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以诗歌阅读教学为例,探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等方法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读写融通和创意表达。
【关键词】初中诗歌阅读;创意表达;读写融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创意表达:初中语文读写融通教学的实证研究”(批准号:B/2022/03/2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静(1979—),女,江苏省南京市第三中学。
读写融通和创意表达,前者是方法、手段,后者是目的、结果。实现读写融通和创意表达,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思考和设计。一是阅读维度,即思考读什么和怎么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创意表达输入端的问题。二是表达维度,即思考表达什么和怎么表达,从而解决创意表达输出端的问题。初中阶段的诗歌阅读教学,一方面淡化文学创作的专业性,强调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提示表达具有多元化特点,强调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一、基于教材,以写定读,精读文本,创意表达有向度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取融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为一体的双线组元方式,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中列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单元习作要求,分别指向阅读和写作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读写融通的理念。
诗歌的编排具有特殊性。九年级有专门指向诗歌创作的单元任务,而其他年级的诗歌阅读与单元写作目标关联度不大,往往被忽视。为了改变诗歌阅读教学“重阅读,轻表达”的现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打破单元教学读与写的独立性,将其进行整合,让其互相借力,促进创意表达的生成。
教师可以采取以写定读的教学策略。首先,依据教材中的单元写作要求、课后习题,思考本单元阅读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素材,提升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再次,有针对性地从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和创作。最后,为学生提供好的读与写支架。这样的策略可以使读写融通事半功倍。
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此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单元写作要求是“学习抒情”;语文要素是“调动体验和想象,把握抒情的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怀”。选入本单元的诗歌是《黄河颂》《木兰诗》。基于单元写作要求,教师可以把“学会抒情”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学会辨析、借鉴和仿写。
《黄河颂》以直接抒情为主,直抒胸臆,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木兰诗》几乎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读者却能从景物、人物描写中,间接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和丰富的情感。例如“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直言木兰思念家乡和亲人,而是借景物烘托间接表达情感,含蓄蕴藉。
在指导本单元的写作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这两首诗歌,辨析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家乡风土人情。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黄河颂》首尾两段直接抒情的方式,并尝试通过排比、反复、呼告、改变人称等多种艺术手法增强写作的抒情效果。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黄河颂》,从自然特点、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不同方面赞美家乡,并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描写家乡。例如,写《金陵颂》时,可以从南京虎踞龙盘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美食的烟火气、包容纳新的精神等方面立意构思,抒发赞美家乡、建设家乡的志愿和决心;同时在形式上通过用“啊, ”直接抒情的方式,层层递进,由实入虚,卒章显志。
教材是丰富的宝库,不仅有口语知识和写作知识,还有助读系统和学习策略,它们被分成若干训练点,由浅入深地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设计之中。教师依托现有的单元写作目标,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可以避免学生写作的无序化。此外,教师把写作目标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可以架起读写融通的桥梁,让读写“精”“序”“实”“活”[1]。
二、超越教材,群文阅读,以读促写,创意表达有广度
阅读材料的引入,为学生理解作品、获得创意表达的灵感打开了新的大门。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创意表达往往与类文拓展、群文阅读等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群文阅读材料的特征为同一议题、多个文本,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为探索性教学[2]。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编排分类标准比较模糊,不利于学生系统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写作时代。这容易导致诗歌阅读教学出现碎片化、浅表化、机械化等问题。
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同一议题”作为读写融通的联结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教师开展课内外群诗整合工作时,要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为例。首先,和这首诗同在一个单元的《行路难(其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有“豪”的风格,教师可以请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分析这三首诗词的异同。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温习《秋词》《陋室铭》,再为学生补充《再游玄都观》等诗歌,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读。由此,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刘禹锡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乐观豁达的心胸,并理解其被称为“诗豪”的原因。再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李白、刘禹锡、苏轼能成为好友吗?”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也契合单元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的要求。
诗歌的议题有很多,如“作者”“时代”“题材”
“体裁”“创作风格”“意象”等。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和写作的需要选择议题,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多种相关联的文本,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促进他们实现读写融通。
三、创设情境,依托本土,以“境”促读写,创意表达有温度
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内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创意表达有对象、有需求、有支架。
(一)联系生活情境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创意表达。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诗句为自己取字;用诗句写广告词、宣传语;用美食摆出古诗的意境;在团扇上面题诗……
又如,在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古今中外的诗歌,创设生活情境:“同学们,人生路漫漫,不如意之处十之八九。青春期有喜也有忧。假设你的朋友现在遇到了挫折,心情低落,你会从外国诗二首和古代诗歌五首中推荐哪一首给他阅读,请写一段推荐语,阐释理由。你还可以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人生挫折的感悟。”这样的设计既有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有针对特定情境的写作;既能够驱动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又能够启迪学生的心灵。
(二)依托本土文化
依托本土文化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意表达的灵感,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自豪之情。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词里的六朝古都”“跟着诗词去旅游”“李白和金陵的故事”等情境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诗篇、查阅相关资料,从而创作有关南京的解说词。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由诗词到现实,为宣传家乡助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仿照从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延伸的网络流行语“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为家乡旅游写一句充满诗意的宣传语。
再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以王献之《桃叶歌》中的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为灵感,设计一款具有南京特色的糕点。”
(三)创设文学情境
例如,诗歌中经常出现“月”这一意象,教师可以创设文学情境:“请同学们整理出现‘月’这一意象的诗歌。思考这些诗歌有什么特点?往往表达哪些情感?另外,同学们能不能也借‘月’这一意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思。”
又如,教师可以举办诗词大会,创设文学情境:“‘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飞花令’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对出诗歌的新意境?”
总之,诗歌来源于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读”是重走诗人的思想足迹,“写”才是另辟蹊径,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为了“写”而“读”,学生会读得更细、更全面。如此,写作也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学习、借鉴、创造的过程。
四、任务驱动,项目学习,读写融通,创意表达有深度
新课标从基础、发展、拓展三个层次设置任务群,读写融通正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发展型任务群的基本策略。教师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用情感推动学生阅读,用任务推动学生写作,用活动提升学生思维[3]。
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强调实践性,其中的任务设计往往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多样性,可以推动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开展学习,并检验学生的成果,有利于学生从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从而使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以下为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例。
(一)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大单元“诗词中的秋天”的教学
任务一:秋之景。
探究:在写秋天的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
任务二:秋之情。
探究:同样是写秋的诗歌,它们的内容和情感有何异同?
任务三:秋之思(三选一)。
1.探究为什么有很多描写秋天的诗歌?
2.了解“秋”字的起源和发展,仿照《“字”从遇见你》写一写有关“秋”的解说词。
3.仿照《天净沙·秋思》,选择一些意象,写一首有关秋天的小诗,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思(要求四句话以上,分行书写)。
(二)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律诗专题“像诗人一样”的教学
任务一:像诗人一样吟诗。
1.关注律诗的平仄、韵脚、节奏,读出律诗的韵味。
2.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律诗,配乐朗诵或吟唱。
任务二:像诗人一样想象(二选一)。
1.你觉得五首律诗中哪一首的想象力最丰富?为什么?
2.崔颢最负盛名的诗是《黄鹤楼》。据说诗仙李白为之搁笔,并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过后,李白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比较上述三首诗歌,你觉得哪一首写得好?为什么?
任务三:像诗人一样写作。
1.这五首律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起承转合尽显构思之巧妙,请问妙在何处?
2.在自己的周末随笔中试着借鉴律诗对仗、押韵等特点,进行创意表达。
总之,教师设置任务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任务的设置需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第二,任务的设置需要从阅读向写作逐步转化,让学生的写作既有深度的立意,又有创意的表达和多元的呈现方式。最后,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情境选择不同的支架,形成系统化的读写教学,推动课程的综合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优化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让“创意表达”有向度、广度、温度、深度,从而让学生更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孙锦明,王从华.学科建设视域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使用策略[J].江西教育,2018(11):14-19.
[2]王玫,焦春艳.群文阅读视角下古诗词“1+X”教学建模的三大意识[J].中学语文,2021(10):23-25.
[3]袁昌仁,袁雯麒.跨学科学习“语文+X”的基本范式探究[J].辽宁教育,2023(3):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