆听、鉴赏,走进吴音;第三周为“歌唱吴音”课程,教学生歌唱吴地方言的歌曲,让学生切实掌握歌唱技巧,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此,在系列社团活动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持续学习地方音乐,从而完善对地方音乐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歌唱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社团可以弥补音乐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提升歌唱能力,进而提升音乐核心素养。教师基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音乐社团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在音乐社团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莺.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备课之道·法·技[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9):9-13.
[2]钟荔燕.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54-55.
[3]李益春.如何在小学音乐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01.
[4]朱丹红.区域性中小学音乐社团建设的创新管理[J].教育艺术,2020(8):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