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背景下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研究

2024-12-19 00:00:00王康
管理学家 2024年23期

[摘 要]近年来,我国实行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建筑类研究生的规模逐年扩大,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方法是促进研究生良性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建筑类研究生相关工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思政引领、制度建设和就业导向三个方面为教育管理提供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就业;教育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23-0028-03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2024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建筑类研究生就业需求预测与分析研究”(SZ20240331)

我国的建筑学高等教育历史悠久,1 9 9 5年,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启了国内建筑类研究生培养的序章。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考研也成为本科毕业去向的主流选择之一。在2 0 2 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扩招18.9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 1 0万。基于如今研究生规模的考虑,高校的学生管理要将研究生管理作为重点工作,改“粗放式”为“精细化”管理模式。

新形势背景下,着眼于建筑行业总体增速逐步放缓,市场需求进一步降低,建筑设计行业进入发展低谷期,建筑设计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压力,生产经营动能不足导致招聘需求减弱,尤其对缺少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的招录人数明显减少,这对建筑类学科招生质量及研究生本身的心态均有较大影响。面对行业的新困难、新形势和新挑战,高校探究及时调整和优化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现实情况

(一)研究生群体的考研动机发生变化

各大高校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是近年来的常态,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研究生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生招生政策的调整,鼓励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这也导致了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开始贬值、教育资源过剩的情况。很多在职人员也可以通过读研提高学历,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但也存在部分本科毕业生将考研作为逃避就业的“权宜之计”,单纯将考研当作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调研发现,许多建筑类研究生是通过参加针对性的辅导培训后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通过考验的,他们只专注于招生考试专业目录中考核的门类,如建筑设计(快题),而对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尚浅。这样难免存在研究生群体的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部分建筑类研究生不具备相应的研究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还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读研期间只以专业理论教学和科研作为重点,忽视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对社会时事、国际形势了解不多,对国家大事、党史方针认识不深。

(二)行业的发展发生变化

由于行业结构的调整,建筑类企业受影响较大,最明显的是房地产行业。在疫情后,国家为了缓解“炒房热”、高房价、住房饱和等矛盾,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同时下行的经济情况和国际环境对房地产在融资、销售头尾端均有较大冲击,以至于下游行业同样受到波及,设计研究类单位最为明显。部分设计单位通过调整公司结构、缩减规模、裁员降薪等形式应对此次行业波动,以至于在招聘环节“招而不聘”“聘而不留”,甚至取消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这也造成建筑类研究生心理上的忧虑,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担心“学而无用”“毕业即失业”的情况。

(三)时代背景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成为研究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来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互通与共享信息。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站、手机软件、直播平台和社交软件上,散布着大量建筑行业内的信息,观点也各不相同,研究生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往往难辨真假,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不实信息以及所谓“网红博主”的言论带偏,从而影响个人情绪及进行科研学习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差异,对于评奖、评优、班委任职等需要权衡多种因素,科研成果的分配可能并不均等,结果并不一定让所有研究生满意,这种“不平衡”导致他们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做事急功近利等行为,做出“想当然”或“自认为”的行为,例如评奖评优时公示期的相互投诉等。

二、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难点的成因

(一)思想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建筑类本科专业为五年制,建筑类研究生在研一入学时年龄多数为23至25岁,其思想更加成熟、活跃,知识结构更为全面,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 1 ]。

一方面,研究生在经历了本科的学习生活后,对高校的生活环境、学习模式和作息习惯已经完全适应,在专业的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规划,其在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基础上,在面对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并不重视。

另一方面,研究生的三观已经基本形成,想法也更为现实,“维权”意识更强,渠道更多,形式更规范,存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思维,这些情况一般出现于评奖、评优、党员发展、班委选举等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研究生希望其行为能在就业求职时给自己增加“筹码”。这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比如在开展研究生“三好优干”荣誉称号评选时很难将一些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的“隐形行为”纳入考察范围。

(二)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健全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虽然是近年来的趋势和常态,但部分高校未能摸索出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既要学习本科生的管理方法,又要考虑到研究生的现实情况,不能“原搬照抄”。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的思维、想法更为成熟,生硬地按照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或其他要求进行约束可能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此外,部分院校还存在研究生辅导员由本科生辅导员兼任的情况,其很难在实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灵活切换工作模式,在面对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时很难采用合适的态度和方法。同时,研究生辅导员配可能远超1∶200的标准,一般还会身兼其他职务,如招生、团委等工作,这都会导致研究生辅导员精力分散,未能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深入研究,实际工作难见成效。

(三)未将思政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整体的受教育层次,但是也对高校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和科研资源等多方面提出了考验。部分高校片面地追求建筑类研究生招生的数量,而忽视了研究生的政治素养、科研水平和就业情况,以至于出现部分学生理想信念薄弱、论文质量较低、学术造假、毕业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等问题[ 2 ]。同时,随着研究生教学团队的扩大,专业教师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教学质量相差较大,部分教师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识还很浅显,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重“教”轻“育”的情况,进而直接导致研究生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甚至于流于形式,未能入脑、入心。

三、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思路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建筑类研究生掌握更前沿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对于高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绿色建筑等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

(一)将思政教育贯穿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

1.强化党建思政的引领作用

研究生一般以宿舍、课题组为基本群体单位,应发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研究生应加强对党章党史的理论学习,铭记峥嵘历史,坚定理想信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3 ]。同时,支部还可以经常性、规模性地开展以乡村振兴、社区服务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使研究生党员在服务中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把握课堂思政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提升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他们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和落实者,学院可以组织课程思政类的讲座、专题培训、微课比赛等,使教育者先受教育,强化其课程思政意识,引导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旁观者向参与者、示范者转变。例如在介绍建筑文化时,可围绕国内著名建筑物,让研究生充分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还可以将真实的工程设计案例巧妙融入课堂教学,让研究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设计师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学院领导应在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导师座谈会等会议中经常性地强调“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将思政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使研究生导师“人人讲思政”“处处讲思政”。

3.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作用

研究生辅导员作为网络思政工作的主体人员,可以利用微博、抖音等主流平台,鼓励研究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作品,由浏览者转变为创作者,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还可将学院研究生专属公众号作为网络思政主要建设平台,通过行业动态、学术前沿和学术成果分享等板块,使建筑类研究生接收到最真实的信息,树立专业信心,将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此外,辅导员还应善于利用网络热点开好主题班会,如近期爆火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游戏的实景三维建设精准还原了包括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在内的历史遗址,不仅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了中国古建筑的震撼之美,还促进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辅导员可以借助这一热点,展现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帮助研究生树立专业自信,打开就业新思路。

(二)优化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

1.刚性的制度

在建筑类研究生的行为规范及相关文件细则中,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导向性、激励性原理,主要体现在奖学金评定、党员发展和评优评先方面,例如可以对研究生参加实习实践、学术会议、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等行为实行加分奖励机制,使研究生自发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4 ]。同时,在评价机制上最大程度地增强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清晰、明确、公平地执行相应措施,使所有研究生感受到制度的普适性和公正性,这样才能真正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2.柔性的传达与落实

在既有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仍需要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以“艺术”的方式方法加以宣传和落实,让研究生了解制度,理解规则,乐于接受。这就要求管理者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关切点、困难点打开话题,建立起与学生无障碍对话的渠道与平台,将学生的想法总结归纳后向学院汇报,同时也可以借助谈心谈话的机会将学校、学院的规章制度与要求传达给学生。

(三)切实解决建筑类研究生的实际问题

1.在读期间的困难

论文发表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建筑类研究生在读期间最大的压力来源。历年均有部分建筑类研究生因毕业论文盲审未通过、学位论文未及时发表等问题不能按时毕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担心。因而,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应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学校需增强导师“将研究生培养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的意识,落实考核和评估机制,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论文撰写。此外,绝大多数研究生辅导员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能力为研究生在理清思路、找资料、查文献等方面提供帮助,还可以与他们保持日常沟通,经常性关心其学术科研进展,成为研究生科研路上的“好帮手”、生活中的“好伙伴”。

2.毕业后的困难

毕业的求职方向是建筑类研究生最大的关注点和敏感点。针对这一实际问题,高校要充分做好就业市场需求调研,调整教育教学课程结构,积极培育创新复合人才,从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转变。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传统建筑行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经历了深度的转型升级,同时孕育出了一批具有成长潜力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如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在新兴建筑产业领域,研究生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的优势更加凸显。以智能建造为例,智能建造的引入可有效应对建筑行业的挑战,推动其走上高效、环保和可持续之路,技术创新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类人才的缺口很大。从具体措施来说,高校可以在传统的建筑课程结构中增设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统计等领域的专业课程,以拓宽专业结构的覆盖面。同时,高校有必要通过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进一步提高建筑类毕业生与市场实践能力要求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陈栋.建筑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探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04):22-23.

[2]杜琤.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0):56-57.

[3]郭玥.“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23(10):111-113.

[4]代强.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