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的需求,特别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管理型及创新型人才数量、类型尤其是质量都提出革命性要求。为正确理解和有效回应这些新需求,最大程度化解新质生产力与其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二者良性循环,需要以产业的视角,基于人力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互动机理,创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开发策略体系。
在系统性制度安排下,持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投资回报率,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创造“新人口红利”,从而破解中国经济在特定发展阶段“成长的烦恼”。
创新与发展,始终紧密相连。站在全球与产业角度看,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革命分别改变了之前的生产模式,提升了经济生产效率,每一次产业变革都能促使经济在一个时期内高速发展;而随着生产模式逐渐成熟,当时的传统生产力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实现一次次迭代与升级。
如今,人工智能(AI)、机器人、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3D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源储存、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群体出现,吹响了新技术革命的集结号。
每一次新工业革命,无不以创新为基础孕育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第四次工业革命概莫能外。新质生产力既包含新的知识、技术、发明、创造引领下的新产业,也包括通过业态融合而产生的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都是时代变革中优秀的可爱灵魂孜孜不倦的创新产物。一批批掌握技术和驾驭市场的造物者们,正创造出经济界的一个又一个新物种,共同构成了生动鲜活的新质生产力生态。
世界正经历的新工业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内谓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变革让人力资本、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显著上升。知识与技能的迅速迭代和创新,大大增加了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人力资本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成为提高经济活动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然对经济增长内涵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也必将迎来进一步加速的势头,从而对提升人力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水平提出全新需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势在必行。
新一代劳动者所具备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又会反过来,以摧枯拉朽的力量不断改变和重塑经济形态,充当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持续动力。在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生产要素交互促进的历史过程中,也势必要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同时会产生一系列新需求,值得学术层面和政策层面共同关注,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为此,有必要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进行研究与观察。首先要结合事实特征与理论逻辑,厘清和找准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问题。
倘若将数据与现实相互参照,从近年来各地近乎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中也不难发现,一方面,具备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高素质人才备受青睐,供不应求的供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特别在人才数量、分布、层次等方面与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要求之间适应度和匹配度低、供需错位的情况也较突出(一些城市为此提出了所谓“产才融合”的政策方针试图缓解这方面的突出矛盾)。
由此可见,当前人力资本存量与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本尤其是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但与此同时,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的岗位数目和薪酬溢价都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尽管这很可能并不符合一些人对新兴行业应当比传统行业收入高的感性预期。受此叠加因素的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其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之间的矛盾随之更为凸显。
内生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视为“增长的发动机”。“发动机”跟不上势必影响运行速度,甚至可能引起“熄火”。当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是不争的事实,2021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提高尤为明显。但是对比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育意愿、国家相关政策影响,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为了让“第一次人口红利”消失与“第二次人口红利”获得之间不出现真空期,避免“人口负债”,有赖于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创造新的增长源泉,使之成为一个总按钮,在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周期的同时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潜能。
对于第二次人口红利或“新人口红利”,有学者将拓展传统人口红利(数量型人口红利)与创造新型人口红利结合起来,其中,新型人口红利包括就业结构调整型人口红利和素质提高型人口红利。这些重要论断可以称之为“新人口红利论”(因两次人口红利一脉相承,实则是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如果借用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演化经济学视角也不妨谓之“人口红利演化论”)。
从“新人口红利论”出发,获得新人口红利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加速人力资本提升,换言之,新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就是“人力资本红利”。如果说,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那么,传统人口红利消退和人力资本红利的此消彼长,将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幅提高了劳动者技能需求,人力资本密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既要夯实教育基础,加强人才培养,也要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完善理顺相关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用。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教育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支持,中国经济的人力资本红利将进一步释放,助力新质生产力成长。但鉴于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本投入滞后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将造成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因势利导地促进人力资本加快积累进程,就成为既立足长远又迫在眉睫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创立的“人力资本论”翻开了经济思想史中可以称为“人本经济学”的新篇章。经济学回到“人”身上,就好比文艺复兴冲破中世纪迷雾,自然是划时代的事情,意义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且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最重要的取决因素在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因此相比于其他要素而言,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相对“慢热”。
尽管见效慢,但其影响既广又深远,尤其对中国这样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过程中的国家而言,即便是促进经济增长因素中最热门且对劳动生产率贡献最被看好的技术进步衡量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诸多研究表明,其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推手”也还要归功于人力资本。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正是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核心标志。
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历史性战略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作者系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首席研究员)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
检察风云2024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