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西邵村村东南的农业产业综合示范园,一座座智能温室大棚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棚内安装着现代农业智能服务系统,大棚里农作物欣欣向荣、绿意盎然,西红柿苗齐齐整整,茴子白株株分明,好似孩童般被“悉心呵护”。在这里,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靠天吃饭”的模式,通过数字农业平台的应用,西邵村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从“田间”到“指尖”的转变。
一年前,西邵村东南方向还是荒地,地势低洼、排水困难、内涝持续,导致土壤板结、盐碱化严重。在村“两委”的引领下,西邵村大力整治撂荒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探索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流转整合闲置土地资源120余亩,经过积水排空、地基加固、土地平整,40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
墙体加厚进而增强防风保温,铺设自动化采摘运输轨道,温湿管控、光照强度、酸碱调节、水肥一体等全自动远程监测管理,棚前棚后全部滴灌喷灌,西邵村将蔬菜大棚变身为“绿色车间”,推动大棚种植向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
走进张守明的番茄大棚,瞬间被满眼整整齐齐的番茄苗所震撼。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几乎每株苗都一样高一样壮。“我这个大棚有一亩半,10月14日种的,明年1月就成熟了,一棚预估能达到1150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6元算,一年能收入六七万元,而且省时省力,比出去打工强。”63岁的张守明说。
“看这个番茄苗开花了!”“今年肯定能大丰收!”村民张建国的番茄大棚里,一家人齐动手,一边忙着架番茄苗一边乐呵呵地聊天。“我们第一次种,边干边学,村里请了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跟着村‘两委’,我们相信今年番茄肯定能有好收成。”张建国笑着说。
去年7月,西邵村上线了‘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在西邵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里,“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系统液晶大屏上滚动着村里的实时画面,从村街道到村耕地,全村已经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通过平台可随时查看动态画面,为发现村里大小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屏幕上还可以查看蔬菜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以便合理调节蔬菜种植规模,更好地应对市场形势。党务、村务、财务等村里的大事小情也一览无余,以前村里广播靠人工‘大喇叭’,现在都是系统智能播报。系统连接到村民的手机终端,村民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就能了解到信息。
西邵村通过产业转型发展提振了乡村经济、改变了村面貌。西邵村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查看西邵村的二期建设图纸上,西邵村还将扩展温室大棚建设,并计划发展鱼类养殖、鱼菜共生新模式。