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等实施分层指导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助于帮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落实核心素养。文章在解读分层教学概念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罗工艺(1980—),男,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二十中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分层教学强调将不同水平能力的学生划分为不同层级,以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此方法符合《新课标》要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核心素养。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程,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和学习阶段,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和学习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1]。具体而言,分层教学是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情感特征、思维水平等方面,根据其个性化发展需求,遵循因材施教理念,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发展的高效教学方法。
二、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传统集中式教学方法不同,分层教学强调因材施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2]。这种教学方法贴合不同水平能力学生的发展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围绕分层目标参与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能够充分激发自身潜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更具自主性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将重新认识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互助合作
分层教学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方法。在教学期间,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同一层次水平的同学开展积极互动,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逐步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更为完整与鲜明的个体。在分层教学中,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真实学习情况,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其间,各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分层教学是基于“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理念,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出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组织分层教学时可以从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及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下面,笔者对实际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分层—学有所思,点明学习方向
《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教学目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深入研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为他们提供问卷,指导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要根据分层教学的实际要求设计含有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整理,教师发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延续“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一节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问题导入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方法,包含代入法及加减法这两种消元方法,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转化、消元思想,学会将新问题化归为难度较低的问题。在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整理后,教师设计相关问卷,调查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等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再结合他们提出的实际诉求,将本次教学活动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层与提升层,设计不同的目标内容。
基础层目标:
1.巩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内容,在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基础上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化归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分别整理代入法和加减法这两种消元方法的具体使用方式,建立化归思想。
3.能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积极与同伴开展合作,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提升层目标:
1.在完成基础层目标的同时,通过鸡兔同笼问题深入了解数学文化知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能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3.能够联系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不同解法,类比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尝试解决问题。
从以上目标中能够发现,基础层目标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概念为主,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打好地基。相对于基础层目标,提升层目标难度提升,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确保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与运用。通过达成不同层次的目标,班级内学生都能获得发展,积累学习经验。
(二)教学内容分层—学有所悟,实现因材施教
受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在步入初中后存在明显差异。为确保分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适当引入外部学习资源,确保教学内容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保障不同水平的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保障内容的精简性,避免因内容过多而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3]。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以全等三角形为出发点,整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结合学生在上一节课中的表现,教师将班内学生分为两个层次水平,并为其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
水平Ⅰ:这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全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精简教学内容,以重要核心概念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全等判定的一般方法。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删除教材中“做一做”“探索”等板块,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导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等理论知识,引入思维导图,带领学生梳理学习内容,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精简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学生掌握基础定理后,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水平Ⅱ:位于此水平的大部分学生思维敏捷且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已利用课前时间完成预习工作,初步了解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教师可以缩减教材中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以练习为主,驱动学生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与此同时,考虑到这部分学生具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较强的探索欲望,教师还可以增添教学内容,补充萨姆·劳埃德在《趣题大全》中设计的趣题,引入数学文化知识,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实现深层发展。
(三)教学活动分层—学有所成,促进迁移运用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部分教师会在教学期间设计实践活动,旨在活跃课堂氛围,驱动学生在探索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4]。结合分层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设计层次不同的实践活动,驱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以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任务。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帮助他们在迁移运用中掌握学科本质,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整理并归纳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概念、性质及表达式。在分层活动设计期间,根据本课重点知识及学生的兴趣调查情况,教师设计以下分层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实践。
项目1:随机选择三种不同的宽带上网收费方案,并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一次函数选择最佳方案。
项目2:某学校计划在八年级内开展春游活动,并打算租用汽车带领师生前往春游场地。目前,要确保每辆汽车上至少要有1名教师。请调查八年级学生的总人数,参与实际调查,分析市场上不同客运公司汽车的载客量及租金表,在确保八年级全体学生能够乘坐且每辆车上配备1名教师的基础上,设计最优惠的租车方案。
项目3:结合日常生活中某个可以选择多种实施方案的实际问题,如购物、配送、通信等,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最佳方案,并写出有关活动的报告。
分层设计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更好地了解一次函数的使用价值,掌握建立函数模型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核心素养,为后续参与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评价分层—学有所得,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5]。在分层教学中,为保障教学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教师需要优化评价方法,设计科学的评价内容,帮助学生在评价的辅助下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做出调整,不断完善自我。教师可以制订分层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营造和谐的师生交互氛围,实现分层教学的良性发展。
以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旧版)“整式的加减”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学习中,学生通过整式加减运算,进一步巩固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添括号等知识。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基于分层的理念,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分别设计A、B、C三种评价标准。
A类评价标准层次较高。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本原则,同时要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难度较高的练习任务。不仅如此,此层次的学生还需要具备合作互助的意识,能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B类评价标准难度有所降低,以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顺利达成迁移运用目标为主。此部分学生需要完成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基础练习。教师在评价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基于评价标准开展自主评价,分析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不足。
C类评价标准以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为主,此项标准对应学习能力较弱、缺乏良好习惯的学生。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填写自己在学习中了解的公式、法则等原理性知识,并向他们传授学习经验,提供微课复习视频,确保这部分学生能够逐渐跟上教学节奏。
结语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当前学生水平差距过大的情况,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发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重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内容、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分层教学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以此凸显分层教学的优势,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关注分层教学的重要价值,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开元.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J].亚太教育,2023(24):62-65.
[2]吕洪元.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新通信,2021,23(9):207-208.
[3]马永颖.精准教学视野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95.
[4]田伟东.因材施教: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J].华夏教师,2020(14):76-77.
[5]康慧君.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