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荔:以科技还原案件真相

2024-12-18 00:00陈荔
检察风云 2024年23期

技术出身的他,出于对检察事业的向往,毕业后来到了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在这里,他辛苦耕耘20年,用科技的力量,在一桩桩扑朔迷离的案件中还原真相,助力检察机关为大局司法、为人民服务、为法治担当。

从检20年

《检察风云》:您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为什么会选择到检察院工作呢?

陈荔:我2004年毕业后就来到了虹口区人民检察院,一方面是出于内心对检察事业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信息技术将在司法机关蓬勃发展的预期。到今年,我已经从检20年。20年来,我一次次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抽丝剥茧,在一桩桩扑朔迷离的“零口供”案件中追踪证据,见证了检察大数据的发展之路。

《检察风云》:作为一名检察技术人员,您觉得这个岗位在整个检察工作体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陈荔:检察技术是检察机关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检察履职的重要保障,是检察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日常工作中,技术更多作为工具手段出现。新时代检察机关要加强法律监督工作,要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就必然要发挥好检察技术的工具作用,发挥好其在检察侦查、调查核实、案件审查背后的“技术助攻”。同时,信息技术人员也是大数据技术运用先行先试的探路人,将数字检察理念、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推向新高度的参与者。

《检察风云》: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新型犯罪活动越来越多,这对您的工作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您是如何应对的?

陈荔:新型犯罪案件中犯罪事实隐蔽、犯罪嫌疑人拒不供认、缺乏直接证据等情况时有发生,而且越来越多的涉案电子数据存在于信息科技构建的虚拟空间。比如,我曾参与办理过一起“合成艳照”敲诈案。2017年下半年,孙某某将网上搜集来的全国各地企业领导干部的照片通过电脑软件合成淫秽照片,随后以传播这些照片为由向对方索要财物。到案后,孙某某矢口否认。我也分析了涉案电脑,里面既没有“艳照”,也没有勒索信函。案件审查一度陷入僵局。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发现了突破口,通过抽丝剥茧,还原了散落在孙某某电脑里的操作痕迹,并将其与扣押在案的133封敲诈勒索信中的被害人名字比对,发现几乎完全重合,才破解了这一起案件。

电子数据鉴定人员需要将藏匿于纷繁复杂的虚拟空间中的电子数据一一还原,有“量”与“质”两方面的挑战:量上,要达到相互印证的间接证据支撑每一个“片段事实”;质上,要达到所有的证据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锁链,以排除合理怀疑。

面对这些挑战,我觉得要做到三点。一是坚持对新型犯罪中新技术、证据标准等的研究,保持对新型犯罪相应技术的敏锐性;二是坚持对法庭科技行业动态的把握,确保检察技术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三是坚持团队协同的理念,与法医、文件检验、司法会计、心理测试等相关人员协同办案,提升成功率。

用碎片还原电子证据链条

《检察风云》:关于电子数据取证,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荔:通常说的“电子数据取证”包含电子数据收集提取、检验与鉴定等,主要解决的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的存在性、真实性、功能性、相似性问题。检察办案中,电子数据的取证主要立足补充侦查阶段证据链的补强,往往需要结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认定。有时候涉及的案件证据链不完整,其中的电子证据也许遭到删改,也许有海量的数据需要筛选,如一块块碎片。我所做的,就是在一堆堆碎片中找到有用的,然后一块块拼凑起来,还原出电子证据链条。

《检察风云》:与传统取证相比,电子数据取证的难点在哪里?对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样的要求?

陈荔:每一种法庭科技的运用都有其各自的理论体系,在我看来,电子数据取证的难点在于相关技术更新变化很快。从我们办理的案件中可以看出两个明显趋势,一是涉及数据越来越多,海量数据的精准定位和关联分析变得非常迫切;二是新型犯罪活动应用的技术愈加新颖,倒逼司法行业不断升级设备和技术。

总的来说,司法办案人员的办案思维、办案方式均面临很大挑战,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法律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电子数据这一法庭科技的特点就是日新月异,这样的更新速度要求检察技术人员加强学习,加强与社会力量合作,以适应智能化的需要。

为检察业务提供全方位保障

《检察风云》: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那么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有哪些?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陈荔: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创设了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整合了检察技术检验鉴定、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和信息化融合创新功能,进一步发挥了检察技术的集聚效应,提升了专业化办案能力,打造了基层检察院检察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平台。

目前,我们的团队有7人,其中4名鉴定员,3名上海检察机关声像鉴定检察办案团队成员。近些年,团队为检察业务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研发的“法律文书电子送达”系统,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推广使用;“司法救助”系统,让四川、贵州、内蒙古等10余个省份百余人获得救助。我们还在全市率先成立公益诉讼快检中心,为食品、水质、噪声检测等提供了技术支持。我们也是全市第一家通过中国检察听证网开展“公开听证”直播的基层院。

《检察风云》:作为一名检察技术人员,您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那么您接下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陈荔:作为检察机关检务保障部门的负责人,如何为检察机关的履职办案提供可用的、可持续的、全方位的保障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涉及的点比较多,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财务、合同等内控制度的完善。这对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计财权力运行机制起重要保障作用。我们将推动预算编制科学合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绩效观念持续增强,促进检察业务工作与计财工作深度融合。

其次是擦亮创新实验室的品牌,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着重打造以科技支撑检察办案的虹口样本,着力在电子数据画像、海量资金分析、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开发应用、无人机调查取证等领域下功夫,进一步凸显检察技术职能作用。

最后是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检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些年我一直以实战练兵的方式培养团队成员,我们取得的很多成绩都是他们带来的,但人才培养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科研院校共建工作,以党建共建促专业提升,依托校园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专业培训,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实践相促进”的共建机制,为检察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编辑:张钰梅 zhangclaire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