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4-12-19 00:00:00欧秀梅
教育界·A 2024年32期

【摘要】《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等明确主体责任并推进协同育人,倡导由学校牵头全面统筹可利用资源,鼓励学校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下强化对家庭的育儿指导。这为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任务。然而,思想认知、共育机制、家庭施教等方面的困境导致幼儿阅读教育渠道堵塞,培养质量和成效难以有效提升。基于此,家庭与学校需要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法律遵循及核心导向,积极探索并践行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阅读教育路径,聚焦协同意识、素材资源、施教氛围、家庭指导等多个维度,构建科学阅读模式,强化幼儿的阅读质量及效果,以此全面发挥育人功能,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阅读能力;《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莆田市2023年度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阅读专项课题“《家庭教育促进法》背景下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YDZXKT230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欧秀梅(1979—),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幼儿园。

阅读能力关系着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家长与教师需要遵循《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指导,通过践行家园共育理念,全面发挥主体功能与优势,有效解决幼儿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方位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为其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法律遵循

学校应当在培养工作中起牵头引领的作用,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且适宜的阅读环境。而家长应当在培养工作中落实因材施教理念,为培养工作注入温暖宜人的情感力量,让幼儿在充满关爱的家校共育环境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国家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阐释并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主体“科学带娃”的职责和行为边界,提倡各方育人主体通过强化协同配合促进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家庭与学校可以通过明确主体责任推进协同育人的实施,一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自觉承担起提升幼儿阅读能力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厘清家长与教师在家园共育中的职责,强化二者的协同配合,为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夯实主体基础。

(二)倡导学校牵头,统筹资源配置

《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倡由学校牵头,有效汇总、筛选、分类并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主体的育人资源,将其作为家园共育背景下开展协同育人的教育资源支撑[1]。以此为依据,围绕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学校需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两方面统筹资源配置,将各个种类的阅读素材进行汇总,将阅读实践平台和阅读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协同共育资源库,进而依据家庭教育的具体需求提炼并运用相关资源,为家长提供兼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幼儿阅读材料,并通过组织家教沙龙、共育活动等,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工作的成效。

(三)强化家庭指导,注重因材施教

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要求,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方面,学校及教师需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强化家长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思想意识,为家庭提供“一人一策”或“一类一策”的指导服务;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其在阅读方面的独特需求,制订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案,指导家长采用兼具适用性和科学性的教育措施和手段,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导向,发挥主体作用,助力幼儿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基于家园共育背景落实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工作的过程中,诸多现实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幼儿园和家庭必须直面的挑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堵塞培养渠道

现阶段,《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部分家长与教师依旧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部分家长在认知方面存在片面性,表现为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视为学校的专属职责,未能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规定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导致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幼儿的阅读引导与陪伴,造成家长缺位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未能深入理解家园共育理念,忽视了家庭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未能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加强与家长的深入交流及协同配合,使得家长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受限,导致培养渠道堵塞。

(二)共育机制不完善,削弱培养质量

从家园共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幼儿阅读能力工作培养在沟通机制、合作机制、资源分配机制等方面依旧不够完善,难以符合《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的新要求。具体而言,沟通不畅使得家庭与学校在幼儿阅读教育的理念、方向、手段等方面存在分歧,双方难以相互理解;合作不足导致家庭与学校之间不能依据双方的需求制订阅读教育的协同培养计划,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引导方面难以获得对方的支持与配合,使得幼儿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和个性化阅读需要难以得到满足[2];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幼儿在阅读学习方面缺乏多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学校未能实现阅读资源的有效统筹和精准运用,使得部分家庭缺乏阅读材料和阅读活动资源,阻碍了幼儿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家庭施教不科学,影响培养成效

部分家长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落后的施教方法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忽视了对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制约了幼儿阅读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全面发挥,难以有效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未能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与要求实施精准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不能从理念、目标、方法等各维度指导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制约了家庭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节奏、进度、成效等方面难以形成同频共振的协同格局和施教合力,最终影响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

三、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若要切实达成幼儿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幼儿园和家庭需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全方位贯彻及落实协同一致的理念与举措。唯有双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积极构建适合幼儿的阅读模式,才能切实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深化协同意识,共建阅读模式

家长需要依据《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规定明确自身主体责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积极寻求学校与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全面而深入地履行自身在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工作中的职责。同时,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家庭教育促进法》中针对家园共育的阐述,高度认可家长的主体作用,与家长达成合作共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效能,共同构建兼具科学性、先进性和人性化的阅读培养模式[3]。

家长与教师需要创建沟通反馈机制,强化沟通的即时性和反馈的双向性,互通幼儿在家庭和学校中的阅读情况,明确幼儿阅读能力的优势与短板,共建家校互动化阅读模式,以此为依据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同一致。家长与教师需要构建协同联动机制,通过深入交流和反复研讨,在利益诉求层面达成一致,共同制订幼儿阅读教育目标和阅读能力培养计划,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指导两方面形成育人合力,以行动上的同频共振推动家校多元化阅读模式的构建,进而以多维度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手段满足幼儿的阅读需求。学校与家庭需要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协力打通家园共育资源共享通道,依托学校的牵头作用,通过统筹资源配置及优化资源运用,使家长获取与教师同等丰富的阅读教育资源,构建家校一体化阅读模式,为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二)科学选择素材,激发阅读兴趣

幼儿阅读能力培养兼具综合性与复杂性。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导向,在教育过程中,丰富的阅读素材资源是突显家园共育效能、强化家长与教师协同育人作用的必要前提。而科学选择素材有助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

教师与家长需要明确幼儿在年龄特征、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遵循差异化、动态化和多样化原则,有目的性和引导性地提供阅读材料[4]。教师需要重视分层性教育和差异化施教的落实,依据幼儿在个体差异方面的趋近性实施小组划分,结合不同小组幼儿在思想诉求、学习需求及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按照阅读材料的难度、主题及类型对其进行分类发放,以差异化施教满足班级幼儿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和个性化阅读需要,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制订个性化阅读资源配置方案,向不同的幼儿家长提供针对性的阅读资源。家长需要配合教师的教育思路和指导逻辑,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幼儿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及认知层次的发展动态,选择符合其心智水平的阅读材料,确保素材选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面激发幼儿的阅读能动性。

(三)优化施教氛围,强化阅读质量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家庭、学校、社会等主体需要为青少年学业质量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切可利用的育人资源。基于此,家长与教师需要强化家园共育效能,将阅读元素渗透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多维立体、全面浸润的方式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需要在教室设置阅读区,为幼儿提供宽松舒适的阅读空间和丰富多元的阅读材料,使阅读成为幼儿课堂学习的必备环节和课间活动的主要选择,引导幼儿养成乐于阅读的好习惯;定期组织幼儿在学校图书馆开展自主阅读,引导幼儿依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方向选择阅读材料,并通过掌握规范阅读顺序、设定阅读目标、标记阅读难点等技巧提升阅读质量。家长需要创建“书香家庭”,为幼儿在家中设置安静舒适、简洁温馨的专属阅读区域,设置睡前故事、周末阅读等家庭阅读时间,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全文朗读、分享故事等活动提升幼儿的认读认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与家长需要强化协同联动,通过举办亲子阅读比赛、亲子讲故事竞赛等活动,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幼儿参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儿童剧院等场所,引导幼儿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剧目等多种阅读载体开展阅读,在多模态阅读模式中开拓阅读视野并巩固阅读技巧与方法,帮助幼儿实现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四)精准提供指导,提升阅读效果

教师需要遵循《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规定,以强化家园共育为导向,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学前教育指南,为家长开展幼儿阅读教育提供精准指导,帮助家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5]。

教师要指导家长掌握情境创设法,借助玩具展示、播放动画片片段、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幼儿走进书中的世界,充分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在阅读情境中通过对故事的了解、思考和演绎,掌握更多知识和道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家长关注幼儿在阅读中的个性化表达,鼓励幼儿分享阅读见解,培养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内化能力,提升阅读效果;教师需要指导家长运用互动式和游戏化的阅读教育方式,完成由主导者向陪伴者的角色转变,使其认识到突显幼儿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会跟随幼儿的阅读节奏开展亲子互动,并鼓励幼儿依据阅读内容改编亲子游戏、布置游戏场景,进而提升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促使幼儿进一步思考阅读材料的具体内容及故事内涵,实现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还需要以因材施教理念为指导,依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兴趣偏好,家长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帮助家长提升家庭阅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家长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而全面发挥家园共育的协同效能。

【参考文献】

[1]罗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机制的基本构造及其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4(1):48-55,63.

[2]韩淑美.爱心架起家园共育彩虹桥[J].中国教育学刊,2023(7):104.

[3]孙艳平,高子彬.家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有力保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5(3):127-132.

[4]王海珊,陈路遥,连榕. 3~6岁儿童无字图画书图像元素阅读发展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21(8):25-36.

[5]孙仞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途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增刊2):5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