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公众对政府的信息获取、监督及参与渠道显著拓宽,对政府公信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传播速度快、谣言易扩散、舆论环境复杂等。文章旨在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策略,通过分析当前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 政府公信力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23-0007-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双重驱动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提升,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化。同时,公众能够实时获取并传播各类信息,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公众不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1 ]。
同时,新媒体的崛起为政府提升公信力提供了新的机遇。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公众互动交流,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公信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时需要更加迅速、准确和有力。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或者回应不当、失语,就可能导致公信力受损。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相较于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媒体业态,它涵盖了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多个维度。其中,互联网媒体主要指基于个人计算机等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的各类网站;移动互联网媒体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资源的平台,如Ap p、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则是以用户互动交流为核心,如Facebook、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2 ]。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迅速、互动性强三个方面[ 3 ]。
首先,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最新资讯和各类资源。
其次,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极快,几乎可以实现实时更新,使得公众能够迅速了解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此外,新媒体的互动性是显著特点,用户可以随时发表评论、点赞分享,甚至通过直播等方式参与新闻事件或话题的讨论,这种高度参与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政府公信力是指公众对政府行为、决策以及政府整体形象的主观评价和信任程度,它是建立在政府诚信、公正、透明和高效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共识[ 4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诚信方面。政府遵守承诺,履行职责,不随意变更政策或背离约定,这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础。二是政府公正方面。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矛盾冲突时,能够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三是政府透明方面。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能够被公众有效监督,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四是政府形象方面。政府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度和好感度。
(三)新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政府公信力的塑造与提升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同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官方Ap p、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为政府信息发布、政策宣传和公共服务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渠道。政府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实时传递官方信息,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及时澄清事实、辟除谣言,有效引导公众舆论,从而提高政务透明度,提升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用户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这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政府更加注重民生诉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期待。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或误解,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舆论质疑,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损害。
在新媒体时代,政府要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提升公信力,同时也需应对挑战,强化信息发布规范、舆情监测预警和危机应对机制,以维护和增强其在公众心目中的信誉与影响力。
(一)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与政务公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通过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平台以及其他多媒体渠道发布相关信息,但仍然存在显著的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全面、不深入等问题[ 5 ]。在面对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关切或者内部管理不善等敏感或复杂的问题时,倾向于采取回避态度,或采取滞后公布的方式,未能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有效消除公众的疑虑,反而会增加公众对政府工作透明度及诚信度的疑虑和不满,损害政府公信力。
(二)舆情应对能力不足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舆情事件呈现出多发、快传、广覆盖的特点。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几乎呈指数级增长,短时间内就能汇聚成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这对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要求其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危机公关,引导舆论走向正面,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方面尚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这些地方政府可能由于对舆情监测预警不够重视,或者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导致对突发舆情事件反应迟缓,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面对舆情危机时,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由于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危机公关能力,无法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达相关信息,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未能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甚至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升级。这种反应迟钝、应对不力的现象,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舆情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甚至演变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危机。同时,这也无形中削弱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使民众对政府的处理能力和决策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政府的社会号召力和执行力。
(三)网络监管不到位
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分享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滋生和扩散创造了便利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监管方面的缺位或错位问题也较为凸显,使这些平台成为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温床,严重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
1.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以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传播环境。明确界定信息公开的具体范围,确保政策法规、行政事务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事项都能得到及时、充分的披露[ 6 ]。优化信息公开的程序设计,通过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保证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传达给公众。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选拔具备良好素质和能力的新闻发言人,加强新闻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新闻发言人应定期通报政府工作进展、解读政策文件、回应社会关切等,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政府行为和政策意图。
2.强化政务信息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强化政务信息平台建设已成为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提高政务透明度和构建良好政民互动关系的关键环节。政府应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具有广泛覆盖面和实时互动性的特点,全方位拓展政务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将新媒体平台作为传递权威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通过政府网站定期发布政策法规、公告公示和工作进展等内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二是政府应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工具,实时监测舆情动态,快速回应社会关切,借助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予以公开解答和澄清事实,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提升舆情应对能力
1.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舆论环境时,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和舆论引导的关键力量,应当积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高效且反应灵敏的舆情应对机制[ 7 ]。应明确界定各级政府部门在舆情应对工作中的责任主体,确立从舆情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到后期总结等全流程的工作规程,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舆情事件制定详细周密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序应对。具体而言,政府需要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舆情监测平台,实时跟踪网络社交媒体、新闻媒体以及各类信息平台中的公众情绪、舆论走向和潜在焦点;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舆情发现和预警的准确性,力争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将舆情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2.强化与媒体沟通合作机制
政府与媒体之间的沟通合作对于创建公正透明的社会环境、维护公共利益以及有效治理社会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强化与各类媒体,包括传统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媒体沟通机制。时刻与媒体保持信息互通,通过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等形式,及时向媒体提供权威、准确和全面的政策信息、政务动态以及社会热点事件的真相,确保媒体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并传播官方信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谣言滋生和扩散。同时,鼓励媒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政府工作进行公正公开的批评和建议,促进政府服务效能的提升。
3.加强网络监管和治理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应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确保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有效覆盖网络世界的各种行为和事件。加大对网络谣JKQEXRiYIXDHjVrNGTBwMw==言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利用技术手段与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筛查网络上传播的各类信息,对故意编造、传播谣言以及含有误导性、侵害他人权益的虚假信息的行为,依法依规给予严厉惩处。强化网络行业自律,政府在网络空间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过度监管或直接干预可能会抑制创新和竞争。因此,强化网络行业自律成为一种更为有效和可持续的管理方式。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网络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如互联网协会、电子商务协会等,通过这些自律组织对网络行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三)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1.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政府应积极且务实地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深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将原本分散在各个部门、需要群众多次跑动才能完成的政务事项,整合到统一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内外联通、“一网通办”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全面梳理和再造各类政务服务流程,去除冗余环节,精简办事手续,压缩办理时限,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政务服务新模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使企业和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体验。同时,强化对政务服务全流程的监管,确保每一项政务服务都能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2.加强政务服务队伍建设
通过定期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提高政务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8 ]。建立完善的政务服务考核机制,对政务服务人员实施绩效考核,以激励他们积极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政务服务人员的监管,确保他们遵守纪律、廉洁奉公,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
3.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制定翔实严谨的政务服务操作规程,明确从服务申请、受理、办理到反馈的全流程标准动作,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按照统一规范执行。同时,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系统的服务规范,涵盖服务态度、服务时效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确保每一项政务服务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推进政务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能有效保障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进一步提升政府形象及公信力。
[1]吴晨瑛.公众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24.
[2]刘力霞.政民网络互动对基层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3.
[3]龚奕纯.政务抖音号使用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22.
[4]江山.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特征与政府公信力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9):160-162.
[5]潘金玉.政务新媒体视角下合肥市政府公信力提升策略研究[D].安徽大学,2022.
[6]王冉.公众自反性视域下地方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24.
[7]黄秋洁.基于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网络舆论引导的路径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22.
[8]高泽宇.政府公信力视角下社会性网络舆情演化及治理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