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施米特:在陆地的心脏思考海洋

2024-12-18 00:00马岚熙
检察风云 2024年23期

卡尔·施米特
1888-1985

卡尔·施米特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不只精通法律。施米特自幼对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和神学抱有浓厚的兴趣。

卡尔·施米特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不过,和那个时候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不只精通法律。施米特自幼对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和神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他不仅深入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而且撰写了关于瓦格纳的华彩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住在家乡普莱腾贝格,并亲自参与建设位于布罗克豪瑟街10号的住宅。退休后,他搬到了斯泰梅尔街7号——此处的房屋由他自己设计,他将这一住所称为他的“圣卡其亚诺”(当年马基雅维里隐退的居所)。至今,这两处故居对于那些希望寻访施米特思想踪迹的人来说,仍然值得一去。

法学博士参军摔伤了脊柱

施米特于1888年7月11日出生于普莱腾贝格。这是一座位于绍尔兰(Sauerland)地区心脏地带的小城。施米特出生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教会的一名司库,母亲则是家庭主妇。

1907年,施米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并被柏林大学法学系录取,开始了他正式的法学教育生涯。与他那个年代的无数青年人一样,施米特在进入大学之时头脑中并没有关于未来职业前途的明确计划。最初他打算学习的是文学,但当他走近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的楼梯时,他看到了法律系的标志。这使他回想起一位非常成功的伯父的建议,这位伯父曾建议他学习法学。于是,施米特便“漫不经心”地在法律系登记注册。

在罗马法的第一堂课上,施米特就完全被法学吸引住了,但是他又不能放弃自己深深着迷的艺术、哲学和文学。在柏林大学,施米特的学习远远超越了他的专业范畴。他可以以法律辩论时所表现出的激情来讨论诗歌或戏剧。很多次,他引证寓言来解释法学或政治学现象。施米特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甚至还出版过一部关于哈姆雷特的著作。丰富多样的知识兴趣使施米特的政治学和法学著作极具创造力。他那些原本应该晦涩难懂的法理学专著,读起来也相当流畅。

在柏林学习了两个学期后,施米特转到了慕尼黑,随后又去了斯特拉斯堡。1910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斯特拉斯堡大学毕业,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后,他进入普鲁士的文官系统,在杜塞尔多夫从事初级律师的工作。初级律师这一职位的工作相当于法律文员,目的是提供实际的法律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施米特还写了一批令人钦佩的法学著述。至1915年,他一共写成了三本论著和四篇文章,每一篇作品都在法学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然而,当时的欧洲,一战激战正酣,施米特也不能置身事外。1915年2月15日,他在柏林通过了最后一次行政候补人员考试。随后施米特作为一名志愿兵进入步兵预备役部队。但是,在一次基础训练中,他脊柱受伤,被认为不适合战斗任务。3月,他便被转移到位于慕尼黑的总参谋部服役。在那里,他度过了战争中的大部分时光。1916年,他获得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教职。他获准请长假前往斯特拉斯堡任教——并不是调离总参谋部。他仍然需要服兵役,只是不需要前往前线。他在斯特拉斯堡任教的时光里,凡尔登战役正在吞噬着无数德国年轻人的生命。施米特因其脊柱伤势,逃过了“时代的深渊巨口”。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论文,主题十分贴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国家的价值与个体的意义》。

战后失去教职

一战结束后,德国国内秩序重建。施米特则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他失去了在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教职。1918年11月11日,学校在战火中关闭。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斯特拉斯堡大学又重新归属法国。德国人施米特在战争期间获得的职位被宣布为无效。次年,他从军队退伍,陷入失业困境。后在好友伯恩的帮助下,施米特才获得了在伯恩担任院长的慕尼黑工商管理研究院执教的机会。这段时间施米特著作不断,在学术界也渐渐受到认可。1921年的秋天,他被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任命为公法学全职教授。次年春天他转职至波恩大学。

这段时间,施米特身上所特有的“傲气”开始显露。他的同事偶尔也会表示,虽然施米特教授才华横溢,但是他有点“锋芒毕露”。有一次,他和友人弗朗茨·布莱闲聊说道:“现在的德国,谁有资格为我的《政治的浪漫派》第二版撰写序言呢?你不能,因为你太过懒惰,而其他人则太过愚蠢。”

事实上,施米特是一个非常注意公众形象的人。在他的熟人圈子外,他始终表现出一个教授应有的风范,始终如一的沉着与温文尔雅,言谈举止恰当优雅。

陆地法统和海洋法统之争

施米特的研究领域很广。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他在国际法及海洋法方面的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施米特开始关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变化。随着欧洲国家间领土争端频发,尤其是海上权益问题日益凸显,施米特敏锐地意识到海洋对于现代国家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施米特于1942年出版了《陆地与海洋——古今之“法”变》一书。在这部著作中,施米特指出,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空间秩序模式:一种是以土地为基础的传统国家主权体系;另一种则是基于自由流动性的海洋秩序。

施米特的论述很有意思,他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元素的思考出发。古希腊哲学家传统上将元素分为土、水、火、气四种元素,而关于人类本质的问题,一种传统看法认为人是属土的,人类栖居于大陆,在根本上也是一种陆地动物;另一派观点则认为水和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虽然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说,海洋是一种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存在,但不可否认,一种与大陆全然不同的海洋世界是存在的,且为早期生命、人类土著、文明等方面的许多证据所支持。

施米特借用恩斯特·卡普对于国家发展三阶段的理论,从“河流、内海、海洋”的三分法视角来看待历史上各文明中的海洋成分。他称威尼斯是海权力量的一个典型体现,但由于其狭小疆域及民族选择的问题,仅仅停留在了内海文明的阶段;作为在捕鲸、造船领域的领先力量,荷兰是最初的海洋性文明,但最终是英国建立了完全的海洋性文明。

在施米特看来,陆地和海洋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尽管科学和未来的进步可能改变许多事物,但陆地与海洋的差异是根本性的,不会消失。海洋象征着英美海洋国家及其法理传统,而陆地则代表着欧陆国家及其法理传统,两者的对立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二者分别代表两种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两者的差异具有人类学的根源,这种差异甚至在科学和未来进步中也无法消除——实际上,直到今天我们仍会将英美法系称为“海洋法系”,将欧陆法系称为“大陆法系”。

施米特的晚年居住在斯泰梅尔街7号,这座他自己设计的房子成了他的精神避风港。在这里,他度过了许多平静而充实的日子,专注于写作和个人反思。他将这处住所称为“圣卡其亚诺”,以纪念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这一命名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致敬,也是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种隐喻——一个远离尘嚣、专注思考的空间。1985年4月7日,卡尔·施米特在普莱腾贝格逝世,享年96岁。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里,施米特的作品继续引发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他的著作不仅在德语世界广为人知,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不得不承认施米特是一位深刻影响了20世纪政治思想的重要人物。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