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12-18 00:00:00王晓庭
科学导报 2024年81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生动展现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当下,与青少年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理解这些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才能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讲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内涵意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通过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使青少年能够理解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渐进地向青少年传递在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增进青少年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牢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讲透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价值底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历史融合与发展,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深入挖掘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故事,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底蕴,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中,深刻体会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例如,王昭君作为和平使者远嫁漠北草原,留下“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昭君出塞”已经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从1960年到1963年,内蒙古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孤儿,这些“国家的孩子”与“草原母亲”手足相亲,“三千孤儿入内蒙”中蕴藏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精神。讲透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价值底色,进一步明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的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激励青少年担当民族团结进步使者,争做民族团结模范,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再次,讲通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路径走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通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路径走向,旨在实现“全方位多维度重实效”。全方位:通过校园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宣传展示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组织开展摄影、征文、视频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综合运用“互联网+”的线上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形式、混合式教育形式,推进青少年“知故事、共情感、牢意识、善践行”的逻辑进路形成。多维度:历史维度上,比较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底蕴;文化维度上,分析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发展,展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和情感精神;现实维度上,例证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展现各民族在现代社会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重实效: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通过主题交流、志愿服务交流、社会实践交流和帮扶交流等活动,实现各族青少年跨区域和区域内双向交流活动,创新推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最后,讲活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真实语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心愿和目标需要讲“活”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真实语境,使故事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第一,讲“活”的关键在于“体验”。以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避免枯燥、教条。例如,“乌兰牧骑”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带领青少年去观看、体验乌兰牧骑的民族歌舞和曲艺节目,感悟乌兰牧骑“扎根基层、用心创作、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宗旨精神。第二,讲“活”的核心在于“共情”。这种“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一种跨越民族界限,深入理解各民族文化和经历的能力,也是一种深刻而平等的情感交流。例如,“最美牧场为航天”,带领青少年去倾听额济纳农牧民“三易旗府”让出最美草原的经历,最终成就了“两弹一星”梦、航空航天梦,体悟各族人民心手相牵、守望相助、接续奋斗的生动事迹。第三,讲“活”的重点在于“诠释”。“诠释”不是对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对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民族关系以及社会意义的深刻理解。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包钢人不断传承红色基因,积极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续写着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精彩篇章,深刻诠释了“守望相助、甘于奉献、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包钢精神。

基金项目: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BTZLZX202114)。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