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立足于北海市银海区教师的实际,讨论中小学教师利用“八桂教学通”平台中的数字资源的策略。从广西数字教材应用示范校—北海艺术设计学院附属学校的示范引领、广西数字资源研究专项课题的带动辐射、银海区各学科各级各类“八桂教学通”数字资源教研活动和教学案例的生动实践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变革。
【关键词】“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数字资源;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庞承君(1974—),男,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陈俊妃(1993—),女,广西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北海市银海区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把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资源规模化和常态化应用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主抓手,鼓励广大教师融合应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从而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改革,特别是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信息技术2.0”)明确提出“缩小城乡教师应用能力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银海区位于北海市郊外,区内中小学大多位于乡镇,其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广西教育提质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数字教材及资源规模化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教与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基于此,银海区依托广西数字教材平台“八桂教学通”等资源,打造广西数字教材示范校—北海艺术设计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艺附校”),开发5项广西数字资源研究专项课题,以及依托银海区名师工作室开展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旨在提升银海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深度学习课堂变革,持续提升城乡义务教育质量。
一、发挥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应用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北艺附校依托“育品项目”办学优势,立足“艺养教育”办学理念,深入贯彻信息技术2.0等文件精神,成功申报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示范校,同时也是银海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试点校。广西数字教材平台“八桂教学通”等资源的应用,对北艺附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应用在学校真正实现规模化、常态化,北艺附校提出“普遍用、堂堂用”,要求每名教师利用数字资源上课每周不少于2次。同时,北艺附校携手“八桂教学通”平台,开展学校第六届“艺教杯”艺乐课堂教学周、教师基本功说课比赛等教研活动,从中筛选出优质课,进行打磨、展示和交流。在“人人都有优质课例”的基础上,北艺附校提出构建“提质增效”的艺乐课堂,即以新课标理念主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深度学习新型课堂,形成“三环六步”课堂模式(如图1所示),“三环”为预习导入、质疑合作、拓展巩固,“六步”为预学—导学—质学—共学—展学—固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快乐成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三环”中的拓展巩固、“六步”中的展学和固学为例。北艺附校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认识时分秒”一课时,借助“八桂教学通”平台引导学生探讨“世界上有哪些钟表?”“古时候的人怎么计时?”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教师运用“八桂教学通”的投屏功能来展示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师对生评价、生对生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二、发挥广西数字资源研究专项课题的带动辐射作用
银海区为切实落实行动计划文件精神,打造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资源库,组织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2022年,银海区有5项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数字资源应用研究专项课题得以立项,分别是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罗琴丽的《基于数字教材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北海市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庞承君的《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义教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北艺附校包玉红的《基于艺养教育体系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究》、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华侨小学李流娟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和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西村小学姚普书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学科校本数字教材运用研究》。
(一)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推进数字资源规模化落地使用
罗琴丽是银海区教研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应用专家、北海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组组长、北海市“雁阵工程”“强雁”成员、北海市红烛先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其课题《基于数字教材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侧重研究在“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平台支持下数字教材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作用,提出充分发挥数字化教材资源、工具和平台优势,支持教学模式的转变;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互动,实现教学前后的诊断评价;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支持教学,实现个性化教育、准确诊断、动态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该课题的成果有三:一是充分发挥“八桂教学通”数字平台在线学习的优势,高效达成学习目标,为学生构建了支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二是深入挖掘“八桂教学通”数字平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搭建了银海区中小学数字资源规模化应用体系,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等提供理论基础;三是进行“数字平台+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教研共同体构建、多层级教研引领、名师工作室辐射助推等方式推进数字资源规模化落地应用。
(二)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双减”要求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
北海市银海区教研室主任庞承君主持研究课题《基于数字资源应用的义教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以“八桂教学通”为依托,探索学校“精准减负 灵动提质”的新路径,制订作业设计提质方案,构建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体系(如图2所示),增强学校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该课题的成果有三:一是银海区各学科教研员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组成学科作业设计团体,以巩固知识为目标,以数字资源为载体,进行作业设计;二是重视作业设计的优化和迭代,充分利用“八桂教学通”平台终端,在课前、中、后及时干预学生的学,形成个性化的优质的银海区义教作业设计范式;三是各学科教研员组织学科教师学习“八桂教学通”的数字教材,根据学情进行作业设计,构建优质的作业设计资源库。
(三)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助推乡村教师成长
李流娟原是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宁海小学的一名教师,曾参与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课题。2022年,刚到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华侨小学的李流娟老师积极申报了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广西数字资源应用研究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该课题以“八桂教学通”的数字教材为依托,构建农村小学语文混合式教学资源体系,提炼出适合小学语文的混合式教学策略。
姚普书的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学科校本数字教材运用研究》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切入点,研究小学综合学科校本数字教材的运用情况,针对乡村师生校本数字教材运用的具体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策略提出见解,构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校本数字教材资源库,为乡村小学综合学科教学拓宽路径。
三、开展各学科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构建“银海大教研”模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积极探索建设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员领航工作室、教研示范校”。银海区在2021年建立首批6个银海区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其中有4个是教研员领航工作室,都有相应的学科教研基地(对应的学科分别是小学数学、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化学)。除此之外,银海区教育教学研究室还有1个小学语文学科的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和1个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北海市红烛名师工作室,以及6个教研员领航工作室,共96位成员,其中张秀松和罗琴丽两位教研员领航工作室主持人还是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应用专家成员。各工作室主持人制订切合实际的工作计划,以课题为抓手,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构建具有银海区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通过主题培训、理论学习、备考研讨、课例研讨、送教下乡、课题研究等形式,积极推进银海区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推广优秀教学成果,逐步建立起“银海大教研”模式。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发挥新技术的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此,银海区在2021—2022学年中,依托“八桂教学通”平台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开展县区级“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培训5场、县区级优秀课例展示4节、县区级说课展示4节,并组织老师积极参加“八桂教学通”平台举办的比赛。比如,银海区名师张秀松工作室成员麦嘉欣老师展示的优秀课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分享如何便捷地使用“八桂教学通”制作课件,演示了将视频和电子教材文本融入课件并运用平台的学科小工具和题库资源进行授课的过程,与平台资源实现多元、多层次互动,充分展示了“八桂教学通”平台便捷、灵活、实用、高效的特点,获得在座老师和专家好评。两位广西义务教育数字教材应用专家成员罗琴丽和张秀松在8节展示课中都提出了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建议,不仅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八桂教学通”的功能,更是给如何运用数字教材打造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提供了方向。此外,马远珊、赖姗姗两位名师工作室成员荣获2021年全区数字教材应用微视频征集活动一等奖。
结语
综上所述,银海区中小学使用“八桂教学通”平台进行教学改革能充分调动教师探索教育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推进课堂改革,优化教学方式,使农村地区学校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从而有效减小城乡学校教育的差距。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运用“八桂教学通”平台的教学资源,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高效课堂,设计能满足“双减”要求的高质量的作业,开展深度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梁勇.打造教育高品质发展的“银海样式”[J].广西教育,2022(7):19-21.
[2]包玉红.“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J].广西教育,2022(7):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