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学科,承担着夯实学生数理知识基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职责。有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运用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设计数学作业的理念和方式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双减”政策要求进行调整和创新,通过设计数学分层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分层作业
作者简介:田甜(1990—),女,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与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成为教师设计作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科学规划和设计作业内容,将数学分层作业的作用和功能落到实处。
一、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提高作业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度
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都处在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布置作业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作业进行层次化设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在“双减”政策的引导下,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作业内容进行层次化设计,提高作业内容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度。
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元、角、分”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元、角、分的概念,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元、角、分的换算和运用,初步感知数学学习中的单位换算原理,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低年段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积累上相对较少,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以立足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不同学情,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
对于能力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可布置难度更高的元、角、分换算习题;对于能力层次中等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结合课后题目进行简单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对于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复习所学内容,提出疑难问题,第二天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分层作业能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提高作业内容与学生兴趣的匹配度
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对多元,教师突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感知学习乐趣的同时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作业内容进行层次化设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提高[1]。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的教学为例。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选用恰当的单位描述具体物体的长度,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实现对常用长度单位的全面把握。
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以充分结合小学生对手工活动、玩具等感兴趣的特点,将计算类作业转化为手工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将其剪成一个长方形,并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测量其长度,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对作业形式进行分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一)布置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部分数学作业过于强调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提高实践类作业的占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用简单的图表来表达数据,从而提升分析能力,建立数据意识。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情境素材,旨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二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正处于发展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该单元的实践作业时,可以先根据学生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统计小组,每个小组需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再指导学生明确小组分工,按照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共同完成任务。这一类实践作业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布置探究类作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探究类作业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除了实践类作业,教师还可以布置探究类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同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2]。
以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该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与小数相关的概念,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感受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比较、分析、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但是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把握上存在较大差异。立足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内容,布置以“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类作业,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能力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进行简单的小数与分数转化训练,并说明运算过程;对于能力层次中等的学生,教师可要求其验证教材上的算式;对于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求其掌握其中的基础定义即可。
三、对作业布置方式进行分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
(一)布置开放性作业,调动学生积极性
开放性作业能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针对数学作业单一、学生完成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数学作业,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可能性”的教学为例。该单元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色彩,涉及常见的生活话题,学生需通过学习相关概念,建立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识,学会初步判断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立足学生实际,为学生布置如下开放性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复习相关概念和判断方法;(2)举例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3)结合具体事例,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要在完成第一项作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第二或第三项作业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丰富性和开放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积极性。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线上学习平台的出现为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了更多选择。“双减”政策要求教师降低书面作业的占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将线上作业与线下作业相结合,充分运用好线上学习平台,拓展学习资源,分层设计数学作业,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3]。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教学为例。该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该单元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较高。四年级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和想象力,但是在空间观念和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
结合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学作业。比如,教师可提前在线上平台“钉钉”上传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资料,鼓励能力层次较高的学生结合学习资料自主学习,突破学习重难点;对于能力层次中等和较低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线下作业入手,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对作业评价方式进行分层,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一)对评价方式进行分类
科学的作业评价方式能够帮助教师迅速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学生针对性教学反馈。针对当前存在的作业评价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类型、学生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对评价方式进行分类,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表现。
以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该单元要求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结合题目分析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等情境中负数的运用,进一步明确负数的意义。
五年级学生在正数的学习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该单元内容在传授新知的同时还着重考查学生对旧知的迁移应用能力,因此,教师也要充分结合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和对新知的吸收情况,展开综合评价。对于能力层次中等和较低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解题思路,指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于能力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则可采取打分的方式反映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上的表现,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
(二)建立层次化评价标准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在理解和感知数学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教师可建立层次化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帮助学生科学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获得学习进步[4]。
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该单元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二者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该单元的作业布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对于能力层次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其问题解决能力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对于能力层次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其完成作业的正确率及积极性,并将其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对比;对于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其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建立层次化的评价标准,实现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分层评价,有助于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结语
小学生正处在积累数学知识、发展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充分重视设计层次化数学作业的重要性,通过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布置方式和作业评价方式进行分层化设计,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春丽.“双减”视野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24(12):83-86.
[2]翁倩蕾.“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究[J].数学之友,2024(4):57-60.
[3]黄仁颖.“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路径研究[J].教师,2023(14):48-50.
[4]刘月兰.基于“双减”背景的小学数学作业分
层设计方法探讨[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4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