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借助写作教学,教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当前,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写作素材而没有内容可写。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学材再建构”,让他们对已有的学习材料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和个性化创造,从而生成新的习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学材再建构’的初中语文作文实践研究”(立项编号: ZX2023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材再建构”;写作教学
作者简介:梁亚东(1976—),男,江苏省海安市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材再建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有利于挖掘学生身边的写作资源,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写作,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素养。在开展“学材再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和他们所拥有的“学材”,引导他们开展内容重构、语言重构、思维重构、文化重构等活动,从而让他们不断地消化吸收所学材料,形成自己的创作成果。学生通过不断创新与实践,能够创作自己满意的作品,进一步发展写作能力。
一、重构内容,提升学生筛选素材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筛选素材的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写作时,需要筛选素材,判断素材是否符合写作主题。针对筛选出来的素材,学生还需要重新组织、加工和创造,这个过程就是内容的重构。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写作的主题。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筛选合适的素材。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性解读,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构建文章的结构,让文章的内容更具条理性。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写作题目设为“孔乙己的背影:一个旁观者的见闻”,要求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记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一些经历,从而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题目与要求,进而确立写作的主题。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特征、社会背景等信息,进而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的形象、行为、言语等[1]。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咸亨酒店的常客、店小二、邻居孩子、何家、丁举人或是偶然经过的路人中,选择一个对象作为“旁观者”。当学生选择的旁观者是几个想吃茴香豆的邻居孩子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关注孔乙己的外貌、穿着、语言习惯;也可以引导他们关注咸亨酒店的布局、氛围、其他顾客的反应;还可以引导他们关注一些细节,比如孔乙己询问“茴”字写法、偷书被丁举人打等,从而筛选出自己觉得有用的信息。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比如,学生可以从“两个指头的长指甲”这一信息中得出“孔乙己平常不劳动”的结论。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基于解读的信息进行再次建构,以确立记叙框架。
通过重构内容,学生能够关注“学材”,筛选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素材,从而进一步对素材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这样的筛选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作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二、重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准确、生动地描述人与物、事与理。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材”进行语言重构。这样的重构,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知识进行迁移与创新,进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质量。
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写作任务—写一篇有关春天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使用动词来表现春天的动态和活力。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可以圈出一些与动词有关的句子,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使用这些动词的好处,而学生可以发现这些动词能够生动地呈现春天的样态,并能够让读者感觉到春天的蓬勃向上。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动词进行分类, 比如描述自然界动态的、描述人的活动的、描述情感和感受的。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作者使用动词描述春天的能力有更深刻的体会。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动词描述春天,即引导学生模仿《春》的语言特点进行创作。学生可以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重构:春风拂面,花儿绽放;人们踏青赏花,放飞风筝,心情舒畅。显然,学生分别从自然界的动态、人们的活动与感受等方面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最后,教师可以列出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学生可以在文本中寻找对应的句子,进而分析这些修辞手法描述的内容、对体现人物情感与文本主题的作用[2]。学生可以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也可以找出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同时,学生可以发现这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语言重构,开展写作实践:狗尾巴草、车前草、牛筋草、 酢浆草,也都像听到命令似的,从地里钻出来,一起在春风里摇摆。通过这样的重构,学生能够从《春》中学习到语言运用的技巧,从而提升写作素养。
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思想与情感。通过重构语言,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学材”,使习作更生动。
三、重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重构,即让他们对“学材”中的思维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拓展。这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全面地理解与运用“学材”,进而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材”中的观点和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即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材”中的观点,分析其中的合理性或片面性,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表达。以如下“学材”为例。
在东京奥运会上,我国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表现相当惊艳。在单人10米台决赛中,她三跳获得满分。在电视机前,我看到喝彩的观众,看到466.20分的高分,看到她获得冠军。我羡慕全红婵,她的运气真好,初次登台大型的国际比赛,就一鸣惊人。我要是有这样的运气就好了。
对于这样的“学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思维,提出新的想法。学生可以肯定其中的合理性,即“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一定的运气”;学生也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即“运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有再好的运气也不会得到冠军”。
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的写作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再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哪些事物?为什么要描述这些事物?描述这些事物能够呈现什么样的气氛?有了问题的铺垫,学生可以这样重构思维:我站在故乡的门口,耳边吹来冷冷的风。我想到小时候一起玩耍的伙伴,想到常去的小河边,想到人们临近过年的场景,想到村庄在傍晚袅袅升起的炊烟。但是我睁大眼睛,却没看到我想象中的场景,这是故乡变了,还是我变了。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联想思维的重构,以提高写作的质量[3]。
教师在开展“学材”重构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学材”中的人物、情感、主题思想,从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习作的深刻性。
四、重构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素养,让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材”重构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对“学材”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重新解读和创造。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的写作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有关社戏的文化知识,让学生理解社戏是什么,从而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以更好地进行文化重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其演出场地通常在村庄的社区广场[4]。”其次,为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社戏,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将社戏中的唱戏、念戏、说戏、打击乐器等呈现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穿上社戏服装,体验民俗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再次,教师可以设置写作任务—以中学生的视角,介绍鲁迅文章中所涉及的社戏。这其实是引导学生进行文化重构,要求学生将文本中与文化相关的描述找出来,并写出自己的评价与态度;同时,要求学生加入更多有关社戏的内容,比如社戏的历史及其对当地人们生活与思想的影响等。最后,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理解,还要引导他们进行文化创新。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写作任务—基于“学材”,写一篇主题为“我与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的文章。学生可以将文化元素与个人的经验和观点相结合,对自己熟悉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描述,提出新的见解。比如,学生可以写自己在国庆文娱会演上表演川剧变脸的场景,虽然是不成熟的模仿,但是赢得满堂喝彩。显然,借助文化重构,学生能够提高写作的质量。
文化重构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从新的维度理解“学材”,也能够让他们从新的维度运用“学材”。教师要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教师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学材”文化情境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5]。
结语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克服自身的短板,使学生对写作充满信心与期待。教师开展“学材再建构”写作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从身边的资源中汲取养分,逐步改善原先的写作状况,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今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积累“学材”,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解读“学材”,提高学生重构“学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传贵,冯铁山.学材观视域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提示”设计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3
(32):53-56.
[2]童志国.文本改造:变教材为“学材”:以《鸿门宴》教学片段为例[J].语文月刊,2023(11):74-77.
[3]李转南.变构学材循序而进:基于核心素养变构的初中语文写作策略序列[J].语文新读写,2023(18):87-89.
[4]许媛.语文课堂的“学材再构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0):50-52.
[5]周燕.提供学材和支架让习作修改有章法[J].现代教学,2022(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